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就业压力状况,探讨应对方式在就业压力与专业自我概念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对196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实习护生就业压力总分为2.74±0.65,6个因子得分最高的为缺少求职帮助,得分最低的为自我认识与定位.护生就业压力与应对方式和专业自我... 相似文献
3.
4.
职业本无性别之分,可提起护士,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一个白衣飘飘、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然而作为男护生,在妇科实习,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吗?在实习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一群男护生就在谈论这样的问题。在妇科实习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它涉及到异性隐私方面的问题,再加上“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礼教与陈规陋习的影响与束缚,男护生想在妇科实习取得成功,将是非常艰巨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6.
本科实习护生临床护理评估能力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本科实习护生所具备的临床护理评估能力.方法 由5名教师组成评审组,随机抽取50名实习结束的本科护生,采用自行设计的本科实习护生临床护理评估能力评价表进行评价.结果 50名本科实习护生临床护理评估能力及格率92.0%;中等及以上水平占72.0%,其中基本资料评估中等及以上成绩占84.0%、症状评估58.0%、体格检查52.0%、辅助检查58.0%、心理社会评估84.0%、评估汇报76.0%.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临床护理评估能力达到本科护理培养目标.但体格检查、症状评估、辅助检查的评估能力相对较弱,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护生护理评估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科实习护生疲劳现状,为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FAI疲劳评定量表对广州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00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本科实习护生疲劳总分为5.23±1.46,有疲劳者占93.88%,中、重度疲劳占70.40%,性别、最近1个月夜班数、情绪、自我应对、教师态度、患者及家属态度对其疲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P0.01)。结论本科实习护生普遍存在疲劳现象,且疲劳程度较重;临床教师应对本科实习护生做好带教计划,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护生疲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科实习护生的逆商现状,并探讨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为开展逆商教育、提高逆境应对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路西版逆商量表对212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结果护生逆商总分为(69.5±6.3)分,人数集中的分数段是50~69分和70~89分。逆商总体水平及各部分得分与护生护理专业课、人文课的平均成绩无相关性(均P0.05);仅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成绩与才能欲望、信念与信仰及总体逆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本科实习护生应对逆境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教育者应重视逆商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加强其逆境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客观临床能力结构考试(OSCE)在本科护生临床实习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毕业实习的本科护生141名为研究对象,在完成内科和外科实习后分别组织OSCE测试,对各项考试成绩、考试难度、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护生对OSCE的评价及对自身能力的影响。结果 OSCE平均成绩为(86.98±4.74)分,呈正态分布。难度系数0.81,显示OSCE难度适中。护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7%认为OSCE能客观评价自身的临床综合能力,比传统考试全面和客观。结论 OSCE能较真实地反映本科护生能力,得到大多数本科护生的认同,可为护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目前临床实习环境中结构性授权及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满意度的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实习环境问卷、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满意度问卷对在7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实习的176名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本科护生临床实习环境问卷总分11.59±2.40。4个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支持权力2.89±0.70、资源权力2.89±0.65、信息权力2.89±0.68、机会权力2.83±0.68。临床实习满意度总分为49.47±8.95,得分率54.97%。临床实习环境中的结构性授权与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满意度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临床实习环境中的结构性授权水平较低,且本科护生对临床实习的满意度较低。应充分重视护理实习环境中的结构性授权,提高授权水平以提高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满意度,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的信任度及实习期间对临床教师的信任度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制信任度临床带教相关影响因素问卷,对在上海市7所医院实习的114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的ITS得分为37~93(63.8±10.1)分;16.7%护生表示信任教师,59.6%比较信任,19.3%说不清,1.8%较不信任,2.6%不信任。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式与技巧、师生关系及教师人际情况影响护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均P0.01)。结论大多数护生对教师比较信任,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式与技巧、师生关系及教师人际情况均为影响护生对其信任度的因素。临床教师需提高个人素质,改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增强与护生的有效沟通,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的信任度及实习期间对临床教师的信任度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制信任度临床带教相关影响因素问卷,对在上海市7所医院实习的114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生的ITS得分为37~93(63.8±10.1)分;16.7%护生表示信任教师,59.6%比较信任,19.3%说不清,1.8%较不信任,2.6%不信任。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式与技巧、师生关系及教师人际情况影响护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均P〈0.01)。结论大多数护生对教师比较信任,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式与技巧、师生关系及教师人际情况均为影响护生对其信任度的因素。临床教师需提高个人素质,改善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增强与护生的有效沟通,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渐进式教学模式在实习护生基础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7名全日制本科实习护生按照学号单双号分成对照组(n=76)和实验组(n=51),两组均强化基础护理、护患沟通及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实验组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进行基础护理技能训练。结果实验组护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带教老师总体评价、实习护生自评临床实践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渐进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促进实习护生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15.
实习末期高护生焦虑状况与个性特征调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5,他引:13
目的探讨护生实习末期的焦虑状况,寻找缓解其压力的方法.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个性测试问卷在实习末期对150名高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习末期高护生焦虑平均分为48.16±8.27,焦虑检出率为37.33%;焦虑得分本科生显著高于大专生(P<0.05);不同个性特征高护生的焦虑表现程度存在差异(P<0.05,P<0.01). 结论实习末期高护生焦虑状况较为严重,除实习本身外,就业压力为其主要原因.只有加强临床带教力量,培养高护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能,加强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护生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针对性的支持系统,才能降低高护生焦虑发生率,确保实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360度考核法对临床实习护生评价的效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60度考核法对临床实习护生(下称护生)评价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360度考核量表对40名护生分别从护士长、带教教师、同学、患者、护生本人角度按照品德、智力、能力、服务、绩效5个指标进行3次分级测评,根据每次测评结果及时调整带教措施,纠正不足。结果评价者对护生各考核指标的3次测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且随着时间迁移,测评结果呈上升趋势。结论360度考核法从多角度评价护生,体现了个体化和公平性的考核原则,对护生有激励作用,有助于护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观。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编制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能力测评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能力提供有效测评工具。方法以实践能力理论为框架,采用文献回顾法、半结构访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形成初始量表。采用便利性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00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进一步进行条目筛选,并选取山东省1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 715名本科实习护生进行调查,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结果最终形成正式量表,包括临床护理、沟通协调、健康教育、科研创新、应急配合、人文关怀和临床教学7个维度共44个条目,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547%,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3,折半信度为0.847;总量表内容效度为0.895,各条目的内容效度为0.850~1.000;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859~0.921,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51~0.879。结论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能力测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价本科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能力水平的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19.
20.
实习护生死亡态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对死亡的态度,为开展死亡教育提供资料.方法 以60名实习护生为对象,采用自制的死亡态度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习护生对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认识不足,得分为(2.92±0.18)分;接触过濒死(或死亡)患者的实习护生对死亡态度的认识优于未接触者(P<0.05);对"生命永存观念"持否定态度者占71.67%.结论 应对护生加强死亡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死亡观,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死亡,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