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成像技术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标准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25ram,间隔1.2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成像技术成熟,图像后处理技术多,能够快速、准确、简便及多层次显示主动脉夹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在术前诊断和支架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疑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床进12 mm/r,准直0.75 mm,重建层厚1-5 mm。将横断面图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各种后处理,如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覆盖(SSD)及容积再现(VRT)。结果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动脉瘤10例,主动脉夹层4例,动脉内置支架术后2例。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快速、廉价、无创性方法之一,对选择治疗方法和观察术后疗效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六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的MSCTA表现。图像采用软组织函数重建方法,重建层厚1.0mm,间隔0.7mm。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主动脉MSCTA能清晰显示夹层的范围、内膜片的形态、破口的位置、真假腔和附壁血栓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结论主动脉MSCTA,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影像学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6例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全程血管成像,并对图像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三维容积成像(VR)重建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者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根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1例,Ⅱ型夹层4例,Ⅲ型夹层43例;6例患者诊断为主动脉壁间血肿,2例患者诊断为增厚的主动脉壁内穿透性溃疡征。各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的破口及分支血管受累的情况都能够清晰显示。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方面的优势,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可提供临床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结果:真性主动脉瘤21例,假性主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53例。多种重组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MSCTA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46例主动脉夹层(其中11例有术前及术后对照)患者进行了MSCTA胸腹联合检查,将原始数据初步重建后传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结果:46例均满意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的部位和范围,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裂口均能得到清楚显示;11例术后显示管腔复张及支架位置良好,4例再发其他部位夹层。结论: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成像。结果各种处理方法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真假腔,但以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显示最佳,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形态、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及夹层累计范围和破裂口,VR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关系以及螺旋状的内膜。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后处理技术MPR和VR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CT血管造影,层厚7.5mm,重建层厚0.625~1.25mm,螺距1.375~1.75,对比剂用量100~120ml,注射速度3.5~4.0ml/s,延迟时间18~20s;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图像重建。结果21例中DebakeyI型5例、II型3例、III型13例。所有病例均很好的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应用MSCTA各种成像技术可更加直接全面的显示主动脉夹层,该技术创伤小,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SCT血管造影(MSCTA)及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SCTA检查,采用准直0.8mm,重建间隔0.4mm。应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eplanar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和容积显示技术(volumerendering technique,VRT)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分析。结果:34例主动脉夹层病变CTA通过MPR、CPR重建都成功显示其内膜破口位置和内膜撕裂累及范围;VRT和MIP可以显示血管的全轮廓,但不能很好的显示破口位置和撕裂的内膜瓣。结论: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内膜结构的细节显示很好,VRT和MIP对主动脉夹层的整体观显示很好,但不利于破口位置的显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胸腹部CTA扫描,应用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主动脉夹层累范围及其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和破裂口均得到清晰、全面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可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和解剖细节,可作为首选方法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使用8层螺旋CT所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位原始图像及各后处理方法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MSCTA动脉期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后处理图像亦可清楚显示.结论:MSCTA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对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结果各种处理方法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真假腔,但以MPR和VR显示最佳,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形态、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及夹层累及范围和破裂口,VR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关系以及螺旋状的内膜.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明确的价值,MPR和VR作为后处理技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疑诊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SCTA及DSA检查,处理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外科手术治疗35例,将MSCTA与DSA对照。结果58例疑诊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MSCTA与DSA相比,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受累血管检出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MSCTA对血栓、钙化方面的检出率明显优于DSA,且病变本身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破口及受累血管检出率高,显示病变本身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优越性强,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可作为主动脉夹层术前首选的检查方法及用于手术后复查。  相似文献   

14.
陈晓云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223-122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成像及图像重组资料。结果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图像清晰,血管对比明显;11例患者中壁内血肿6例,穿透溃疡5例。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的情况下快速、安全、清晰显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信息,可作为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MSCTA检查,图像经工作站行后处理,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等技术重建显示图像.结果:53例主动脉夹层中,I型夹层15例,Ⅱ型夹层2例,Ⅲ型夹层36例,其中不典型夹层12(Ⅰ型3,Ⅲ型9)例.所有轴位图像均清晰地显示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三维重建图像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全貌、内膜片走行及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病变的诊断、术式选择及术后随访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主要利用螺旋CT原始横断面图像结合后重建技术MPR(多平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VR(容积再现)对主动脉夹层破口进行显示观察。结果本组19例清楚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主动脉分支血管开口的关系和分支血管受累情况,4例无法显示破口。结论 MSCTA能对主动脉夹层破口进行快速、准确显示,显示率高,为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诊断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回顾性50例患者MSCTA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性、血管受累情况和图像表现特征.结果:MSCTA诊断结果显示,Ⅰ型夹层动脉瘤29例,Ⅱ型夹层动脉瘤14例,Ⅲ型夹层动脉瘤7例,符合率为100%;夹层动脉瘤累及右侧髂总动脉比例显著高于左侧(P<0.05);累及右肾动脉比例显著高于高于左侧(P <0.05);MSCTA下清晰可见主动脉内破口位置、撕裂内膜片及内膜瓣走形,假腔密度低于真腔,假腔较大,真腔由于血栓压迫腔体变细直.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确诊率高,直观反映患者主动脉解剖结构,操作简单,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临床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窥镜(VE)后处理。结果 21例主动脉夹层均能明确显示真假腔和内膜片,以轴位像、MPR、VR显示最佳,DeBakeyⅠ型2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6例;21例均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显示率为100%,以轴位像、MPR像上显示为佳,结合VR可立体显示破裂口形态、大小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1例Ⅱ型夹层,无名动脉受累,1例ⅢB型夹层合并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的右锁骨下动脉(该患者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分别起源于主动脉弓)受累,20例Ⅰ、Ⅲ型中,腹腔动脉受累4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5例,肾动脉受累4例;21例夹层中,16例可显示假腔内多少不等的血栓充填。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无创、快速、准确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  咸耀林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0):920-9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CTA检查的AD,以轴位图像为基础,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显示夹层的范围及胸腹主动脉主要血管分支的受累情况,清晰显示真假腔、内膜瓣及破口位置、数目。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刨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是AD可靠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显示免基底动脉的结果,为建立兔脑血管痉挛(CVS)动物模型奠定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20只),制备模型。按25mg/kg氯胺酮加复方氯丙嗪针肌注麻醉后,经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Omnipaque 300mgI/ml)。使用GE Lightspeed pro(16层)多层面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免基底动脉扫描,视野(FOV)9.6cm,图像后处理工作站ADW4.2版本,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25只大耳白家免行基底动脉MSCTA检查,成功率达100%;根据MIP测得实验免SHA前基底动脉长径平均17.2mm,横径平均1.56mm;VR测得实验兔SHA前基底动脉长径平均17.0mm,横径平均1.30mm;本实验同时获得了SHA后兔基底动脉痉挛的动态变化。结论:MSCTA是动态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