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化“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方证从化学说与方证对应观——中日中医临床比较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证从化”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治疗疾病过程中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包括“从证比方”和“从方化证”两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环节中调整处方,治疗疾病,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临床上证是不确定的,方药具有多元性,不仅有直接祛邪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补正气以提高抗病力。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方药在人体内发生“从证化方”,又随着方的应用证逐渐递减,即“从方化证”。方中存在证,方可以反应证的不确定部分,印证证的准确率,证中存有方,可通过对方的接受、选择和亲和,体现方的作用的多向性。笔者认为“方证从化”学说,对阐明理法方药各个环节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从"一证多方"探讨"同证异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证对应”、“方证相关”、“一证一方”、“一证多方”的角度,对“异病同证”、“同证同治”、“同证异治”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一证一方”、“一方一法”属“同证同治”,是最经典、最精确的辨证论治方法;“一证多方”,方变法变,是总的大法不变,而在此之下的具体细法发生变异,属“同证异治”,是辨证论治的变法或灵活运用,是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调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的核心所在.方证对应思想蕴涵方证原则、药证原则、量证原则、合方原则和类方原则.研究方证对应有望实现中医规范,提高临床疗效,深化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方证辨证源于《伤寒论》,其强调方剂与病证的高度对应,即所谓"有是证,用是方",是中医辨证方法化繁为简的集中体现。储全根教授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仲景学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勤于临床实践,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化裁治疗疑难杂症,且将方证和药证紧密结合。笔者有幸忝列门墙,耳濡目染,获益匪浅,现将储教授运用方证药证结合辨证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温经汤化裁治疗经后腹痛案  相似文献   

6.
方证对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文章从方证对应的思想渊源及后世的发展入手,探讨了方证对应的几种现代认识:①方证对应必须是方剂与主证相对应;②方证对应是指证不变方亦不变,方随证变,随证加减;③方证对应是方证间病势、病位、病情、病性相对应;④方证对应是一个动态对应;⑤方证对应的实验研究说明对证治疗时才能体现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对证治疗或机体处于非证候状态时,则治疗作用不明显;⑥方证对应可以是一方对多证.在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方面,辨证论治包含了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体现.成方的应用既是辨证论治的结果,也是遵循方证对应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王玉杰  陈少东 《光明中医》2013,28(9):1765-1768
1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思路"方证相关"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方剂与病证之间的适配性或方与证之间的关联性,其所蕴涵的重要科学问题是方与证间的关联性大小。进行方证关系的研究必须考虑到方药组成和所主病证两个方面。因此复制适宜的可供研究用的方证模型和选择在功效内涵和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关联的方药是开展方证关系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则是以肝郁脾虚证及其相关治方为切入,从异方同证的角度,观察中医疏肝方柴胡疏肝散、健脾方四君子汤、疏肝健脾方柴疏四君汤对同一肝郁脾虚证模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进娜  谢鸣 《中医杂志》2014,(14):1193-1198
基于"方证相关"的研究背景,从研究对象、概念内涵及学科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并提出"方证相关"作为中医学探索的一个新领域的概念,即"方证相关"是以比较医学为方法论基础,以中医证内涵和中医方药要素紧密关联为逻辑基础,以中医辨证论治中的药—方—证—效的经验为背景,以具有特定属性的病证人群/模型和特定组成的方药为研究对象/工具,探究方药与病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内涵为主要目标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方证对应"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窦志芳  郭蕾  张俊龙  张鑫 《中医杂志》2006,47(8):563-564,570
“方证对应”强调有是证用是方,是用以探讨临床处方用药应用规律的方法之一,起源于《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与实践,渐趋成熟和完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医学、生物学、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新学科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成为重要趋势,分析总结了“方证对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应该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方证对应研究,以期揭示方与证之间的规律,为提高临床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0.
经方药症与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8,7(3):19-20
研究“药症”与“方证”有何本质不同,药症为什么不用“证”,而方证又为何不用“症”,药症与方证有何特殊含义及临床意义?研究经方药与症的对应关系以及方与证的辨证关系,探索与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和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现代临床实践,这是研究、学习经方又一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剂型作为制方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处方疗效的发挥有重大影响,前贤制方时,除严格按照方证对应思想选药配伍外,在剂型选择上,尽量使“剂”与“证”、“剂”与“方”相对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全方的功用。  相似文献   

12.
赵厚睿 《河南中医》2010,30(11):1137-1137
多数医家认为:《伤寒杂病论》体现了一大特色,即方证辨证,有是证,用是方。而作者认为方证辨证所包括的内涵绝非简单的症状与药物相对应的对症下药,而是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审机定治的高度体现,是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既重视研究方药的功效主治,也重视研究能体现内在病机的症状组合,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不断继承与发扬之。  相似文献   

13.
方证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8,7(5):16-18
方证辨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突出的优势是什么?方证辨证的基本理论结构体系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方证辨证?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方证辨证?于此必须懂得,方证辨证的特色与优势是既研究病证而用方,又研究方药而治病;方证辨证是构建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更加灵活、实用,且具有广泛性与针对件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方证辨证是由基本脉证、病变属性、或然病证、  相似文献   

14.
随证治疗与辨证论治是中药方剂应用的两大模式,辨证论治模式是在随证治疗模式理论阐发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随证治疗模式是针对症状等证据直接使用方药治疗的模式,药证对应,方证对应,过程简捷。辨证论治是围绕从症状推理所得的病机进行方药治疗的模式,环节很多,过程复杂。辨证论治在被无限放大,而随证治疗被逐渐淡出。  相似文献   

15.
五苓散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三焦气化而致水液内蓄的蓄水证。文中从五苓散方的脉证、组方原则、药味、药性特点以及五苓散方与蓄水证之间的方证对应关系入手,提出五苓散与蓄水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方证对应关系,进一步指出深入研究这种方证对应关系将有助于构建新的方证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洪海  谢鸣 《中医杂志》2006,47(4):253-254
从方药因素和证的因素角度对“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方证相对”与实际存在着的“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现象相悖。而“方证相关”在逻辑上蕴含着“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体现了“方证相关”理论具有高度的逻辑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从多维角度看方证对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证对应是中医方证证治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对应关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提出方证对应应结合辨证,从多维角度进行分析,使方证对应更符合中医理论,为临床遣方用药提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方证对应学是中医的经验传承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慧 《中医药通报》2006,5(6):33-35
文章从概念、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的不同之处,论述了方证对应是中医历代医家创立的经验传承体系;精读医籍与抄方是学习方证对应经验的重要途径。认为方证对应作为经验传承体系与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共同构筑为中医的特色和精髓,开展“方证对应体系”的研究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蒋健 《江苏中医药》2009,41(5):9-12
当归六黄汤历来被认为是治疗阴虚火旺型盗汗证的方荆,根据“辨证论治”及“方证对应”理论.凡是用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有效的,其性质均应该属于阴虚火旺型。本文通过临床有效个案分析得知.当归六黄汤不仅对阴虚火旺型盗汗证有效,而且对阴虚火旺型以外的多种盗汗证也有效。因此,有必要对“辨证论治”或“方证对应”的学术理论进行反思。以此推论,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也不能根据“方证对应”理论,从实验结果简单地推导动物的中医证型属性。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并被临床反复验证以后,才能对辨证论治有一个全面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关于"以方测证"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玥  谢鸣 《中医杂志》2007,48(5):459-461
依据辨证论治的经验和“方证相关”的原理,对“以方测证”的应用及其逻辑合理性进行讨论并提出质疑,指出由于方效与病证内涵的不确定性、方剂的多效性以及缺乏排他性设计等原因,利用“以方测证”方法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手段还存在方法学上的严重缺陷。全面和深入认识方证关系及其内涵是中医方证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