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机制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中涉及白血病干细胞、与白血病相关的多种基因异常,如IKZF1、JAK、CRLF2及CREBBP等,以及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有影响的多种基因突变都已经被证实与复发明显相关,而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microRNA、宿主基因型和骨髓微环境,如骨髓纤维化密度、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同样对复发有重要影响。本文重点综述以上几方面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复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愈率不断提升,而复发成为ALL诊疗的瓶颈。本文从发病机理、危险分层、治疗进展三方面回顾分析了近十年关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文献。发现部分基因组异常和耐药性相关,成为ALL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复发较晚期复发预后要差,且检测微小残留白血病对复发有独立预测作用。治疗手段从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到分子靶向治疗、细胞治疗和免疫治疗新的层次。所以,正确认识ALL复发的发病机理、依据危险程度分层次进行综合治疗是ALL复发目前诊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t(12;2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淋 )染色体易位有t(9;2 2 ) ,t(4;11) ,t(1;19) ,但其总发病率不足 15 %。累及 12号染色体短臂的染色体易位有t(6 ;12 ) ,t(7;12 ) ,t(8;12 ) ,t(12 ;17) ,t(12 ;18)及t(12 ;2 1)等 ,其中t(12 ;2 1)在儿童急淋中以其高的发病率、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良好的预后而受到广泛重视。现就近年来的t(12 ;2 1)研究状况加以综述 ,以加深对t(12 ;2 1)儿童急淋的认识。1 t(12 ;2 1)儿童急淋的临床特征1.1 发病率 :t(12 ;2 1)儿童急淋约占B 系儿童急淋的 11%~ 36 % [1 4 ] ,在成人急淋中 ,t(12 ;2 1)的检出…  相似文献   

4.
目前危险指向性治疗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接近80%。白血病细胞的分子基因分析和宿主的遗传药理研究是进一步改善预后的基础。评估微小残留病的早期治疗效应以综合反映白血病细胞的药物反应和宿主的遗传药理学,是调整治疗强度最可靠的指标。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有望鉴定个体化治疗的分子靶向。本文综述目前用于儿童ALL预后评估的危险因素及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5.
CD19、CD56多表达在t(8;21)(q22;q22)M2白血病细胞上,而形成了一组具有特殊生物学意义的白血病亚型[1,2].我院自1995年~2000年5月共诊治了4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AML)M2亚型的患者,现将其分化抗原CD19、CD56的表达与t(8;21)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酪氨酸激酶突变与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c—KIT、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Janus激酶2(JAK2)在伴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突变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普通PCR扩增技术、等位基因PCR技术、酶切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分别检测8例初发、6例复发t(8;21)AML患者FLT3、JAK2、c—KIT突变。结果表明:在2/14例(14.3%)伴t(8;21)的AML患者中检测到c—KIT突变,其中1例为c—KITD816V,另1例为c—KITD816Y突变;在1/14例(7.1%)患者中检测到FLT3-ITD突变。在14例标本中均未检测到JAK2突变。结论:酪氨酸激酶突变与t(8;21)AML具有相关性,可能提示有较高复发率及髓外浸润,预后不良。筛查c—KIT、FLT3突变等对t(8;21)AML预后判断和治疗指导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莉  张齐放  王燕  周洁 《上海护理》2009,9(5):65-67
白血病(1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在我国小儿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发病率最高,约3/10万~4/10万,男性高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前和学龄期多见。急性白血病占儿童白血病的90%以上,其中又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多见,约占65%。化疗为治疗ALL的主要治疗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研究进步、各种药物的研发、医护技术的不断提高,目前已认为ALL不再是不治之症,欧美发达国家ALL5年生存率已达78%~85%,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技术联合检测伴有复杂变异核型t(2;21;8)(p12;q22;q22)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并探讨其特征及诊断意义。取患者骨髓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FAB分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新鲜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双色双融合AML/ETO探针及全染色体涂染(CP)探针检测有丝分裂中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并与常规R显带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巢式RT—PCR检测AML1-ETO融合转录本。结果表明:病例1原始粒细胞伴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例2符合以异常中幼粒细胞增高为主的AML—M2b;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FISH检测证实两例患者均存在t(2;21;8)(p12;q22;q22)复杂核型;AMLL/ETO融合基因转录本阳性,免疫表型显示CD34和HLA—DR共表达,伴CD19和cD56表达。结论:应用WHO提出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MICM)联合检测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准确诊断复杂变异核型t(2;21;8)(p12;q22;q22)AML的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566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和58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的细胞遗传学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部分患者进行了FISH检测。结果表明: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aALL中异常核型占62.0%,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t(9;22)(q34;q11)、亚二倍体、超二倍体(47—50)、abn(6q)、abn(9p)、-7等,预后不良的占多数。cALL中异常核型占39.2%,染色体异常较多见的为高超二倍体、亚二倍体、TEL/AML1(+)、+8、超二倍体(47—50)、+21等,预后良好的占多数。其中异常核型、总亚二倍体、总超二倍体(47—50)、t(9;22)(q34;q11)、-7、abn(7q)、abn(14q32)、+Ph在aALL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ALL;cAu.正常核型(N)、高超二倍体、+8、+21*2、TEL/AML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ALL。Ph(+)在aALL中的检出率为20.5%,伴有附加异常的占63.8%。Ph(+)aALL附加异常中+Ph、-7、i(9q+)、9p-、+8、+21、+x、6q-、abn(14q32)、+14出现的比例较高。Ph(+)在cALL中的检出率为4.4%,明显低于aALL(P:0.000),伴有附加异常的占42.3%,附加异常中abn(9p)、abn(7p)、-7、17p-、+21出现的比例较高。结论:本组病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几乎涉及到每一条染色体,复杂核型多见。aALL与cALL的染色体异常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A激酶锚定蛋白12(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甲基化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儿童ALL患者骨髓和对照骨髓以及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6T—CEM中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采用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的频率。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检测6T—CEM中,经过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CdR)处理后,AKAP12恢复表达的情况。结果32例ALL患者MSP结果显示AKAP12基因甲基化比率为62.5%(20/32),但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均无显著相关。经过5-Aza-CdR处理后,可使6T-CEM中AKAP12恢复表达,且表达强度与剂量成正比。结论AKAP12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与ALL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AKAP1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望成为一个诊断ALL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TEL和AML1基因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染色体易位的常见靶基因,t(12;21)所致的TEL-AML1融合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是提示预后良好的指标之一.本文就TEL和AML1基因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及TEL-AML1融合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960年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的成功率逐年稳定提高。ALL的5年无病生存率在儿童高达80%,在成人也接近40%(表1)。如果将复发但经治疗缓解效果良好的病人包括在内,应用目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定义为至少10年的无病生存)在儿童能达80%,在成人达40%。进一步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提高ALL某些亚型的预后,但不是全部,这就提示:更强烈的化疗未必能真正提高治愈率,反而会增加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和继发第二肿瘤等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98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病例,了解儿童ALL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本中心2008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82例ALL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结果:ALL患儿男女比例为1.5∶1,中位发病年龄5岁,发病年龄高峰为2-5岁。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季。出生和喂养史分析显示,足月产患儿占98.0%;55.9%患儿是顺产,44.1%患儿是剖腹产。母乳喂养者占79.8%,人工混合喂养儿占20.2%。中位出生体重3.5 kg,其中巨大儿占18.3%。有出生异常史者34例(3.5%),其中脐带绕颈者10例。发病近期有家庭装修史者占31.4%,中位装修环境暴露时间12个月。患儿一至三级亲属中,有血液系统疾病者44例(4.5%),有恶性肿瘤者53例(5.4%)。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B-ALL占90.7%,T-ALL占9.3%。分子生物学检测中,TEL/AML1阳性者占21.0%,E2A/PBX1阳性者占5.2%,BCR-ABL阳性者占6.1%,MLL阳性者占2.5%。结论:本研究中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男性患儿较多,发病年龄高峰为2-5岁,发病季节高峰为春季,出生季节高峰为秋冬季,剖宫产术分娩、出生时为巨大儿及出生后非母乳喂养比例高于同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婴儿的均值,有电离辐射及家居环境暴露史与亲属血液病、恶性肿瘤病史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t(8;21)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g(8;21)AML特别是M2/t(8.21)高表达CD19和CD34,低表达CD33。CD19与t(8;21)密切相关,C19配合CD34可预测t(8;21)核型。CD19与t(8;21)两均是AML预后好的指标。流式细胞术(FCM)免疫表型分析检测技术的敏感性较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法(IIF)要高,可靠性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近年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作一简述,并着重讨论细胞遗传学异常和ALL发病机理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HLA—DRB1*15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关系,用特异性引物,对162例15岁以下儿童ALL患者进行HLA—DRB1*15检测,对HLA—DRB5*进行PCR扩增,并与1000份健康脐血做显著性比较,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表明:儿童ALL患者DRB1*15的抗原频率为40.12%,等位基因频率为22.62%;对照组抗原频率为30.8%,等位基因频率为16.81%。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560,P=0.018,RR=1.506)。结论:儿童ALL患者HLA—DRB1*15的抗原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此结果对儿童ALL的发病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探讨具有t(8;21)(q22;q22)染色体改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免疫表型及伴随的染色体异常。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检测和分析47例具有t(8;21)的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表明:47例t(8;21)-AML中21例(44.68%)伴有其他染色体异常,26例(55.32%)为单纯t(8;21)染色体改变。多参数流式检测结果提示:t(8;21)-AML患者干/祖细胞标记CD34、CD117和HLA-DR阳性率分别为87.2%、97.9%和95.7%,髓系标记CD13和CD33阳性率分别为93.6%和87.2%,T淋巴系标记CD2、CD3、CD5和CD7未见表达,B淋巴系标记CD19阳性率为66.0%,显著高于其他B淋巴系标记CD20和CD22,同时NK细胞标记CD56阳性率亦高达66.7%。结论: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t(8;21)-AML发现该亚型AML具有较为特异性的免疫表型特征:干祖细胞标志(CD34、CD117和HLA-DR)表达较高,并且B淋系标志CD19和NK细胞标志CD56表达明显较高,提示联合CD34/CD19/CD56检测可以成为预测AML可能具有t(8;21)(q22;q22)的染色体改变准确而快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白血病)的治疗,目前已有长足的进步,通过化疗和骨髓移植,可使75%~85%的患儿得到治愈届。但受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单纯化疗仍然是大部分急淋白血一病患儿治疗的主要方法。我科目前已有通过单纯化疗存活超过8年,停止化疗超过3年患儿22例,以此为例,浅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通过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对163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0-17岁)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型。结果:本组病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率87.7%(143/163)。倍体群分析显示,最常见高超二倍体(51-67条染色体)45例(27.6%),X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获得率为100%。特异性基因异常最常见t(12;21)ETV6/RUNX1(26例,16.0%),其次是t(1;19)TCF3/PBX1(13例,8.0%),t(4;11)MLL重排和t(8;14)IGH/MYC(各6例,3.7%),t(9;22)BCR/ABL(2例,1.2%)和i AMP21(1例,0.6%)。非典型结构异常率为:dup(1q)20.2%,del(6q)和del(9p)10.4%,del(12p)12.9%和del(13q)5.5%等。与西方儿童比较,t(12;21)、t(1;19)、t(9;22)和高超二倍体的发生率均较一致(P0.25)。与韩国儿童比较,t(9;22)的发生率似乎更低(1.5%vs 9.5%)(P0.005)。结论:本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的细胞遗传学异常表现与西方儿童基本相似,风险可能不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人住普通病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患儿诱导缓解及强化治疗期间医院感染的发生频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方法:分析30例儿童急淋医院感染临床资料。结果:急淋患儿医院感染率为86.7%,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占首位,其次为上呼吸道、胃肠道、口腔、皮肤、血液、泌尿道;病原菌以G^-杆菌多见,其次为球菌、真菌;≤3岁儿童医院感染率多于3岁以上儿童;急淋诱导化疗期及强化治疗期易患医院感染,其中诱导缓解期较强化治疗阶段感染率高。结论:急淋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医院感染发生与患儿年龄、治疗阶段有关,常见细菌为G^-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