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不典型X线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4例具有不典型X线征的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对他们的腹部平片和钡剂灌肠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腹部平片多表现为结肠低位梗阻和肠淤胀(23例,占67.6%),少部分表现为小肠低位梗阻(9例,占26.5%)。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13例),直肠和下段乙状结肠的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8例),24h随访钡剂潴留(18例).结肠炎表现(11例).为钡剂灌肠不典型征群。结论: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和直肠下段乙状结肠的螺旋形或不规则大锯齿状收缩以及24h随访钡剂潴留、结肠炎表现征象对于新生儿不典型先天巨结肠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证实、病理诊断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33例,分析钡剂灌肠、腹部平片典型的及不典型的X线表现,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地研究.结果 本组33例新生儿中,钡剂灌肠发现为先天性巨结肠短段型1例,常见型16例,长段型2例,全结肠型5例;24 h随访钡剂潴留于整个结肠5例,部分结肠21例;直肠、乙状结肠不规则锯齿状改变2例.腹部平片表现为结肠低位不完全性梗阻及肠淤张20例;肠气偏少5例.结论 运用钡剂灌肠、腹部平片等方法,检查临床初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新生儿,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X线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巨结肠类缘病患者的钡剂灌肠X线表现,并与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例X线表现多样.9例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痉挛狭窄,其中2例呈跳跃性狭窄,1例直肠及整个结肠细小,近段结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13例未见移行段;24 h复查13例结肠内有大量钡剂残留;12例结肠有较多痉挛切迹;3例整个结肠张力高呈"腊肠样",不扩张或稍扩张.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征象与巨结肠比较移行段、痉挛段肠管不规则收缩的P值<0.05,24 h钡剂残留情况及痉挛狭窄段P值>0.05.结论 钡剂灌肠有下列X线征象时应警惕有巨结肠类缘病:(1)痉挛段长且有较多痉挛切迹,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没有移行段;(2)结肠张力高,形态僵直如"腊肠样";(3)"跳跃型"和"全结肠型"痉挛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便秘行钡剂灌肠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首次灌肠钡剂需灌注至回盲部使全结肠充盈显影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学龄前儿童钡剂灌肠检查资料,根据年龄,分为4组,观察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再根据首次灌肠钡剂是否灌注至回盲部分为A组、B组。A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回盲部,全结肠充盈显影。B组首次灌肠钡剂灌注至结肠肝曲附近,未灌注至回盲部。比较2组检查的差别。结果: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7例,其中3岁组4例先天性巨结肠,4岁组1例结肠炎,5岁组和6~7岁组各1例直肠息肉。A、B组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的概率比较和24 h随访钡剂潴留达结肠各段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7,P=0.118;χ2=0.251,P=0.969)。A、B组各年龄段钡剂灌注总量比较,B组均较A组少(均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便秘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少见,其中以较小年龄组先天性巨结肠为主。B组不影响检查结果,且减少钡剂的灌注量,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方法 分析58例先天性巨结肠钡剂灌肠X线改变。结果 58例先天性巨结肠均表现为直肠末段不同范围痉挛性狭窄。结论 钡剂灌肠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有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 alied disease,HAD)和先天性巨结肠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X线影像表现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二者的影像鉴别要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HAD病例19例,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经证实的HD病例19例作为对照组.统计痉挛段、截断征、痉挛切迹的出现率及直肠/结肠比值(正位片上测量直肠与结肠的最宽径的比值),观察排钡1 h后残存钡剂的位置.对痉挛段、截断征、痉挛切迹出现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直肠/结肠比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AD组痉挛段出现率为9/19,HD组为1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64,P<0.01).HAD组截断征出现率为4/19,HD组为1/19;HAD组痉挛切迹出现率为3/19,HD组为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AD组和HD组的直肠/结肠比值分别为0.42±0.15和0.2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2,P<0.01).HAD组中,患儿排钡1 h后钡剂存留于乙状结肠远端者1例,降结肠远端者7例,横结肠远端者1例,全结肠内充满钡剂者6例,4例无残留;HD组中,存留于直肠远端者3例,乙状结肠远端者13例,存留于降结肠远端者3例.结论 HAD组患儿出现痉挛段较HD组少,前者直肠/结肠比值较后者大,有助于二者鉴别;HAD组患儿排钡后1h钡剂残留部位大多数位于降结肠远端,而HD组患儿大多数则位于乙状结肠远端,也可作为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测量直肠和乙状结肠比值及其意义,提高对新生儿不典型巨结肠病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X线测量先天性巨结肠病14例、非先天性巨结肠病22例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正侧位的最大横径R和S,并计算其比值(R/S).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正位0.625±0.227;侧位0.586±0.292.非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正位1.056±0.254,侧位0.997±0.291.非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的R/S比值明显大于先天性巨结肠病组.结论新生儿直肠和乙状结肠正侧位的横径的比值约为0.6时,对于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乙状结肠冗长症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钡剂灌肠在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断价值,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乙状结肠兀长症有典型的便秘症状。X线钡剂灌肠显示12例患者的乙状结肠平均长为54cm(45cm-67cm)。X线钡灌肠可显示乙状结肠冗长、迂曲、旋转。活动度大并形成环袢,24小时复查常见钡剂存留。结论:乙状结肠兀长症的诊断首选X线钡剂灌肠,但需与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慢性便秘、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2例经病理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诊断进行了分析,着重对新生儿巨结肠的钡剂灌肠方法和巨结肠的诊断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改良式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先福  吴印爱 《人民军医》1998,41(8):447-448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方法颇多,均有一定的并发症。1990年以来,我们在结肠切除、盆腔内低位直肠-结肠吻合术(Rehbin)的基础上,同时行后位内括约肌纵向切断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31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8岁。出生后均不能自己大便,须扩肛或灌肠排便。1.2 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 通过钡充盈和排泄过程,可以动态观察各段肠管的形态及蠕动功能。主要表现为:扩张段口径与狭窄段口经呈明显差异,直肠、乙状结肠远端细狭,乙状结肠近端及降结肠明显扩张;有时移行段也能清晰显影,呈漏斗状。扩张…  相似文献   

11.
婴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及其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婴儿先天性巨结肠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的交界处。最典型的X线表现为狭窄、移行、扩张段并24小时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钡潴留。婴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论:X线检查是诊断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方法,绝大多数病例具有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患儿 男 ,出生 1天。临床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 ,腹胀明显 ,有少量似鸡粪状的胎粪排出。腹部X线平片 (立位 )示小肠管明显积气扩张 ,但未见明显液平面 ;钡剂灌肠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及近回盲瓣部回肠显影 ,阑尾显影良好 ,其乙状结肠以上肠腔普遍细小 ,呈胎儿型 ,似蚯蚓状 ,其最宽肠径 0 .8cm ,结肠袋消失 ;回肠远段显影端呈截断样 ;加压灌肠及延时观察未见肠腔扩张。直肠管径正常 (图 1)。X线诊断 :先天性细小结肠症。手术所见 :近回盲部回肠明显狭窄及一胎粪阻塞。讨论 先天性细小结肠症是新生儿中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其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一般多认为结肠近端肠道的阻塞、胎粪未能通过结肠 ,而继发结肠广泛发育细小和萎缩。常见的阻塞原因有先天性肠闭锁、狭窄或胎粪性肠梗阻、腹膜炎等。还有认为这是由于胚胎时期肠道再度管腔化阶段发育障碍 ;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胎儿肠道血液循环障碍 ,阻碍了其正常发育所致。中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一个“空化过程” ,当“空化过程”发生障碍而完全中止时 ,则形成肠闭锁或狭窄。消化管在胚胎发育阶段 (11~ 12周 ) ,曾一度出现上皮细胞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肠道畸形,我院1984年~2000年收治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51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50例,女1例,年龄14d~14岁。<3月6例,3月~1岁6例,1~3岁8例,3~5岁23例,5~10岁6例,>10岁2例。1.2 临床表现及主要检查 胎便延迟排出38例,反复腹胀便秘32例,呕吐12例,肛门指诊直肠空虚46例,腹部立位平片示不全性肠梗阻12例。钡剂灌肠结果:超短段型6例,短段型9例,常见型33例,长段型3例。24h结肠钡剂残留40例。41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D。1.3 治疗方法 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采用扩肛、开塞露纳肛、灌肠、导泻及中药治疗;手术治疗采  相似文献   

14.
作者等对4例患有结肠周围脓肿的结肠憩室炎行CT和灌肠造影检查。术前清肠。乙状结肠病变3例中2例疑有膀胱瘘,为显示瘘孔,用0.8%硫酸钡灌肠,并立即排出,使瘘孔显影,然后向膀胱及乙状结肠注入100、200ml橄榄油。结肠周围脓肿的CT图像呈与结肠相接的肿块影,灌肠造影时可见结肠受压、钡剂外漏等。对于膀胱瘘,CT  相似文献   

15.
作者回顾性研究了11例前列腺癌侵犯直肠的双对比钡灌肠的X线征象。平均年龄69岁(55~85岁),4例经剖腹探查、6例直肠活检,1例CT扫描证实诊断。5例钡灌肠时有前列腺癌诊断,6例钡灌肠时不知有前列腺癌,疑直肠癌或直肠膀胱间隙转移。X线显示4例病变限于直肠,为环形肿块、肠管狭窄和/或针刺状固定的粘膜皱襞;7例直肠乙状结肠连接段局限性受累,但远侧直肠不受累,其中2例直肠乙状结肠连接段前壁有一直径5cm光滑的外在肿块压迹,另1例左前壁粘膜下有一不连续的2cm大的中央呈脐凹的肿块,其余4例为狭窄,狭窄处有明显的针刺状与皱襞皱起的改  相似文献   

16.
刘玉奇  周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283-228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我院4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分析其腹部立位片及结肠钡剂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腹部立位片示低位结肠不全性梗阻35例,肠淤张17例,小肠低住梗阻1例.结肠钡剂造影显示常见型39例,短段型5例,超短段型2例,长段型1例,征象可见痉挛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3例新生儿及超短段型狭窄段显示不明显,3例移行段显示不明显,24 h复查38例有不同程度钡剂残留.结论:凡临床怀疑先天性巨结肠的婴幼儿应尽早行腹部立位片及结肠钡剂造影检查,并随访观察24 h钡剂排空情况,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internal anal sphincter achalasia,IASA)的X线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09年1月~2015年3月期间27例经临床确诊IASA患儿的钡剂灌肠X线影像资料,分析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形态,扩张程度,管壁边缘光整度。结果 27例患儿在钡剂灌肠时虽强烈哭闹但不见像同龄儿迅速排出稀钡液;25例患儿肛门管以上直肠或乙状结肠肠管扩张;22例患儿直肠管壁时而出现单发或多发局限性憩室样凸出影,时而凸出影消失管壁变平,其中有4例患儿沿肛门管两侧向下凸出。结论 X线检查对于诊断小儿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症具有重要价值,是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者为评价CT及钡灌肠对乙状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价值,对疑有本病的住院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急性乙状结肠憩室炎实际为憩室穿孔并有粘膜、结肠周及腹膜的炎症,典型表现与急腹症相同。乙状结肠憩室炎的CT 诊断标准为局限性结肠壁增厚(75mm)伴肠周边缘不清密度增高的炎性改变或肠周脓肿。作者强调,只有看到结肠周脓肿或其他腔外炎性改变时,才应诊断为本病。该组56例中乙状结肠憩室炎27例,诊断准确25例(93%),特异性100%。余2例假阴性(7%)。29例非乙状结肠憩室炎中20例CT 作出了其他诊断。38例作钡灌肠检查,其中25例为乙状结肠憩室炎,13例非乙状结肠憩室炎。钡灌肠憩室炎阳性20例(80%),  相似文献   

19.
1 病历简介例 1 男 ,2 0岁。因左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 4个月 ,腹胀伴间断性发热 2个月入院。查体 :一般状态良好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腹部未查及阳性体征。血常规 :WBC 10 .5× 10 9/L。因腹透见盆腔肠管数个气液平面而行钡剂灌肠检查 ,钡剂灌肠 :于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及降结肠中段见两处限局性狭窄 ,狭窄段之间存有轮廓光滑的肠管 ,钡剂在结肠脾曲不能通过 (图 1)。粘膜相显示结肠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 ,正常结肠粘膜皱襞显示不清。诊断为 :Crohn’s病。结肠镜检查 :距肛缘约 5 6cm处见肠腔变窄呈细线状 ,内镜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经肛门改良加Soave巨结肠根治术的方法,观察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先天性巨结肠患儿12例,手术年龄17—90d,体重3.1—7.0kg。手术于肛门齿状线上5—10mm环形切开直肠粘膜.下拖并向上分离直肠粘膜约20—25mm,此处切断直肠肌鞘,分离直肠,将病变肠管由肛门拖出切除,近端结肠切缘于直肠粘膜齿状线上切缘吻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7min,术后次日开始进食,患儿恢复良好,平均出院时间为8.6d。近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经肛门改Soave巨结肠根治手术打击小,术后患儿恢复快,此法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巨结肠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