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食源性疾病暴发涉及的人数多,造成的医疗和社会损失大。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特征,有助于认清食源性疾病流行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大连市201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宁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特征,为建立起严密的预防机制提供更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对2003~2006年南宁市传染病疫情报告及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6年南宁市食源性疾病暴发200起,发病3580人,死亡12人。暴发规模平均18人/次(范围2~322人)。暴发以夏秋季多见,51.00%的事件发生在家庭,54.86%的病例集聚在学校食堂。由微生物引发的病例占总数56.98%;在化学物中,有机磷农药的危害及影响最大。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流食品。另外,41.0%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未能查明病因。结论不断完善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网络并提高其效能,加强卫生监督管理,筑建严密的食源性疾病监控平台。  相似文献   

5.
李英菊 《职业与健康》2020,(13):1767-1770
目的了解和分析梧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2—2018年梧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8年梧州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4起,发病数为473例,死亡11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发生在5—6月;发生场所以家庭为最多见共40起,占62.50%。在原因明确的事件中以有毒植物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最多,占51.06%;微生物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42.92%;有毒植物断肠草中毒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7例,占63.64%;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为3例,占27.27%。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引发梧州市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毒植物毒蘑菇、断肠草引起的事件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近6年来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 - 2016年贵州省上报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 - 2016年全省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486起,发病4 173人,死亡110人,罹患率为18.40%,病死率为2.64%。6 - 9月是发病高峰;农村家庭的报告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主要致病因素为有毒植物和细菌,以野生毒蕈最多;主要引发事件原因为误食误用。结论 夏秋季有毒植物中毒和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重点,尤其应在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做好提前预警。针对重点人群进行相关食品安全防控知识的宣教,以减少此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发病和死亡,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7.
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方法收集2013年5~12月哨点医院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3年哨点医院共收集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定义的368例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粪便样本368份进行致病菌检测,检出63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志贺菌。采集152份粪便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检出11份阳性。可疑食品以海产品为主。结论大连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  相似文献   

8.
200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持续监测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方法对2003年监测地区13个省上报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共上报802起食源性疾病事件,涉及患者人数达17462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46·4%和60·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40·1%)是主要致病菌。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24·1%和13·9%。结论应不断完善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作为监测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滨州市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现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6—2020年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对监测到的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滨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4起,共暴露11 299人,发病1 276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每年的发生高峰期均为第三季度,占总起数的55.13% (129/234);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发生场所,占总起数的50.43% (118/234)。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素的55起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引起的占43.64%(24/55);在查明原因食品的221起事件中,可以明确的暴露食品主要归为动物类食品87起(39.37%)。导致暴发的污染环节多是由两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混合引起的,单纯引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结论 滨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因素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类。针对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21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结果 2017—2021年,泉州市共上报12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758人,住院294人,死亡1人。其中报告最多的是安溪县44起(35.5%),其次是晋江市报告31起(25.0%)。主要发生在4~9月,共91起(占73.4%),报告事件数最多为8月和9月,各占14.5%。引起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细菌性32.3%、有毒植物及其毒素17.7%、真菌及其毒素(毒蘑菇)14.5%。暴发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52.4%,餐饮服务场所36.3%,校园7.3%。结论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致病因子主要为细菌性、有毒植物和毒蘑菇。应加强农村地区毒蘑菇等有毒植物的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餐饮环节的监管,督促餐饮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云南省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为昭通市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0—2019年度报告的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昭通市2010—2019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82起,累计发病2 060人,死亡40人;2016年暴发数最多,共12起(14.63%)。7~10月是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月份,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发生场所,占63.41%。问题食品主要为野生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39起(47.56%),食用野生菌死亡26人,占死亡人数的65.00%。误食误用是主要的致病环节,引发47起(57.31%)。结论 夏秋季是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季节,野生菌是主要的致病食品和致病因素。误饮误食是主要致病环节,家庭是主要场所。建议加强食用野生菌的鉴别、加工方法等为主要的内容的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加强单位、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食堂和农村宴席等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管,在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发季节及时发布预警干预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广西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46起,累计发病5492人,死亡58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66/10万。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和发病数最多,分别占48.53%(132/272)、70.45%(3197/4538), 以沙门菌为主(23.48%,31/132);有毒植物导致死亡人数最多,占66.67%(36/54),以钩吻碱(21人)和毒蘑菇(11人)死亡构成较大。。结论 加大对微生物污染和有毒植物中毒的科普宣传,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减少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This study analyzed trends in foodborne and waterborne diseases in South Korea between 2015 and 2019.MethodsThe data consisted of information on outbreaks of waterborne and food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reported through the Kore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CDC) system. We analyzed the trends and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outbreaks by month, place of occurrence, and causative pathogens in this observational study.ResultsThe number of outbreaks has steadily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5 years, but the number of cases per outbreak has foll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cidence at daycare centers and preschools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over consecutive years.ConclusionThe steady number of patients and decreasing number of cases per outbreak, even as the number of outbreaks has been increasing, suggest that the KCDC’s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s operating eff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improving the obje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o carefully examin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outbreaks in smaller-scale group catering facilities, such as daycare centers and preschools. Outbreaks can be prevented by closely examining those caused by unidentified pathogens and group outbreaks caused by other diseases, identifying problems, and supplemen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4 - 2018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决策。方法 对2014 - 2018年苏州各地电子上报和补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 - 2018年5年苏州市暴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217起,发病人数3 858例,无死亡病例。事件年均发生率3.04起/百万人,发病率5人/10万人,每起事件平均发病人数18人。5月、8月和7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峰期。致病因子查明率83.87%(182/217)。由微生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和发病人数最多,比例为69.59%(151/271),发病人数占发病总人数的76.83%(2 964/3 858),致病因子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比例达51.61%(112/217)。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占总起数的37.79%。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率61.75%(134/217),以水产品最多见。暴发事故中查明的引发原因主要是加工不当52.07%。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类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月份、重点场所等做好食品安全监管、预警、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烟台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 - 2016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2 - 2016年,烟台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32起,发病1 282人,以20~59岁人群为主(79.33%,1 017/1 282),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市中心和主要旅游景点区域,高发季节为第三季度,报告起数、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68.10%(158/232)和62.25%(798/1 282),以8月份最高(110/232);饮食服务单位(53.45%,124/232)是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家庭(30.17%,70/232),加工不当与误食误用是主要引发因素(12.93%,30/232),水产品(29.55%,26/88)和自采野生蘑菇(18.18%,16/88)是主要原因食品,主要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25/232)和致病微生物(21/232)。结论 烟台市食源性疾病防控形势严峻,特别是夏秋季节容易多发,应针对不同场所、主要因素和致病菌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7-2018年常州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资料。方法对2007-2018年上报于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常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18年常州市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发病人数965人,无死亡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主要在6-8月和9-11月,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44.1%(26/59)和27.1%(16/59);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单位及集体食堂,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61.0%(36/59)和32.2%(19/59)。26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查明率为44.1%(26/59),其中动物类食品、植物类食品主要的原因食品,分别占事件发生总数的27.2%(16/59)、11.9%(7/59)。在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两类食品的81.3%和57.1%。35起暴发事件查明致病因素,查明率为59.3%(35/59),微生物、毒素、化合物分别为50.8%(30/59)、5.1%(3/59)和3.4%(2/5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因子,占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山东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上报的98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14年共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8起,发病人数1 238人,死亡4人。5-9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47%和83.28%;不明食品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36.73%,在已经查明原因的暴发事件中,微生物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主要因素;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家庭;在已经查明引发环节的暴发事件中,生产加工及误食误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因素。63起事件由食源性疾病的哨点医院发现并报告,占全年事件报告总数的64.29%。 结论 加强对高发季节、高发因素、高发污染环节的监控;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加大防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宣传力度等,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2 - 2016年我国文献报道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家庭内食源性疾病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2 - 2016年有关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文献,采用自制调查表摘录相关信息,利用EpiData3.1对摘录信息进行录入,Excel2010进行数据整理,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2 - 2016年我国文献报道571起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人数7 430例,住院4 910例,死亡345例。主要的原因食品为肉类及其制品,占总起数的18.39%。化学污染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最多,占总起数的42.67%。死亡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椰毒假单胞菌(占13.91%)和肉毒梭菌及其毒素(占12.17%)、毒蕈(占11.01%)。结论 应加强对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沙门菌、毒蘑菇等主要致病因素引发的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力度,以减少发病人数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探讨其流行特点,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宁夏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9起,发病1 272人,住院106人,死亡4人。平均每年报告事件数18起,报告事件发病数10人以下为主,占79.1%(102/129)。发病高峰集中在二、三季度,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49.6%(64/129)。主要致病食品是植物、动物类,分别占38.8%(50/129)和37.2%(48/129)。报告事件致病及引发因素以不明因素为主,明确致病及引发因素中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和加工不当引起,分别占30.2%(39/129)和15.5%(20/129),食堂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引起,其他场所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结论 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二、三季度高发,家庭是主要发生场所,致病和引发因素以不明原因为主。应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疾控机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