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家猪感染亚洲牛带绦虫后血清细胞因子IL-2和INF-γ的含量变化,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家猪抗亚洲牛带绦虫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用亚洲牛带绦虫虫卵直接灌胃20d龄健康乳猪5头,并以健康乳猪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第7、13、15、30、41、45、60和75天,定期抽取猪心脏血并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和INF-γ含量。结果正常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不同时期基本处于稳定水平;实验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感染第7天时含量最高,之后迅速下降略高于或低于正常组,第60天开始回升,第75天形成新的高峰。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血清IL-2和INF-γ含量在第7、75天显著升高(P〈0.01),在感染第13、60天时略升高(P〈0.05)。结论家猪感染亚洲牛带绦虫不同时期,血清IL-2和INF-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感染早期血清出现高水平IL-2和INF-γ,提示细胞免疫在抗击六钩蚴早期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染中期,血清IL-2和INF-γ含量相当于正常组,提示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低下;晚期出现高水平的IL-2和INF-γ,可能是宿主抑制囊尾蚴引起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血清酶学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孕节灌喂健康乳猪、乳牛,隔离饲养。分别于感染前,感染后25、50、75d抽血,检测γ-谷氨酰氨转移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乳酸脱氢酶(LDH)、亮氨酸基肽酶(LAP)、α1-抗胰蛋白酶(α1AT)含量变化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贵州省两种牛带绦虫感染小鼠生化指标动态改变。方法 将鉴定确认的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成熟孕节内虫卵分别经次氟酸钠孵化后经皮下注射、感染小鼠,同时用地塞米松(1mg/d)皮下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在40、60、75d剖杀,取血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等指标。结果肝功能TP、ALB、ALT、ALT、ASP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有明显变化,肾功能指标BUN、CREA、UA,心肌酶CK、LDH明显升高,且随着囊尾蚴寄生时间延长,各种生化指标呈倍数递增。结论都匀牛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小鼠随时间延长。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都有明显改变,引起生化指标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连花清瘟胶囊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连花清瘟胶囊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小鼠肺组织γ-IFN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滴鼻建立感染模型.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小鼠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肺组织γ-IFN.结果 ①连花清瘟胶囊大剂量对小鼠感染流感病毒FM1后血中CD4+和CD4+/CD8+明显下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连花清温胶囊高、中、低3个剂量均能明显升高小鼠肺匀浆中的γ-IFN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 ①连花清瘟胶囊对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②连花清瘟胶囊能提高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中γ-IFN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了解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在中间宿主(猪、牛)体内的发育情况及生化、病理学差异。方法:用两种带绦虫孕节直接灌喂荷尔斯坦乳牛和长白种乳猪,共分四组,A组: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牛1头;B组: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猪1头;C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牛1头;D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1头。感染后62、67d分别剖检,进行形态特征、病理变化观察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都匀亚洲带绦虫成虫长度较短,节片数较少,节片较薄,囊尾蚴寄生中间宿主的肝脏,头节有两圈退化的点状小钧结构;而从江牛带绦虫囊尾蚴在牛体内全身分布,头节无小钧结构。四组感染动物肝纤维化HA、LN、IV-C值和肝功能ALT、AST、TBA含量随感染时间而升高。C组感染动物肾功能BUN、Cr值和心肌、肌肉酶CK、CK-MB、LDH值比其他三组各项指标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A组、C组囊尾蚴结构基本正常,其周围肝组织病理变化轻;而B组、D组囊尾蚴坏死、液化及钙化,其周围肝组织大量纤维增生。D组呈带状纤维组织浸润,B组有典型的肉芽肿形成。结论:根据囊尾蚴分布、大小、发育时间及形态特征,进一步证实都匀牛带带绦虫为亚洲带绦虫,生化、病理结果说明,由于绦虫不同虫种和寄生宿主、囊尾蚴寄生部位或在同一宿主体内环境不同,其生化、病理变化存在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betal,TGF-β1)在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小鼠肝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用昆明小鼠感染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感染小鼠于30、40、50、60 d剖杀,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CTGF、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感染小鼠30 d时形成都匀亚洲牛带绦虫肝纤维化,40d时肝内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达高峰,随后出现下降,感染小鼠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CTGF与TGF-β1的表达与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TGF-β1的致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TGF的生物学作用介导,阻断CTGF的传导通路可能是绦虫病肝纤维化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克拉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小鼠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用MP菌液建立肺炎支原体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克拉霉素组、联合干预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18只,分别注射5%生理盐水、克拉霉素、克拉霉素联合地塞米松以及地塞米松进行干预;测定并比较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评分以及干预后第3、5及8天肺泡灌洗液IFN-γ、IL-4的含量.结果:联合干预组各时点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拉霉素组第3天肺组织病理学评分较高,第5天后明显下降;不同组别各时间点肺泡灌洗液IFN-γ、IL-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联合干预组IFN-γ含量最低,第5和第8天各治疗组IFN-γ含量均升高,联合干预组与克拉霉素组、模型对照组IFN-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干预组IL-4含量降低,与模型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降低MP感染小鼠IL-4的水平,升高IFN-γ水平,调节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对不同周龄非肥胖型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糖尿病免疫干预效果的影响. 方法 将3周龄NOD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3周龄组在3周龄时腹腔注射GAD 3 mU+不完全弗氏佐剂(IFA)50 μl,8周龄组在8周龄时腹腔注射GAD 3 mU+IFA 50 μl,12周龄组在12周龄时腹腔注射GAD 3 mU+IFA 50 μl,PBS为对照组.动态观察血糖、尿糖,并且眼内眦取血分离血清.28周龄时全部处死,取脾、胸腺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胰腺作病理组织学检测. 结果 3周龄组胰岛个数最多,胰岛炎评分最低.在胸腺和脾脏中,CD8+/CD4+比率最大(P<0.05).各组小鼠随着周龄增加血清中IL-4水平总趋势增加,在同一时间点各组之间有差异(P<0.05).在12周和28周时,3周龄组γ-IFN水平比其他组显著降低. 结论 NOD小鼠在3周龄时腹腔注射GAD可以延缓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诱导Th2类因子表达,抑制Th1类因子表达,调节CD8+/CD4+比率增加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的测定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因黄疸而入院治疗的新生儿60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重氮法检测胆红素,使用酶法检测γ-谷氨酰转肽酶;上罗氏COBA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 日龄≤7d的患儿γ-GT(113.80±62,60)总胆红素(BILT)(272.60±98.20)和日龄在8~14d的患儿γ-GT(191.18±147.13)BILT(237.38±94.08),两者γ-GT活性与胆红素浓度的变化明显升高且相互平行;15~30dγ-GT(145.67±58.64)与BILT(238.88±109.39)患儿总胆红素与γ-GT变化并不相平行,但两者有一定的相关;三组胆红素与γ-GT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0.43,t=2.55;P〈0.05)。结论 胆红素浓度和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这两个指标在黄疸新生儿中均明显异常,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测定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的存在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贵州省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发育情况。方法:用都匀牛带绦虫孕节和从江牛带绦虫孕节分别灌喂5~33d龄健康乳牛2头和3头、17~23d龄健康乳猪各2头。于感染后25-85d分别剖解,观察牛和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结果:在感染都匀牛带绦虫2、85d的2头乳牛肝脏共检获28个囊尾蚴,其大小为(1.16~1.19/1.03-1.50)mm。在感染都匀牛带绦虫50、62d的2头乳猪肝脏共检获67个囊尾蚴,2.84/1.28-2.57)mm.两组囊尾蚴仅分布在肝脏且形态特征相同.活体观察成熟囊尾蚴均可见到头节上4个吸盘和伸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 γ-GT)联合检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感染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根据预后结局将其分为感染组17例和非感染组63例。比较2组血清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小板、CRP、PCT、γ-GT水平。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评估CRP、PCT、γ-GT及联合检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发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 8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并发感染17例,发生率为20.99%。感染组患儿血清CRP、PCT、γ-G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水平升高是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PCT、γ-GT水平单一及联合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发感染的AUC分别为0.713(95%CI:0.601~0.827)、0.707(95%CI:0.602~0.813)、0.673(...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量子共振磁化干预对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取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直接组(1h/d)、间接组(饮用量子共振磁化水)、直-间接组(1h/d+饮用量子共振磁化水)、Vita 500组(0.01mL/g),连续干预2周.第14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灌胃给予560mL/L红星二锅头0.014mL/g,记录耐受时间和醉睡时间,采血,测定血清ALT,AST,γ-GT活性.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模型:取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直接组(1h/d)、间接组(饮用量子共振磁化水)、直-间接组(1h/d+饮用量子共振磁化水)、益肝灵组(70mg/kg),连续干预2周.除正常组外其余组每日腹腔注射给予1.25mL/L四氯化碳0.01mL/g.第14d处死,采血,测定血清ALT,AST,γ-GT活性.[结果]各组灌酒小鼠均醉睡,间接组和直-间接组耐受时间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延长(P<0.01,P<0.05);模型组ALT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直接组和直-间接组ALT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各组睡眠时间、AST及γ-GT活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中ALT,AST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5),γ-G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干预组ALT,AST,γ-GT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量子共振磁化间接干预可提高对酒精的耐受性;量子共振磁化直接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病理性黄疸患儿γ-谷氨酰转肽酶与胆红素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和胆红素活性在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64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总胆红素(BILT)、直接胆红素(D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结果 64例患儿中有93%的病例γ-GT超出正常范围.治疗前后γ-GT活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DBIL和IBIL则相反.治疗前3组患儿胆红素与γ-GT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0.43,t=2.55;P<0.05),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8~15 d组和16~42 d组治疗前后γ-GT变化明显(P<0.05),而≤7 d组治疗前后γ-GT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γ-GT活性测定在病理性黄疸诊断中的存在一定的价值,可作为出生超过7 d的黄疸患儿的治疗监测指标,但是否能用于≤7 d的黄疸患儿仍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KC—IL - 2 -IFN -γ免疫调节功能及其血清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 ,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提供免疫学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同位素释放法和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 4 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NKC—IL - 2—IFN -γ免疫调节功能 ,同时动态观察 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CAP方案化疗后NKC—IL - 2—IFN -γ免疫调节功能及血清免疫抑制作用的变化。结果 :肺癌患者NKC—IL - 2—IFN -γ免疫活性较正常对照组低。 14例接受CAP方案化疗患者在第一化疗周期中 ,化疗后患者血清对正常人PBMC产生IL - 2活性的抑制作用减弱 ,从化疗后第 2周至第 4周患者NKC、IL - 2活性均较化疗前增强 ,化疗疗程结束后 ,有效组NKC—IL - 2—IFN -γ免疫活性的增强较无效组明显 ,但都未达到正常人的水平。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KC—IL - 2—IFN -γ免疫调节功能受到损害 ,患者接受CAP方案化疗后血清免疫抑制作用减弱 ,NKC—IL - 2—IFN -γ免疫调节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 ,提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适当的化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谭潇  肖建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451-2453,2585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保护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日本血吸虫感染+糖尿病模型组(A组)、单纯糖尿病模型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A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周后,与B组小鼠同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C组小鼠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观察小鼠体重与血糖变化。4周后剖杀各组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并观察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A组在造模后4周左右,体重明显高于B组(P〈0.01),血糖明显低于B组(P〈0.01),血清中IL-4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使IL-4升高和IFN-γ下降,调节Th1/Th2免疫偏移,导致Th1反应下调,Th2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苍果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中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γ-干扰素(γ-IFN)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为模型,观察苍果挥发油干预治疗后肺组织中TNF-α、γ-IFN的变化.结果 苍果挥发油治疗组肺中TNF-α下降,γ-IFN升高,较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 苍果挥发油对机体抗感染免疫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γ-干扰素在两种品系肺损伤差异性小鼠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γ -IFN是否和冲击波所致肺损伤差异性相关。方法 :BALB/C和C5 7BL/ 6近交系小鼠采用BST -Ⅰ型生物激波管致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和肺组织中中γ -IFN的含量 ,Northern杂交试验检测γ -IFN基因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 :两品系小鼠伤前血清和肺组织γ -IFN含量极低。C5 7BL/ 6小鼠血清标本中γ -IFN含量在伤后 1h显著升高 ,伤后 6h有明显下降。而BALB/C小鼠血清标本γ -IFN含量在伤后 6h显著升高 ,基本与C5 7BL/ 6小鼠伤后 1h水平相当。两种小鼠肺组织γ -IFN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标本的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伤后 6h ,BALB/C小鼠肺组织γ -IFN含量虽然有显著升高 ,但尚明显低于C5 7BL/ 6小鼠伤后 1h水平 ,而C5 7BL/ 6小鼠γ -IFN含量在伤后 1h和 6h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γ -IFN基因在两品系小鼠中的表达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其变化趋势与肺组织中γ -IFN含量的变化相似。结论 :在相同冲击波作用下 ,BALB/C和C5 7BL/ 6小鼠γ -IFN表达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提示它可能为这两种小鼠肺损伤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浆中γ-GT和镁水平与精子质量的关系。方法收集144例男性精液标本,按WHO标准对所有精液进行分析,随机分为4组:正常生育男性(36例),少精子症(36例),弱精子症(36例)和无精子症(36例)。测定其精浆中γ-GT和镁水平。结果少精子症组白细胞计数异常率为33.3%,与弱精子症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正常生育组和无精子症组。少精子症组与弱精子症组精子活率和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相似,但明显低于正常生育组(P〈0.01)。少精子症组γ-GT和镁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精浆镁和γ-GT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r=0.57,P〈0.01),精浆中镁和γ-GT活性与WBC浓度有关。结论白细胞与γ-GT和镁水平有关,提示前列腺功能紊乱最有可能因感染所致。测定γ-GT和镁水平对评估和治疗少精子症不育男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2ppm的Na_2SeO_3和生理盐水分别喂饲大鼠,于喂饲后的第5、10周断头处死动物.取血和肝进行γ-GT活性测定。经统计学处理,发现硒有明显的降低γ-GT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清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对成年小鼠高压注射20μg pGEM4Z/HBV1.2质粒建立HBV急性排斥小鼠模型,采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定量检测不同时间点(1、2、3、4、5周)小鼠血清中HBsAg、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中HB-cAg来评估模型的建立.流式细胞术分析对照小鼠和HBV小鼠肝脏中NK细胞比例和绝对数量变化,进一步分析两种小鼠NK细胞活化情况和分泌干扰素(IFN)-γ的能力变化.通过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以及谷丙转氨酶检测判断小鼠肝脏损伤状况.最后,通过PK136抗体清除小鼠NK细胞以及IFN-γ中和抗体进一步证实NK细胞分泌的IFN-γ是否参与HBV的清除过程.结果 小鼠高压注射20μg pGEM4Z/HBV1.2质粒后,第1周血清中HBsAg和肝脏组织中HBcAg表达量都较高,但呈降低趋势,在4~5周后几乎转阴,很好地模拟了临床上急性感染HBV的病例.与对照组相比,HBV小鼠肝脏中NK细胞比例和绝对数量明显增高;进一步研究显示HBV小鼠NK细胞活化分子CD69表达也显著上升,同时IFN-γ分泌增加.与此同时,小鼠肝脏呈无损伤状态.预先清除NK细胞或阻断IFN-γ 的功能能显著增加HBV小鼠中相关抗原的含量,延缓HBV的排斥.结论 在HBV急性排斥模型中,NK细胞通过分泌IFN-γ促进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