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对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8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切除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切除有效率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能够充分暴露术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肿瘤切除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切除方法及适用范围,并观察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20例患者中,全切除者77例,次全切除者31例,部分切除者12例;术后恢复情况(Mayberg评分):Ⅰ级82例,Ⅱ级27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1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颞底经天幕入路均可在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下进行,两种入路的全切除率均超过70%;主体生长于硬膜外的岩斜肿瘤应采用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幕上下联合入路对巨大岩斜区肿瘤是适宜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单、双侧额下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72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手术以双侧额下入路,观察组以单侧额下入路。以Simpson分级评估两组患者肿瘤切除程度,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率分别为77.8%和72.2%,SimpsonⅡ级切除率分别为22.2%和27.8%,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较对照组(38.9%)低(P0.05)。结论以单、双侧额下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均能获得理想的全切程度,但采用单侧额下入路术后并发症更少,有利于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旨在描述最小化前路和后路联合(APC)经岩骨入路切除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PCMs)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4月至2021年1月,对16例接受最小化APC经岩骨入路的良性(WHO分级I级)大型/巨大型PCMs(≥30 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技术包括颞枕下开颅术和最小化岩骨磨除术。评估手术和临床结局、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2±2.1) h。肿瘤体积由术前(26.3±10.9)cm3减小至(1.3±1.9)cm3,15例(93.8%)患者肿瘤切除率≥90%,包括8例肉眼全切除和7例次全切除;1例获得肿瘤部分切除。术后损伤包括面部麻木2例,滑车神经麻痹1例,轻度动眼神经麻痹1例,一过性外展神经麻痹1例。无新发运动障碍。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改善10例(62.5%),稳定6例(37.5%),无恶化病例。结论 最小化APC经岩骨入路能充分广泛显露岩斜区肿瘤,可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大型/巨大型PCMs。  相似文献   

5.
颅脑     
胶质瘤中整合素β1的表达与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高表达热休克蛋白70鼠脑胶质瘸细胞瘸苗的体内抗瘸作用/林章雅,颅内血管母细胞瘸的临床研究,RNA干扰技术逆转神经胶质瘸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瘸,眶上和经眶上镇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与经胸前入路手术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口腔前庭入路治疗的112例患者纳入A组,经胸前入路手术治疗的112例患者纳入B组。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对比2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甲状旁腺激素(PTH)及血钙水平。结果 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术后PTH及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VA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腔前庭入路及经胸前入路均可有效治疗甲状腺癌,在手术入路方式选择中需依据病灶范围进行选择,以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显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83例鞍区脑膜瘤患者分为翼点入路组27例,额下入路组30例以及纵裂入路组26例.对3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肿瘤切除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0.00%及92.31%,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7天GC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较手术前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纵裂入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23.33%及7.69%,纵裂入路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裂入路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具有最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治疗组(采用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额下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切除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切除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更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P<0.05)。结论经纵裂入路显微切除术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对患者带来的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小脑前上部肿瘤位置深在且后颅窝空间狭小,如何有效显露病变部位及保护病变周围重要结构是手术的难点,本文探讨Poppen入路切除小脑前上部肿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Poppen入路切除小脑前上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术后全部病例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无脑神经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Poppen入路切除小脑前上部肿瘤是安全可行的,该入路手术具有损伤小,术野开阔,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半椎板入路切除与全椎板入路切除合并脊柱内固定治疗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选取82例椎管内原发肿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行半椎板入路切除,无需合并脊柱内固定,对照组患者行全椎板入路切除合并脊柱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情况、围手术期指标以及近远期疗效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为93.02%,对照组为92.3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近远期疗效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以大小便障碍恢复较差,其他如神经根性疼痛、感觉及运动障碍则恢复较好;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脊柱不稳定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全椎板入路切除相比,半椎板入路切除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等优点,对于临床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采用该术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超声吸引器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柳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5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32例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为对照组,另33例患者接受眶上锁孔入路、超声吸引器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有效切除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并发症及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患者肿瘤有效切除率(9667%)高于对照组(7813%)(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GCS评分1598±123比1259±122)(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188%)(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SF 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有升高,但观察组患者术后以上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联合超声吸引器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疗效较佳,能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少,神经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食管胃颈部吻合与胃胸腔内吻合在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2组患者均进行右胸入路根治术,对照组实施胃胸腔内吻合,观察组实施食管胃颈部吻合。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生活状况量(SF-36)]以及3年生存率。结果2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放管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食管切除长度长于对照组,切端癌残留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SF-36各维度评分比术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根治术中应用食管胃颈部吻合,可扩大切除范围,降低切端癌残留率,利于术后恢复,并可有效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和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8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均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手术切除程度、术前术后NIHSS评分,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显微外科手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结果 术后MRI复查证实全切除患者52例,占60.5%;部分切除患者34例,占39.5%.死亡3例,死亡率3.5%.术前患者NIHSS评分(23.8±4.6)分,术后患者NIHSS评分为(16.7±3.8)分,术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8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癫痫;2例脑积水.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术前生存质量、肿瘤类型、质地、肿瘤是否包裹神经血管、脑干水肿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首要方法,手术操作过程中注重操作技巧,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较多,故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王莉  梁冰  杨慧 《癌症进展》2021,19(2):207-210,214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集束化干预方案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依据干预方式将11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循证的ERAS集束化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脊髓肿瘤患者6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行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对照组(29例)行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神经功能恢复,肿瘤切除情况及随访3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两组医疗费用上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医疗费用仍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恢复较好(P<0.05),神经功能处于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居多,术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完全切除达24例,多于对照组(15例),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肿瘤切除较完全,并发症较少.故患者恢复快,花费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李生利  陈克河  李士坤  陈志强 《癌症进展》2021,19(7):703-705,70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98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肿瘤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术前、术后7天血浆中肠道功能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变化和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观察组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能够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颅咽管瘤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切除术与开颅术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颅咽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情况分为两组各38例。其中38例患者采用传统开颅切除术治疗作为开颅组,另38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切除术治疗作为内镜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缓解率、肿瘤切除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无差异,P>0.05;内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P<0.05。内镜组肿瘤全切率、临床缓解率分别为65.79%、86.84%,均高于开颅组的47.37%、55.26%,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偏瘫、颅神经损伤、腺垂体功能减退以及癫痫。内镜组发生率仅为15.79%,明显低于开颅组的44.74%,P<0.05。结论: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切除术治疗颅咽管瘤效果较好,患者预后较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肿瘤全切率及临床缓解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改变和手术方式及影响肿瘤全切除的因素。方法 51例患者根据肿瘤生长部位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手术入路:(1)单纯颅中窝者,采用扩大中颅窝或扩大翼点入路;(2)骑跨中后颅窝者,采用乙状有入路;(3)单纯颅后窝者,采用枕下入路。结果 肿瘤手术全切除率为80.0%,术后完全恢复正常者为75.0%,仅2例患者术后2年有肿瘤复发。结论 新的手术方式提高了肿瘤的全切除率,特别是对于指导临床手术入路及肿瘤的全切除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3D和2D腹腔镜在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就诊的114例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两组患者入组后完善术前准备,均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3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2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标本病理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结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理指标,包括肿瘤距切缘下距离与标本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较传统2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临床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一定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