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对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悬液取代经典Coombs试验的外周血红细胞悬液,即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试验检测21例临床拟诊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RH)或全血细胞减少(IRP)症患者,并以20例明确诊断的血细胞减少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21例拟诊IRH/IRP患者中BMMNC-Coombs试验阳性14例,阳性率66.7%.对照组20例BMM-NC-Coombs试验均阴性.BMMNC-Coombs试验阳性患者经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荆均产生了显著疗效.结论 BMMNC-Coombs试验对IRH/IRP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简便可行,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受累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骨髓受累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21例初治SEE患者骨髓标本21份,10例正常对照骨髓标本分别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oombs试验并采用甲基纤维素法检测CFU-E、CFU-GM、BFU-E产率.结果 10份正常对照骨髓标本BMMNC-Coombs试验均为阴性,21例SLE患者,有12例(57.1%)阳性,其中17例合并血细胞减少者中有10例(58.2%)阳性;4例血细胞正常者中有2例(50.0%)阳性,SLE患者BMMNC-Coombs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SLE合并血细胞减少组与血细胞正常组相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MNC抗体类型与血细胞水平无显著相关性.SLE合并血细胞减少组的CFU-E、CFU-GM产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血细胞正常组CFU-E、CFU-GM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LE患者中,合并血细胞减少组CFU-E、CFU-GM产率显著低于血细胞正常组(P<0.05).SEE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血细胞减少其BFU-E产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而SLE合并血细胞减少组与血细胞正常组患者相比,其BFU-E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BMMNC膜表面被覆自身抗体;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功能无明显异常,某些SLE患者可能通过造血祖细胞的代偿增殖维持正常的血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血细胞减少(CBCPC)患者补体水平的变化,探讨补体在CBCPC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破坏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124例CBCPC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其骨髓上清中的补体膜攻击复合物(C5b-9)、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以及补体C3、C4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BCPC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自身抗体结合率,测定23名正常人的骨髓液补体水平;并同时测定其中30例CBCPC患者和7名正常人的外估j血血清补体水平.结果 CBCPC初治组骨髓C5b-9水平[(119.8±54.0)μg/L]高于恢复组[(100.7±33.4)μg/L]和正常对照组[(93.9 ±28.8)μg/L](P<0.05);初治组、恢复组骨髓CH50水平[(33.3±11.5)kU/L,(30.8±10.3)kU/L]高于正常对照组[(24.1±6.4)kU/L](P<0.05);初治组、恢复组骨髓C3水平[(4.9±2.2)mg/L、(5.0±3.5)mg/L]低于正常对照组[(7.0±5.6)mg/L](P<0.05);外周血血清补体水平检测结果与骨髓检测结果一致.CBCPC患者骨髓CH50与C3水平呈负相关(r=-0.303,P=0.007);CH50与C5b-9水平呈止相关(r=0.241,P=0.003).骨髓细胞膜IgM阳性的CBCPC组C5b-9水平[(117.6±55.7)μg/L]高于IgM阴性组[(99.2 ±26.2)μg/L](P<0.05),骨髓CD34+细胞膜IgG结合率、CD34+细胞膜IgM结合昔罨与C5b-9呈正相关(r=0.593,P=0.000;r=0.326,P=0.049),CH50水平与网织红细胞呈正相关(r=0.421,P=0.000),与间接胆红素亦呈正相关(r=0.230,P=0.032).结论 CBCPC患者外周血细胞减少与骨髓单个核细胞自身抗体激活补体破坏造血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4.
Fu R  Wang YH  Dong SW  Liu H  Li LJ  Zou P  Shao ZH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1):763-766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实验(+)血细胞减少症(又称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骨髓"红系造血岛(EI)"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IRP患者48例、病例对照10例及正常对照1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自身抗体(BM-autoAb),免疫荧光(IF)法标记骨髓"EI",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8例IRP患者中14例(29.17%)IF阳性,即"EI"中巨噬细胞和幼红细胞间沉积自身抗体IgG,且这14例患者BM-autoAb均为抗GlycoAIgG型(100%);均有贫血;胸骨骨髓增生程度大多呈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比例为0.441±0.139,易见"EI"及红细胞吞噬现象;髂骨红系比例为0.248±0.204;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为(13.4±7.5)μmol/L,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IBIL)为(9.4±4.7)μmol/L.6个月总有效率85.7%.IF阴性组(34例),BM-autoAb抗GlycoAIgG型2例(5.89%);其中贫血31例(91.2%),无贫血3例(8.8%);网织红细胞(Ret)比例为(0.013±0.010);胸骨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明显活跃或低下,红系比例为0.298±0.082,髂骨红系比例为0.212±0.162;TBIL为(13.3±17.1)μmol/L;IBIL为(6.6±6.7)μmol/L;6个月总有效率61.3%.IF阳性组患者RBC、Hb、Ret、IBIL、胸骨红系比例及6个月总有效率与IF阴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一些IRP患者骨髓涂片中所见部分"EI"中的幼红细胞和巨噬细胞是通过自身抗体IgG连结的,这些"EI"不是滋养骨髓红系的造血龛,而是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幼红细胞的原位标志.这部分IRP患者骨髓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IgGFc受体连接、吞噬及破坏覆有自身抗体IgG的幼红细胞,从而导致红系造血细胞破坏.  相似文献   

5.
与免疫相关的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1,他引:35  
目的 了解与免疫相关的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的类型、分布、数量及临床意义 ,考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BMMNC Coombs)的敏感性。方法 对 32例临床疑诊为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进行BMMNC Coombs试验和流式细胞术 (FACS)双标法检测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有核红细胞、粒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的种类及结合率。结果 FACS双标法检出的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 90 .6 %,BMMNC Coombs试验检出的阳性率为 5 0 .0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 χ2 =12 .6 5 ,P <0 .0 5 )。FACS检测自身抗体阳性的 2 9例患者中IgG型占 6 .9%,IgM型占13 .8%,IgG +IgA型占 3 .4%,IgG +IgM型占 31.0 %,IgG +IgM +IgA型占 44 .8%;2 9例中含IgG型 2 5例 ,占 86 .2 %,含IgM型 2 6例 ,占 89.7%,含IgA型 14例 ,占 48.3 %。IgG型血红蛋白减少得最严重 ,含IgM型的患者可有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室发现 ,IgM和IgM +IgG型组治疗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91.3 %的患者可检出造血干 祖细胞上有自身抗体 ,而且多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约 5 0 .0 %的患者红、粒系细胞上有自身抗体 ,13例BMMNC Coombs试验阴性而FACS检测阳性的患者中有 11例在造血干细胞上有自身抗体。与有核红细胞和造血干 祖细胞结合的三种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1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阳性患者给予泼尼松或加用环孢素A治疗。结果 51例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阳性40例,阴性11例。阳性患者中,单纯IgG阳性16例,单纯C3阳性4例,IgG+C3阳性4例,单纯IgM阳性4例,IgG+IgA阳性4例,抗IgG+IgM阳性8例。泼尼松或加用环孢素A治疗有效率87.5%。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对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应用骨髓间接Coombs试验方法,并探讨其对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实验组选取3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IRP 22例,意义未明血细胞减少患者(ICUS)8例〕骨髓上清液和15名缺铁性贫血对照者骨髓有核细胞孵育,对照组选取15名缺铁性贫血患者自身骨髓有核细胞与骨髓上清液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孵育45 min后骨髓造血细胞(CD15+、GlyCoA+和CD34+细胞)膜抗体阳性率,并与其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骨髓直接Coombs试验16例阳性,14例阴性),骨髓间接Coombs试验阳性者共16例,阳性率53.33%;其中8例ICUS患者中4例骨髓膜抗体出现阳性,阳性率50%。实验组CD15+IgM中位阳性率为0.34%,明显高于对照组0.20%(P<0.05);CD34+IgG、IgM中位阳性率分别为0.64%,0.21%,明显高于对照组0.00%(P<0.05)、0.00%(P<0.05);GlyCoA+IgG、IgM阳性率分别为(0.83±0.75)%,(2.12±1.98)%,明显高于对照组(0.47±0.43)%(P<0.05)、(0.68±0.64)%(P<0.01)。CD15+IgG、IgM阳性率分别与CD5+B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GlyCoA+IgG、IgM阳性率分别与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率、骨髓红系比例及树突细胞亚群比例(DC1/DC2)呈明显负相关,与CD5+B细胞比例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部分IRP及ICU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存在针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抗体(IgG或IgM),且阳性率的高低与疾病的进展呈一定相关性;部分抗体可作用于正常骨髓有核细胞膜蛋白成分。  相似文献   

8.
Fu R  Wang HL  Chen J  Wang J  Li LJ  Liu H  Wang YH  Ren Y  Shao ZH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84-687
目的 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症(又称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骨髓Th17细胞数量及功能,探讨Th17细胞在IR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初诊IRP患者43例、血常规恢复正常IRP患者34例及正常对照13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白细胞介素(IL)-23受体(IL-23R)+CD4+/CD4+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骨髓上清液IL-6、IL-23和IL-17水平;RT-PCR技术检测BMMNC视黄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及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子3(STAT3)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IRP初诊组IL-23R+CD4+/CD4+细胞比例[(3.6±3.1)%]明显高于恢复组[(2.0±1.0)%]和正常对照组[(1.9±1.4)%](P值均<0.05);初诊组骨髓上清液IL-6、IL-23和IL-17水平[分别为(26.21±14.55)、(2.23±0.99)和(2.54±1.33)μg/L]明显高于恢复组[分别为(9.08±6.36)、(0.91±0.76)和(1.28±0.18)μg/L]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4.63±7.66)、(1.19±0.98)和(1.50±0.28)μg/L](P值均<0.05);初诊组RORγtmRNA、STAT3mRNA表达水平(0.25±0.08、1.10±0.16)明显高于恢复组(0.12±0.08、0.97±0.12)和正常对照组(0.07±0.05、0.95±0.13)(P值均<0.05).IRP组IL-23R+CD4+/CD4+细胞比例与CD5+CD19+/CD19+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IRP组骨髓液IL-17水平与骨髓CD5+CD19+/CD19+细胞比例、自身抗体数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4、0.377,P值均<0.05);IRP组RORγt mRNA表达水平与骨髓CD5+CD19+/CD19+细胞比例及自身抗体数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741、0.541,P值均<0.05);IL-23R+CD4+/CD4+细胞比例与骨髓上清液IL-17水平及STAT3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8、0.448,P值均<0.05).结论 Th17细胞在IRP患者中数量增加,功能活跃;Th17细胞有望成为该类疾病干预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oombs试验(+)的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是由于B淋巴细胞分泌多种针对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引起的外周血细胞减少[1-2].目前推测自身抗体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封闭骨髓造血细胞膜功能抗原进而抑制造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骨髓细胞周期分布及CD34 细胞增殖特征。方法 碘化丙锭细胞核染色分析MDS、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MDS AML)和原发性AML患者骨髓G0 /G1期、S期和G2 /M期细胞比例 ;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 3组患者骨髓CD34 细胞中增殖性抗原Ki6 7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MDS患者和原发性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 NC)G0 /G1期细胞比例呈明显增高趋势 [(92 .4 8± 4 .4 8) %、(96 .71± 2 .75 ) %对 (86 .94± 6 .77) % ](P<0 .0 5 ) ,而MDS组与正常组相比 ,S期和G2 /M期比例呈明显降低趋势 [(6 .79± 3.98) %、(0 .86±0 .82 ) %对 (11.97± 7.0 0 ) %、(1.10± 0 .98) % ](P值均 <0 .0 5 )。MDS AML患者与原发性AML相比 ,G0 /G1期细胞为 (91.16± 7.0 9) %对 (96 .71± 2 .75 ) % ,S期为 (7.90± 6 .70 ) %对 (2 .87± 2 .4 9) %、G2 /M期为 (0 .96± 0 .99) %对 (0 .4 3± 0 .4 2 ) % ,S G2 /M期为 (8.84± 7.0 9) %对 (3.34± 2 .83) % (P值均 <0 .0 5 )。MDS患者骨髓CD34 Ki6 7 细胞明显高于正常组 [(1.13± 1.10 ) %对 (0 .2 4±0 .2 2 ) % ](P <0 .0 1) ,MDS低危组患者CD34 Ki6 7 细胞为 (0 .5 4± 0 .4 9) % ,明显低于高危组 [(1.6 9± 1.6 6 ) % ](P <0 .0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 D、非含钙的磷结合剂与含钙的磷结合剂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管钙化进展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编号,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B 两组,每组39例,均采用维生素 D 治疗,A 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非含钙的磷结合剂碳酸镧治疗,B组则采用常规含钙的磷结合剂醋酸钙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维生素 D、钙磷结合剂使用情况,配合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冠脉钙化积分(CACs)的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①治疗后,两组血磷、钙磷乘积、iPTH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A 组血钙水平降低至(2.24±0.17)mmol/L,降低幅度高于 B 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②A 组磷结合剂摄入量为(1719.21±410.22)mg/d,明显低于 B 组的(4913.34±1332.26)mg/d,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③B 组中重度钙化分别占20.51%、10.26%,均高于 A 组(P <0.05);④A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26%,明显低于 B 组的48.72%,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在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的防治中,采用维生素 D联合非含钙的磷结合剂碳酸镧干预,血钙控制效果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可延缓患者血管钙化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对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9例颈髓损伤患者分为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低能量氦氖激光对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颈髓损伤患者血液黏度增高,血清SOD活力降低且MDA含量增高。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后激光组全血黏度高低切变值和血浆黏度均明显改善犤(4.8±0.9)mPa·svs(5.7±1.2)mPa·s,(6.1±1.0)mPa.svs(7.5±1.2)mPa·s,(1.68±0.28)mPa·svs(2.16±0.28)mPa·s犦(t=2.451~2.537,P<0.05),血清SOD活力增高犤(1.52±0.17)pmol/(s·L)vs(1.35±0.25)pmol/(s·L)犦(t=2.652,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犤(4.0±0.7)μmol/Lvs(4.8±0.8)μmol/L犦(t=2.478,P<0.05)。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可改善颈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状况,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评价冠脉血流储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在冠脉造影正常、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患者定量冠脉血流储备的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Cardiom etrics FloMap Ⅱ超声诊断仪和直径0.014英寸或0.018英寸血流速度描记钢丝, 对55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分四组研究: 甲组为7例冠脉造影正常且无冠脉微循环病变基础的患者; 乙组为20例冠脉造影正常但有冠脉微循环病变基础的患者; 丙组为12例冠脉造影示中度狭窄(30% ~70% )的患者; 丁组为16例冠脉造影示重度狭窄(> 70% )的患者。结果 乙组冠脉远端基础状态下平均峰速(APV)较甲组增高(P< 0.05), 但远端峰值APV的差别无显著意义(P> 0.05), 故乙组冠脉血流储备(CFR)明显低于甲组(P< 0.0005)。以CFR> 2.0为标准判断CFR正常, 发现乙组37支冠脉(77% )CFR正常, 11支冠脉(23% )CFR异常。乙组CFR异常的11支冠脉中, 7支(63.64% )在左室肥厚者。丙组CFR较甲组小[(2.02±0.48) vs(3.19±0.65),P< 0.001]。丁组CFR与甲组间的差别更大[(1.50±1.01) vs (3.19±0.65), 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维生素E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 83例M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左卡尼汀治疗组(B组),维生素E治疗组(C组),两药联用治疗组(D组).在每次透析结束时B组给予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 g,C组每日给予口服维生素E 400 mg,D组联合使用左卡尼汀和维生素E.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及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结果 A组3个月末时MDA较透析前增加[(4.81±0.08)nmol/L与(4.62±0.06)nmol/L(P<0.05)],第3个月末时GSHPx降低[(72.02±2.05)μmol/L与(74.62±1.46)μmol/L(P<0.01)],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组在3个月时MDA明显低于A组[(3.86±0.06)、(3.81±0.19)nmol/L对(4.81±0.08)nmol/L(P均<0.01)],而GSHPx、NO则显著增高[(92.11±1.62)、(92.14±1.37)μmol/L对(72.02±2.05)μmol/L;(64.24±1.72)、(64.35±1.67)μmol/L对(49.91±1.19)μmol/L(P均<0.05)].在第3个月时,患者的Hb、Al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D组效果优于B、C组(P均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并评价前入路、后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在治疗西藏高原地区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共62例。其中采取前入路的28例(前路组),前后入路联合11例(前后路联合组),后入路23例(后路组)。记录和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度、矫形率、角度丢失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 结果随访5~96个月,平均(10±5)个月。手术时间上,后路组[(213.5±42.3)min]明显短于前路组[(260.9±58.1)min]及前后联合组[(292.7±45.2)min],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在失血量上,后路组[(802.2±218.6)ml]明显少于前后路联合组[(981.8±221.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路组[(885.7±321.7)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上,3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矫正效率方面,前路组[(45.2±16.8)%]明显弱于后路组[(72.5±13.4)%]和前后联合组[(73.4±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术后4、7个月再次形成脓肿,前路组和前后路联合组各1例。术中胸膜破裂至血气胸5例,前路组3例、前后路组2例,腹膜破裂2例,均为前后路联合组。 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前入路矫正效果差,并发症高;虽然前后联合入路临床效果不错,考虑到其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等因素,需要严格把握指征;对后入路,疗效可靠,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时间短、出血少,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在慢性MPD(CML-CP、ET、PV及PMF)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182例MPD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双标本同步取材,获取骨髓涂片和切片标本.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和CD4_4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骨髓切片行苏木素-姬姆萨-酸性品红染色.将涂片和切片中的巨核细胞多形性形态定义为5类,分别为Ⅰ型(包含型);Ⅱ型(少分叶核型);Ⅲ型(巨大多分叶核型);Ⅳ型(小核固缩型)和Ⅴ型(脱落型).骨髓涂片和切片中的巨核细胞簇分别计为未见巨核细胞簇状分布(0);小于6个的小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1);至少6个以上的大簇巨核细胞组成为主(+2)3种情况.同步分析骨髓涂片和切片中的各型巨核细胞多形性变化以及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结果 CML-CP组Ⅰ、Ⅱ、Ⅲ、Ⅳ、Ⅴ和正常型的巨核细胞在骨髓涂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73±3.84)%、(14.19±7.62)%、(5.99±4.67)%、(34.37±10.79)%、(9.45±6.87)%及(32.28±7.67)%,在切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13±2.30)%、(12.61±9.28)%、(4.94±4.27)%、(35.26 4±9.63)%、(9.47±5.89)%及(34.58±6.8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24、0.510、0.645、0.239、0.011、0.869,P均>0.05).ET组Ⅰ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17±2.89)%,明显高于骨髓切片的(2.4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3,P<0.01):Ⅴ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28±3.34)%,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10.18±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4),P<0.01);其余各型(Ⅱ、Ⅲ、Ⅳ和正常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79、0.122、1.643、1.638,P均>0.05).PV组V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55±4.11)%,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10.30±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1,P<0.05),其余各型(Ⅰ、Ⅱ、Ⅲ、Ⅳ和正常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35、0.301、0.132、0.704、0.681,P均>0.05).PMF组Ⅳ型巨核细胞的骨髓涂片检出率为(13.05±5.24)%,明显低于骨髓切片的(29.14±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5,P<0.01);正常型巨核细胞在骨髓涂片检出率为(33.58±14.39)%,明显高于骨髓切片的(23.01±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P<0.05),其余各型(Ⅰ、Ⅱ、Ⅲ和Ⅴ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7、0.646、2.062、0.869,P均>0.05).CML-CP组和PV组中骨髓涂片和切片中巨核细胞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72,P>0.05),均以小簇检出为主.ET组中骨髓涂片中小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切片,而大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检出率明显低于切片(x~2=13.748,P<0.01).PMF组中骨髓涂片无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切片,而大簇状分布的巨核细胞簇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切片(x~2=18.741,P<0.01).结论 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同样可以观察到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通过仔细观察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我们认为对MPD的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背景苯是重要的工业溶剂,长期接触可导致苯可导致 DNA损伤 ,染色体畸变 ,DNA加合物的形成,基因突变等. 目的了解苯对体内 DNA的损伤作用、机制以及抗氧化酶体系的变化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材料实验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动物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 24只 ,体质量 18- 22 g,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干预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苯损伤组和高剂量苯损伤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进行静式吸入苯蒸气染毒, 4 h/d, 2个月后处死,分离骨髓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取肝、脾、脑组织并制备匀浆.主要观察指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骨髓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肝、脾、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lase, SOD )、谷胱肝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含量. 结果染毒组小鼠骨髓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百分率分别为骨髓细胞( 83.56± 10.28)% ,( 92.54± 15.93)%,外周血淋巴细胞 (41.27± 6.03)% ,( 65.79± 11.62)%,显著高于对照组( 4.13± 0.52)%, (2.21± 0.31)%( P< 0.01),并呈剂量-反应关系.高、低浓度组小鼠肝匀浆 SOD活力分别为( 11 573.31± 1938.72) ,( 12 574.68 ± 1938.72) nkat/g, GSH- Px活力分别为( 309.40± 82.85),( 375.41± 55.18) nkat/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668.67 ± 3 137.96),(588.62± 110.52) nkat/g](P< 0.05),但不同剂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高、低浓度组小鼠脾匀浆 GSH-Px活性分别为( 421.75± 124.02)、( 523.10± 45.18) nkat/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618.42± 57.01) nkat/g (P< 0.05),且不同剂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高、低浓度组小鼠脑匀浆 GSH-Px活性分别为( 87.35± 19.84) ,( 95.02± 14.00 nkat/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118.36± 7.67) nkat/g(P< 0.05), 但不同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高浓度组小鼠脑匀浆 MDA含量为( 3.99± 1.15) μ mol/g ,显著高于对照组( 2.58± 0.53) μ mol/g( P< 0.05). 结论慢性苯染毒可致小鼠骨髓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 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采用客观评测方法对其高级神经活动认知功能损害进行评估. 目的研究 TIA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 (P300)的变化,探讨 TIA患者的认知损害及可能的机制.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和对象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 TIA患者 31例( TIA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 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 22例对照组均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 30例. 干预对 TI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 (MMSE)、听觉 oddball刺激序列 P300检测及神经系统查体. 主要观察指标 MMSE评定分值, P3波潜伏期及 P3波幅测定. 结果 TIA组的 MMSE评分 [(27.13± 2.54)分 ],与对照组 [(29.02± 1.35)分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213, P< 0.05). P3波潜伏期 TIA组 [(348.21± 20.33) ms]与对照组 [(330.32± 30.12) 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732, P < 0.01);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比颈内动脉系统 TIA的 P3波潜伏期延长 [(350.32± 31.21) ms,(339.32± 27.88) 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479, P< 0.05); TIA患者的 P3波潜伏期延长与 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r=0.383,P< 0.01),与 MMSE评分呈负相关 (r=-0.259,P< 0.05). 结论 TIA患者的 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存在早期认知功能的损害. TIA患者的早期认知损害与 TIA发作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