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42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5次/w,共持续8周.物理因子治疗,1次/d,共持续8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A3-M),根据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 :对 32例偏瘫患者根据不同的功能状态 ,采用促通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方案 ,以Fugl -Meyer法评价 ,与对照组 30例作比较。结果 :康复组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较原来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电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将 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 9例。结果 FugL -Meyer运动功能 (FMA)评价 ;治疗组治疗前为 6 .32± 4 .6 7,治疗后 2 5 .36± 4 .75 ;对照组治疗前 6 .38± 5 .83,治疗后 11.6 6±5 .6 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后两组间比较 ,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防止和减轻废用综合征的产生 ,促进功能恢复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72-75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3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 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 例与观察组42 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 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简式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10 m 步行最大速度及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FMA-LE 情况及10 m 步行最大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 m 步行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 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AC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 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痉挛程度,操作简单,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随机将8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41例),对照组(41例),康复组综合应用以促进技术为主的早期康复治疗。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价。经治疗后,Ⅳ级以上运动水平康复组由治疗前的2%上升到了34%,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上升到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取康复科内脑卒中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郝照辉 《当代医学》2022,28(4):133-135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崔利华 《中国医刊》2000,35(4):13-16
当患者急性期通过临床治疗以及早期康复介入后 ,随着病情的逐步稳定 ,身体一般状况的好转 ,可离开病床进入训练室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时 ,即进入系统康复期。此期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通过采取以功能训练为主的综合措施 ,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同时防治并发症 ,并充分发挥其残余功能 ,以争取患者达到生活自理 ,重返社会的目的。训练内容包括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1 弛缓阶段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弛缓期的康复介入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 ,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发生 ,诱发随意运动的出现。①上…  相似文献   

9.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出院康复指导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及非指导,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全部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采用了Brunnstrom分级评定;ADL能力运用中国康复中心临床改良的Bathel指数量表,结果:3个月后指导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结论:出院康复指导能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5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35天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FMA及ADL.结果 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万珍 《中原医刊》2003,30(24):18-19
随着神经内科学的发展 ,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 ,卒中所致的死亡率在逐渐降低。但是生存下来的患者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从而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 ,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是他们的迫切需求。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①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者 ;②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③年龄在 40~75岁 ,无严重心肝肾并发症 ;④脑梗塞发病后或颅脑损伤后 4~ 7天 ,脑出血 10~ 14天神智恢复 ,生命体征稳定。1 2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病房从 2 0 0 0年 9月~2 0 0 2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与分析脑卒中患者经康复护理后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康复组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康复组患者的FMA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康复护理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理疗仪对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月选择我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都给予常规运动散步与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理疗磁刺激器进行治疗。结果:干预后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与社会支持评分都明显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上述得分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理疗仪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能增强其下肢功能,也有利于其获得更加有效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VR组在下肢运动训练时结合VR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0 min,每周5次,共3周。通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值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周后,两组患者FMA-LE、FAC、BBS及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R组FMA-LE、FAC、BBS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中枢神经损伤程度。结果:康复组上肢运动功能(12.4±9.4)改善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6.9±3.7)恢复均明显好于对照组(7.0±7.4,3.5±3.0)(P〈0.05)。结论:康复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20.
司秀芝  张玉玲 《中外医疗》2012,31(31):159-16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12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健康指导。结果经康复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活动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