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3项和抗凝血酶Ⅲ(AT-Ⅲ)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49例,健康对照者30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AT-Ⅲ。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AT-Ⅲ、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且随Child-Pugh分级PT、APTT逐渐延长,而AT-Ⅲ、Fib逐渐降低。结论 3项凝血指标和AT-Ⅲ可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和正常妇女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和COULTER AcT5diff AL血液分析仪分别对1 300例临产孕妇、20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血液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PT、INR、PLT、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Fib、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临产孕妇APTT、TT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PT、PLT、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妇女,而Fib、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妇女,均有明显差异;而APTT和TT较正常对照妇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凝血功能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1例临产孕妇和83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及T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以及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375例妊娠晚期孕妇凝血4项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58-858,860
目的探讨检测妊娠晚期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5例晚期孕妇组(实验组)与133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组(对照组)的凝血4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期孕妇组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FIB明显增多(P〈0.01)。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及时监测凝血4项指标对预测、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常孕妇妊娠各期及产科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单体(FM)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对照组妇女、90例正常妊娠妇女(妊娠早期30例、妊娠中期30例、妊娠晚期30例)及10例产科早期DIC患者的PT、APTT、TT、FIB、D-D及FM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妊娠早期的PT及妊娠中、晚期的APTT、TT、FIB、F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D-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产科早期DIC组与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01)。正常孕妇组妊娠中、晚期PT、APTT较妊娠早期明显缩短(P〈0.001),FM水平明显升高(P〈0.001);TT、FIB、D-D水平在正常孕妇组妊娠各期中均有差异(P〈0.05、P〈0.001)。结论妊娠不同期,正常孕妇凝血机制会发生改变。一旦有早期DIC的发生FM水平会有较明显的升高,因此,FM指标的检测相对于D-D检测在确定早期DIC有着较明确的标识。对发现早期凝血异常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金国江  李妍  马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552-355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26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和8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检测其PT、APTT、FIB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肝恶性肿瘤PT、APTT结果增高,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除肝癌合并丙肝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的表达有助于辅助诊断肝脏损伤程度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TT、PT、APTT、Fib的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TT、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及时对此类患者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前清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止凝血相关指标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人分别测定PA、ChE、PT、APTT、FIB、TT,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患者组PA、ChE和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患者组PT、APTT、TT三项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阳性检出率为PA(90.0%)〉ChE(77.5%)〉PT(72.5%)〉TT(57.5%)〉APTT(52.5%)〉FIB(50.0%)。结论联合检测PA、ChE和PT、APTT、FIB、TT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反映凝血功能四项指标在妊娠晚期孕妇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PT、APTT、TT、Fg测定均为凝固法,在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检测。结果妊娠晚期孕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明显缩短,Fg含量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凝血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检测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对了解妊娠晚期孕妇血液的凝血状态,预防DI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庆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61-7861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CL TP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89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58例健康育龄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实验组PT、APT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Sysmex CA7000血凝仪试剂仓开封试剂放置不同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凝固法采集21例患者凝血标本,使用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及放置一定时间的试剂和新鲜试剂测定每1例标本的PT、APTT、TT及Fib。各试剂放置时间分别为Thromborel S(TS):12、24、36、48、60、72 h;Dade Actin(DA):24、48、72、96、120 h;Test Thrombin(TT):2、4、6、8、10、12 h;Thrombin Reagent(TR):4、8、12、16、20、24 h;Owren's Veronal Buffer(OVB):1、2、3、4、5、6 h。以试剂仓放置一定时间为各试验组,以其新鲜试剂(0 h,即时配置)为对照组,计算各试验组PT、APTT、TT及Fib检测值与其对照组间统计学差异,分析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S、DA、TT、TR及OVB在试剂仓分别放置≥48、96、10、16、4 h时,其PT、APTT、TT及Fib结果与新鲜试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放置时间分别达到48-72、96-120、10-12、16-24及4-6 h时,其检测结果与0h间差异百分比分别在-2.6%-10.8%、-3.44%-4.8%、-3.9%-5.52%、-10.8%-3.3%及-17.2%-0.5%之内,其中TS对PT及OVB对Fib影响较为明显;随着试剂放置时间的延长,PT、APTT、TT均呈现延长趋势,而Fib呈现下降趋势。结论:常规检测血凝四项时,需及时更换试剂仓试剂,以保证标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在肺癌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肺癌患者115例作为肺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tago-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其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PT、APTT、TT、FIB、D-二聚体、FDP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肺癌局限者(P〈0.05)。肺癌患者抗凝血酶Ⅲ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D-二聚体、FDP及抗凝血酶Ⅲ对肺癌的转移及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hromblyzer Compact BE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来检测85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早期患者42例和晚期患者43例)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水平,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早期恶性肿瘤组TT、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APTT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晚期恶性肿瘤组PT、APTT、TT和Fib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早期恶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PT、APTT和TT等时间指标的延长提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指标的增高可导致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4.
120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4项凝血指标随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而变化的情况及其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德国BE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20例肝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肝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总体上PT、APTT均延长,Fib降低,各肝炎组的PT、APTT、TT、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只有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普通肝炎组和急性肝炎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T、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TT也延长,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都有明显差异,而且随着病情的不同,它们也表现出与病情相关的结果。结论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的减少程度与肝脏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凝血功能常规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是十分敏感;凝血功能常规是区分急性肝炎与重症肝炎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而且动态观察重症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和总胆红素及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50例晚期肺癌患者(肺癌组)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纤维蛋白原量(Fbg)及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APTT、TT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血浆Fbg、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癌组化疗后较化疗前PT显著延长,APTT、TT显著缩短,Fbg及D-D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化疗加剧晚期肺癌患者机体凝血因子的释放以及纤溶功能受抑状态,使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凝剂和离心条件对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同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在室温条件下2h内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6、1:7时,PT、APTT、TT、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1:10、1:11时,PT、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离心速度、不同离心时间,PT、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和Fb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不同离心速度,PT、TT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Fbg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杜绝凝血功能检测的外界因素,保证检测结果具有最佳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87例,在巴曲酶治疗前及治疗3、6d后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经巴曲霉治疗后,患者PT、TT延长(P〈0.05),Fib降低(P〈0.01),FDP升高(P〈0.01),而APTT、D-二聚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Fib、FDP可用于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项目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者的血浆标本检测凝血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标本的轻度溶血对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干扰,但在严重溶血状态下 TT 明显延长。标本的采血量过少,则 PT、APTT、TT 都明显延长,FIB 水平也明显降低。采血量过多,对PT、APTT、TT 结果虽无明显影响,但 FIB 水平则会增高。标本离心后室温放置2、4 h,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室温放置6 h 以后 PT 明显缩短,APTT 明显延长,对 TT、FIB 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凝血试验中由于血样的溶血、采集量、存储等原因造成的标本不合格对凝血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是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凝血项目检测的重要组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院自2002年开始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APTT测定作为内源性凝血系统、PT测定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较玻片法测凝血时间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mg/L)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FT、20例TF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