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对该句的“精”字多解释为精神爽慧,“柔”字多解释为筋肉柔和(如《内经选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然而笔者对这一解释有不同的看法。“精”字在古时亦可作清字解。如《史记·天官书》言:“天精而见景星。”精即清明之意。《素问·四  相似文献   

2.
《内经》“精”字十三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之“精”字,有多种含义,笔者试举十三例,仅供医界参考。1.病《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中之“精”字有过甚之义,可作“病”讲,“并”作“甚”解。意即病气甚于心则喜,甚于肺则悲,甚于肝则忧。《脉要精微论》:“有余为精。”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释义》注:“精谓邪甚。”《神农本草经》龙骨条:“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徐长卿条:  相似文献   

3.
几千年来,谈“气”者甚众。从总体来看,前贤所论未逾越《内经》的范围。笔者粗读《内经》有年,于“气”字含义上作了整理分析:《内经》中出现的“气”字,计《素问》1860处,《灵枢》1140处,共3000处(不包括篇名中的“气”字19处)。兹从三方面论述。一、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内经》中绝大部分的“气”字是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约占所出现“气”字的96.5%。(一)“气”原为氙氲上升的云气、水汽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考证:“气,云气也。”气即漂浮于空中构成云彩的水汽。《灵枢·五癃津液别》:“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溺与气”之气即水汽。《内经》在论述人体之气时援用了这种概念。如《灵枢·脉度》:“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这种溉濡脏腑、腠理之气与濡润万物的雾气相似。  相似文献   

4.
《素问·经脉别论》(以下称“本论”)曰:“……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论中“府”字究当何释?历代医家各持已见,其观点纳约有四: 一指“玄府”。明·吴昆注:“府上增玄字,毛属肺气,肺属心血,毛脉合精,则行气于府,是为卫气。玄府,腠理也。”二指“六府”。清·张志聪曰:“毛脉合精者,血气相合也。六府为阳,故先受之。”三指“经脉”。现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释为“经  相似文献   

5.
“标本”一词,语出《内经》。张志聪云:“标者,犹树之梢抄……本者,犹木之根干”。《内经》将其引伸为一种相对的概念,说明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强调掌握标本关系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内经》原文,对标本关系作一探要。1 医生、患者辨标本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移精变气论》云:“标本相得,邪气乃服。”在医疗活动中,患者(病)为本,医生(工)为标。医患合作,医生的治疗措施才能施行,邪  相似文献   

6.
“厥”,《说文解字》作“厥”,云:“屰气也”或作“欮”,而“屰”云:“不顺也”。因此厥,意思是指气不顺而言。《内经》中厥的记载颇多,其含义是什么?后世对厥的概念,多半是根据《伤寒论》中的定义,所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也。”因此《内经》中厥的含义,除有手足逆冷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以及《内经》中厥证对后世的影响,便是本文探讨的目的。一、《内经》中厥的含义《素问·方盛衰论》中提到:“是以气多少,逆者皆为厥。”所谓气是指阳气与阴气,阳气与阴气不相协调而有偏胜,  相似文献   

7.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唐代王冰于原文下注:“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自王氏之后凡注此者别无新见。纵观《内经》全书,并无阳气分“精”“柔”之论,历代注家如此随文附义,将阳气一物作“精”“柔”二质之分,实有惑后学,亦难与《内经》旨意相合。“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义理何然,若能结合其前后原文是不难正确理解的。该篇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襞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  相似文献   

8.
“神光”一名,出于明代眼科医家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一书。其“目为至宝论”中说:“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据此,“神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视物辨色的功能。《内经》中将视功能称之为“精明”。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由此可知,“神光”和“精明”概念相同,乃是两种不同之提法罢了。探讨“神光”的产生,也就是研究中医对视觉功能的认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眼的视觉产生,多从血、精、气三个方面论述。惟《审视瑶函》在论述“神光”时,突出火字。傅氏认为:“夫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从生  相似文献   

9.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0.
《三三医书》载晚清学者俞樾(1821~1906)医著有三卷:《内经辩言》、《枕上三字诀》及《废医论》。《内经辩言》一书在中医界深受欢迎,《废医论》则备受指责。为了使中医  相似文献   

11.
《素问·阳明脉解篇》有“四支者,诸阳之本也”,对其“本”字,历来认识不一。近来笔者应用电子计算机作《黄帝内经通检》编制工作,利用《通检》对《内经》“……(名词)者,……(名词)之本也”句式作了对照。《内经》中此句式儿三见,一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四支者,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问:《内经》同病异治的含义是什么? 答:《内经》同病异治的含义是: (一)相同的疾病,由于病机不同,治疗手段则不同。语出《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  相似文献   

13.
《内经》用字极为深奥,往往一字多义,“脉”即其中最常见的,多义字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用法,对于理解,引用原文是至关重要的。“脉”字大体上包括脉管及经络两方面内容,在两方面中又衍变出多种含义:1 从脉管方面看1.1 从生理角度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脉者,血之府也。”及《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这两条经文所说之脉皆人体生理上的脉管。有的直接可以见到,如《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汪机也认为:络脉,血脉也,非十五络之络。这里所谈之脉都指脉管。1.2 从病理角度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内经》风的含义是什么?其“内风”与后世的“内风”有何不同? 答:《内经》风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人类生长的条件、病因、病证和病名。 (一)人类生长的条件:《内经》谓之“实风”,语出《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实风”即自然界的和风或正常的气候,它是人类生长繁衍不可缺少的条件。(二)病因:《灵枢·九宫八风》说:“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所谓“虚风”,即自然界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16.
“形”与“神”的统一观,是《内经》理论体系中有关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形、神的含义作为构成生命可见的物质.具有空间实在形态的,称之谓“形”。张介宾在《素问·八正神明论》注释中说:“形乎形,见乎外也。目冥冥,见粗者不见精也。”“冥冥”,指昏暗不清貌:“粗”,指外在的  相似文献   

17.
胃缓新识     
胃缓一词,首载于《内经》。指出全身肌肉不坚实,或胃中有热,或味过于甘等,皆可导致胃缓,非全身肌肉不坚实一端。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均未将其列入专论研讨,直至1985年版《实用中医内科学》首列其为病证名,并以“患胃缓者亦必然有胃下”为由,把胃缓病主要作为现代医学之胃下垂相对应的中医病证。1 含义与概念胃缓一词含义,其关键在一个“缓”字,缓字在《内经》中的“急”字相对,主要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松、舒,与紧、缩相对,如《灵枢·本脏篇》:“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另一含义是表示慢、迟,与快、速相对,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  相似文献   

18.
问题解答     
问:《内经》既说“目者,肝之官”,又说“目者,心之使”,二者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答:“目者,肝之官”,语出《灵枢·五阅五使》篇。该篇提出五官为五脏之外阅,可以候五脏之病,并指出“肝病者(此目)青”,因而在分配五官时,将目归属于肝。这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五脏开窍的划分是一致的:“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目之所以为肝之外候,主要是营养来源的关系。《内经》虽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却又强调“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脏生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一书,由于成书年代较远,多次传抄誊写,难免鲁亥之误。今将读《素问·汤液醪醴论》(以下简称“论中”),析疑三则笔之于后,望读者赐教。 (一) 论中:“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句,“必齐”一词,历来争论甚多。笔者认为“必齐”当属一名词,指食物制剂之医疗方法。《素问·玉版论要》中亦有:“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  相似文献   

20.
“逆治”、“从治”法是《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之一,其作为“正治”、“反治”法指导临床选方择药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已为人熟知,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两版教材都较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中医临床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也无一不用,然这只是《内经》“逆治”、“从治”法中的一种意义,观《内经》论“逆治”与“从治”还有两种含义,试论述如下: 一、调理气机中的逆治与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得者,治有疗效谓之得。《标本病传论》说:“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即谓之有治本、有治标而病愈者,可为证。《经》问曰:怎样使气机调畅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