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寄生于宿主红细胞内能主动合成蛋白质、并被运送和镶嵌于红细胞膜上,成为抗原性的靶蛋白。已有研究认为粘附素PfEMP1就是这种蛋白质中的一员,在脑、胎盘和其他器官中,粘附至血管内皮受体(即内皮细胞粘连)和未感染的红细胞(玫瑰花结样)。恶性疟原虫多样性的var基因家族编码的PfEMP1蛋白,通过抗原的变异逃避宿主的免疫。已发现在体外生长发育的虫体中,PfEMP1变异体的表达转换可高达每代1% ,可能是通过一种仍不明了的等位基因排斥机制产生,每个虫体合成并出现在受染红细胞(PRBC)表面的主要是一种PfEMP1类型。由varmRNA编码…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是介导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红细胞黏附微血管的媒介。本文从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和致病性、感染红细胞表面变异分子的表达、var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PfEMP1蛋白的黏附特性以及var基因家族的变异调控等方面对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与抗原变异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恶性疟原虫受染红细胞蛋白PfEMP1的抗原变异和免疫逃避是受多拷贝Var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转换介导的。Var基因群体具有高度多样性,存在频繁的重排现象,包括基因重复、缺失和重组,已有观察提示Var基因转录受后成调控(epigenetic regulation)调节。本文报道恶性疟原虫12号染色体一群Var基因自发重组现象及表达转换。  相似文献   

4.
恶性疟原虫利用改变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抗原逃避宿主的攻击。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家族var编码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并参与调节受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间粘附。认识并深入研究var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制,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抗疟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 4种人疟原虫中 ,恶性疟原虫致病性最强 ,死亡率高。恶性疟原虫通过表达红细胞表面的变异抗原和粘附细胞受体 ,逃避宿主的免疫保护机制。其 var基因家族编码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 1( Pf EMP1 )是介导抗原变异和粘附的媒介。目前已了解一些关于恶性疟原虫产生 Pf EMP1及 var基因的性质 ,并认为其产生 Pf EMP1的能力与其毒力有关。当 Pf EMP1介导感染红细胞在脑部微血管与内皮受体和红细胞受体发生粘附时 ,阻止血流和氧输送 ,导致脑型疟的发生。如果可以阻止 Pf EMP1介导的这种粘附作用 ,感染红细胞即会随血液循环到达脾脏被吞…  相似文献   

6.
恶性疟原虫的抗原变异与var基因家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疟原虫利用改变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的抗原逃避宿主的攻击。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基因家族var编码了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并参与调节受染红细胞的抗原变异和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间粘附。认识并深入研究var基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恶性疟原虫抗原变异机制,研制具有针对性的抗疟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恶性疟原虫感染易引起重症疟疾甚至导致死亡,在其致病机制中,变异表面抗原家族的重复散布蛋白家族(RIFIN)起了重要作用,它们能介导微静脉血管系统中感染红细胞的黏附和玫瑰花环形成,从而阻断血流,堵塞血管导致重症疟疾。RIFIN在感染红细胞的表面表达,是重要的免疫靶点之一,但由于重复散布的基因家族rif的多基因性和基因多态性,RIFIN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同时,RIFIN与免疫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1 (LILRB1)、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 (LAIR1)等的结合能下调免疫反应而达到免疫逃避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对恶性疟分子机制研究的日趋深入,研发能够诱导产生有效保护性免疫的疫苗成为预防疟疾、实现疟疾消除计划的关键。本文描述了恶性疟原虫RIFIN的结构,并强调了它们在重症疟疾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免疫和疫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疟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恶性疟原虫是致疟疾病例死亡的主要病因。PfEMP1蛋白由var基因家族编码在恶性疟原虫的生存和重症疟疾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or基因家族基因数目多,调控机制复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该文就vor基因家族的分布、结构、多态性、转录、表达及其调控机制方面近期的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受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宿主红细胞会进行细胞重建,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受染红细胞表面出现很多疣状突起(knob)。恶性疟红细胞膜相关蛋白1(PfEMP1)是疟原虫产生的毒性蛋白;这种蛋白通过受染红细胞表面的疣状突起被锚定在红细胞表面,介导红细胞与宿主内皮细胞受体结合,从而使恶性疟原虫能够逃避宿主的清除,并因阻塞作用致宿主脏器功能受损。PfEMP1由疟原虫基因组编码产生,通过其自身的一些特殊结构域将PfEMP1输送至包绕恶性疟原虫的纳虫空泡。由于红细胞没有亚细胞器,因此疟原虫必须建立自己的蛋白运输通路方可将虫体蛋白运至宿主细胞表面。受染红细胞胞质出现的茂氏裂褶是一种分泌细胞器,它将毒性蛋白由纳虫空泡运至红细胞膜表面。  相似文献   

10.
疟疾依然是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传染病之一。在5种导致人类疟疾的疟原虫中,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毒力最强、致死率最高。研究表明,红内期恶性疟原虫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与其抗原编码基因的互斥性表达密不可分,这依赖于其发育过程具有精密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目前对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已有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中具有丰富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其中一部分ncRNA已被证实在恶性疟原虫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恶性疟原虫相关ncRNA的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对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理解,从而为疟原虫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近些年,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和迅速扩散,给疟疾治疗带来严重困难,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预防疟疾感染,控制疟疾流行的主要手段之一。疟原虫致病机制研究已经成为研制抗疟疫苗及疾病防控的一项重点,由于多种疟原虫输出型蛋白能够运输到宿主细胞表面进行信息传递并可使虫体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因此研究虫体输出型蛋白转运机制对疟原虫致病机制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疟原虫蛋白输出的机制,以及NPPs、TVN、MCs、Knobs和PTEX等5种疟原虫重要的蛋白输出结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近年来,疟原虫抗药性及蚊媒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用疫苗控制疟疾。然而疟疾获得性免疫具有显著的虫株特异性,提示疟原虫抗原存在虫株变异。这给抗疟疫苗研制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深入阐明疟原虫抗原变异规律,对于寻  相似文献   

13.
疟原虫氯喹抗生性和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不难发现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存在很大差别:疟原虫在获得氯喹抗性的同时常伴有配子体的重新出现或配子体血症增加〔1〕;另外在疟色素形成、致病性以及免疫性方面也明显不同。典型的代表是Peters筛选和培育出的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株)和抗性株(RC株)〔1~3〕。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肯定氯喹抗性的产生会影响疟疾免疫,但是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氯喹抗性相关基因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与疟原虫粘附和抗原变异有关的var基因簇的发现〔4,5〕的确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疟原虫的氯喹抗性与疟原虫抗原性改变是否存在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4.
抗原变异可使得多种致病微生物易于逃避宿主免疫应答。表达在感染红细胞表面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表面蛋白1(PfPMP1)与感染红细胞、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胎盘的单个或多个受体作用,在黏附及免疫逃避中起关键的作用。每个单倍体基因组var基因家族编码约60种成员,通过启动转录不同的var基因变异体为抗原变异提供了分子基础。实验证明var基因特异性的转录激活或抑制受外界环境的控制。为进一步认识var基因转录启动的分子基础,Paul等检测在不同var基因变异体转录激活或抑制的转换率。由于长期体外培养的疟原虫在缺乏选择压力下,var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5.
恶性疟原虫扩增出的400-500 bp片段大部分是var基因。该基因编码红细胞表面变异抗原PfEMP1(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在每一个单倍体基因组中有大约50个不同var基因拷贝,它们多位于染色体末端。有些学者提出这些端粒末的区域可能与var基因多样性的产生有关。本文作者分析  相似文献   

16.
间日疟原虫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疟原虫,也是造成非洲以外地区人群感染疟疾的主要原因。间日疟原虫优先入侵网织红细胞,呈现高度的种特异性。间日疟原虫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PvRBP)家族作为入侵配体,介导了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的新途径,是重要的免疫靶点。其中PvRBP2b与转铁蛋白受体1(TfR1), PvRBP2a与CD98的相互作用对间日疟原虫入侵网织红细胞至关重要。Pvrbp家族具有高度多态性并且可产生免疫逃避,能够增加间日疟入侵的效率和致病的严重程度。随着对间日疟原虫入侵分子机制研究的日益加深,研究产生高滴度抗体的疟疾疫苗将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的关键方法。本文就网织红细胞在间日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Pv RBP家族在人群产生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疟疾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所引起的并发症在人群中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在疟疾流行区,由于抗药性原虫株的产生和蚊媒的扩散,使疟疾防治难度不断加大.为此,寻找新的抗疟药和研究疟疾疫苗显得尤为迫切.这些研究首先需要对疟原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在疟原虫感染与免疫的研究中,树突状细胞作为宿主对抗疟原虫感染免疫的关键环节,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文就当前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抗疟原虫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R32_(tet82) 抗原是一种基因工程疟疾候选疫苗抗原,为 E.coli 生产的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表面蛋白质类的多肽。本文着重研究恶性疟自然感染者对 R32_(tet82) 抗原体外诱导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19.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各期原虫的抗原成分具有多样性,对疟原虫抗原差异及疟原虫感染免疫应答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疟原虫致病机制和宿主自愈机制的认识,可为疟疾的综合控制方法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机体对疟原虫抗原的免疫反应性,作者分析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对疟原虫抗原的免疫调节作用。由于人体MHC结构的多态性,对疟原虫抗原的免疫反应不完全由MHC所限制,同时也受MHC外的基因所调节。反复感染疟疾常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现象,作者分析了免疫抑制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