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Xue F  Zhang PX  Zhang DY  Fu ZG  Jiang BG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111-1113
目的通过CT测量C3-C7椎弓根所得的相关数据,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高速螺旋CT扫描测量30例健康志愿者C3-C7椎弓根的置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椎弓根松质骨宽度、椎弓根松质骨高度、椎弓根深度,根据所得数据重建出椎弓根的形态。结果CT重建显示C3-C7椎弓根松质骨宽度逐步变大,椎弓根的深度比较均一;椎弓根倾斜角度在33.76°-47.20°之间,C3-C7倾斜角度逐步变小;椎弓根进钉点与正中线的距离比较均一。各项数据左右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男女性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建CT所得数据为临床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计算机三维CT重建,测量三种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的置钉参数,探讨其安全适用节段。方法:在40例腰椎CT三维重建图像上应用人字嵴顶点法、Magerl法及Roy-Camille法模拟置钉.测量进钉点至椎弓根轴线的距离及置钉水平面角的安全范围.比较三种方法在腰椎各节段安全性的差异。结果:在L1~L4。“人字嵴顶点法”的进钉点到椎弓根轴线距离小于它其两种方法(P〈0.05);在L5,Magerl法的距离最短(P〈0.05)。在L1、L2.三种方法置钉水平面角(TSA)的安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3、L4,“人字嵴顶点法”与Magerl法的置钉TSA的安全范围大于Roy-Camille法(P〈0.0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5.Magerl法的安全范围最大(P〈0.05)。结论:在L1~L4,“人字嵴顶点法”是理想置钉方法:在L5,Magerl法是理想置钉方法:Roy-Camille法仅适合于L1、L2.不推荐在L3~L5应用。  相似文献   

3.
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定位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目的:建立简易可靠的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定位技术。方法:设定寰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利用40套干燥配套寰枢椎标本,测量与进钉点相关的数据参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和枢椎下关节突中线与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分别是19.61mm、19.21mm,二者仅相差0.40mm。结论: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可作为术中判断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学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4.
在无X线监视下行经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术48例,置钉214枚。术后X线片检查置钉位置优良149枚(69.6%),差65枚(30.4%),错0枚。作者认为熟悉椎弓根的定性定量解剖是正确置钉的基础,“盲目”置钉法对无X线监护条件的医院开展本术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3例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外固定治疗术后的50枚螺钉进行位置分析.内容涉及在CT片上测量螺钉角度及螺钉与椎弓根管壁的关系.结果显示:有56%的螺钉位置正确;有44%螺钉存在一些不足,但均未破坏椎弓根的解剖结构.同时,还讨论了CT片间接测量法,认为该方法与其他直接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的平均CT值,为椎弓根皮质骨螺钉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21~70岁男女性腰椎高分辨率CT扫描影像资料,每10岁一个年龄组,单组随机抽取30例共300例数据。将各组数据导入Mimics 18.0中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在L4和L5椎体上模拟椎弓根皮质骨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分割出各模拟螺钉与骨质相交的感兴趣区域并测量其平均CT值。结果:同年龄段同性别同种置钉方式L4、L5椎体感兴趣区域平均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皮质骨螺钉置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周围感兴趣区域的平均CT值21~30岁组男性分别为547.4±48.2Hu和311.1±20.3Hu,女性为517.3±56.0Hu和279.1±41.7Hu;31~40岁组男性分别为519.6±48.9Hu和258.7±26.5Hu,女性为521.5±58.8Hu和287.8±33.2Hu;41~50岁组男性分别为490.9±69.8Hu和249.7±37.5Hu,女性为500.7±81.0和262.0Hu±72.1Hu;51~60岁组男性分别为436.5±65.7Hu和217.4±20.8Hu,女性为438.8±45.8Hu和222.1±22.6Hu;61~70岁组男性分别为396.1±40.0Hu和204.0±36.4Hu,女性为364.5±73.6Hu和153.5±27.1Hu;两种置钉方式各年龄组同性别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为传统螺钉的1.7~2.3倍。同种置钉方式不同性别间平均CT值比较,传统螺钉置钉在21~30岁、31~4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骨螺钉置钉在21~30岁和61~7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明显高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皮质骨螺钉固定具有更高骨-螺钉界面强度。  相似文献   

7.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研制及置钉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设计一种具有纵向撑开和压缩功能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并行颈椎椎弓根钉置钉训练,研究其进钉准确性.方法(1)收集颈椎新鲜标本7具,先采用CT扫描椎弓根,测量椎弓根内外径的高度和宽度;(2)设计合适的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3)在收集的7具颈椎新鲜标本70个椎弓根上行置钉操作训练,评价其置钉准确性.结果颈椎椎弓根直径一般>4.5mm,其高度大于宽度,可适于椎弓根钉内固定使用,颈椎椎弓根钉置钉的准确性高.但颈椎椎弓根存在个体差异,宜行个体化进钉.结论颈椎椎弓根解剖学上可以满足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螺钉把持椎弓根皮质骨对其固定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椎弓根螺钉把持椎弓根皮质骨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将成年羊腰椎椎弓根48个依据椎弓根皮质骨内径和椎弓根螺钉直径(6.25mm)的相对关系分为三组:A组,螺钉直径小于椎弓根皮质骨内径:B组.螺钉直径超出椎弓根皮质骨内径0.01~0.50mm;C组,螺钉直径超出椎弓根皮质骨内径0.51~1.00mm。每组再根据进钉深度与椎弓根长度(平均约8mm)的相对关系分为Ⅰ(进钉深度为16mm)、Ⅱ(进钉深度为8mm)两组。将椎弓根螺钉置入椎弓根中,观察钉道结构、膨胀情况,测量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椎弓根发生不同程度膨胀;椎弓根螺纹能够切入皮质骨中;C Ⅰ组最大轴向拔出力比A Ⅰ组和B Ⅰ组大(P〈0.05),C Ⅱ组最大轴向拔出力比A Ⅱ组和B Ⅱ组大(P〈0.05),B Ⅱ组比A Ⅱ组大(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把持椎弓根皮质骨能够增加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且椎弓根螺钉把持椎弓根皮质骨量越大,固定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9.
应防范椎弓根螺钉置入错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0年Roy-Camille及其同事首先报告了椎弓根螺钉系统(RRC系统)应用的临床实践,此开拓性的手术为脊柱内固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VSP、TSRH、Moss Miami和CD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对原有的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医学院  相似文献   

10.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脊柱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器材,少数植骨融合内固定完好的患者不需要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大多数情况需取出,否则极易发生内固定物断裂,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7.1%~23.30%[1].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索带棘突钛钉腰椎螺旋CT三维测量 (SCT 3DM)引导经腰椎弓根手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取成人腰椎干骨标本 (L1~L5) 10具 ,沿棘突髓腔插入钛合金定位钉 (针尾外露 ) :行螺旋CT连续容积扫描 ,资源图像输入AW 4.0工作站做多平面重组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重建 ,测量根针距 (PND)、根轴距 (PAD)及SSA角的矫正角 (PRA)、根轴角 (TSA) ;并将 10具标本做实体解剖观察 ,对照两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临床应用三维重建椎体显示后部分结构 ,以横突平分线和上关节突外缘线为坐标 ,显示位于根针距、根轴距、矫正角及根轴角 (TSA)方向的椎弓根后缘坐标点。结果 :三维测量结果与实体解剖测量比较呈高相关性 (γ >0 .99) ,临床应用经椎弓根手术 2 0例 ,有效性为 10 0 %。结论 :经棘突钛钉定位及SCT 3DM可有效地指导经腰椎弓根定位手术。  相似文献   

13.
段伟  谭瑞  甘璐  常乐  朱慧阳  王飞  叶正旭 《骨科》2021,12(2):103-109
目的 通过三维CT模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w,PS)和皮质骨通道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置入同一腰椎椎弓根,并分析置钉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Mimics 10.0软件重建49例病人腰椎三维图像,测量双侧L1~L5椎弓根直径(横径和纵径).将横径及纵径各分为3...  相似文献   

14.
椎弓根钉固定在10岁以下小儿胸腰椎疾患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10岁以下小儿胸腰椎椎弓根钉固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9例平均年龄6.5岁的胸腰椎疾患患儿,2例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3例肿瘤患者采用后路切除肿瘤、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10例先天性半椎体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矫形固定或前后联合手术;4例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矫形固定。椎弓根钉置入点及方向与成人相似,螺钉直径为拟固定椎弓根横径的80%~90%,长度达椎体的70%~80%。手术后观察各螺钉位置,随访观察内固定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共置入83枚椎弓根钉,术中3个椎弓根破裂造成矫形时螺钉松动,均上移或下移一个节段完成固定;术后检查3枚螺钉位置不良,因未造成神经损害,对固定的稳定性无影响,未做处理。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及感染。18例获得平均24个月随访,1例术后1年螺钉断裂进行了翻修,其余患者无内固定松动。3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在详细的术前计划,选择恰当直径的椎弓根钉、精湛的外科技术下行小儿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腰椎乳突与椎弓根螺钉入钉点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腰椎乳突结节投影与椎弓根位置关系研究,探讨一种新的腰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方法。方法:观察20套(100枚)人腰椎干骨标本,并采用X线测量方法,研究腰椎乳突结节投影与椎弓根管的位置关系,探讨新的椎弓根螺钉入点和方法。结果:腰椎的乳突位于上关节突背面的基底部,它的最低点投影位于椎弓根管的投影的中央区域范围内,对于设定椎弓根螺钉的入钉点具有定位意义。结论:乳突结节作为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参考点是一种置入椎弓根螺钉简便易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可导致相邻节段应力增加,退变加速。目的:比较腰椎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将在我院治疗的腰椎单节段病变行手术内固定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27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双侧固定组33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及VAS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单侧固定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双侧固定组(P<0.001)。两组在临床疗效满意率、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可以达到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评价腰骶椎弓根螺钉翻修及强化固定的稳定性。[方法]采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L5S1椎体标本,于L5椎体首先置入5.5mm/45mm椎弓根螺钉,然后再置入7.0mm/55mm螺钉翻修,最后应用骨水泥强化固定;S1椎弓根置入初始螺钉为6.25mm/35mm、翻修螺钉为8.0mm/45mm、最后同样行骨水泥强化固定。在858MiniMTS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试各状态轴向最大拔出力及最大扭力矩。[结果](1)在L5,初始、翻修及骨水泥强化固定状态的最大把持力分别为(1680.7±242.8)N、(2410.3±366.1)N、(3273.0±688.5)N(P<0.05),最大扭力矩分别为(1006.1±205.3)N·mm、(1432.6±213.7)N·mm、(590.7±83.5)N·m(P<0.05);(2)在S1,初始、翻修及骨水泥强化的把持力分别为(926.3±274.2)N、(957.5±336.3)N、(1825.3±199.9)N,最大扭力矩分别为(667.6±88.3)N·mm、(681.4±79.4)N·mm、(558.8±97.2)N·mm;其中初始及翻修状态把持力及扭力矩均无明显差别(P>0.05),骨水泥强化固定后把持力明显增加、扭力矩明显减小(P<0.05)。[结论](1)L5椎弓根螺钉翻修时,螺钉直径增加1.5mm、长度增加10mm或骨水泥强化均可达到翻修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增加脊椎稳定性,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更为明显;(2)S1椎弓根螺钉翻修时,单纯增加螺钉直径和长度不能获得理想的稳定性,而骨水泥强化螺钉固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Verific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pedicle screws in lumbar spinal fu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dial or lateral pedicle screw penetration with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neural structures in a well-known and frequent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posterior spinal fusion. We evaluated the placement of pedicle screws (n = 141) in 36 patients following posterior lumbar spinal fusion with Socon or Kluger instrumentation via a lateral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The examination was based on CT and MR images performed after removal of the instrumentation, on average 1 year after implantation. We found seven pedicle screws with lateral cortical penetration of the pedicle and five screws with medial cortical penetration of the pedicle (8.5% pedicle penetration overall). No severe radicular complications accompanied these pedicle penetrations. The mean insertion angles of the pedicle screws at the L4 level were 22.6° and 23.1° for the left and the right side, respectively. At the L5 level the mean insertion angle was 20.5° on the left side and 21.5° on the right, and at the S1 level the mean angle was 16.2° on the left and 15.2° on the righ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lateral transpedicular approach is a safe procedure for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