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回顾分析其CT多期扫描特点。结果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平扫50例为低密度、12例为等密度,3例为高密度;增强动脉期:38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9例呈不均匀强化,8例轻微强化或不强化。门脉期HCC55例为低密度,10例为混杂密度;58例肝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52例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点状及小球状高密度强化,5例几乎不强化,1例不强化;门脉期:43例边缘点状强化,10例强化高于肝实质,5例强化呈等密度。18胆管细胞癌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断增强,延迟呈持续强化。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强化为高密度,中央见低密度低密度不强化影,门脉期强化呈略高密度,延迟呈相对低密度,其中2例中心瘢痕区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2例肝腺瘤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结论严格控制螺旋CT的多期扫描时间,掌握好多期CT影像改变特点,螺旋CT对大多数HCC、肝血管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他如不典型HCC、肝腺瘤、FNH单从影像对其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少见CT征象,减少误漏诊,进一步提高肝癌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HCC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GE Lightspeed16螺旋CT常规平扫、增强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瘤灶多期动态扫描的CT征象.结果 平扫时多数病灶境界模糊,增强后逐渐变清晰.病灶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分为4种类型:①病灶大面积脂肪变1例,平扫以略低密度为主,内见大量脂肪成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密度整体略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门脉期密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即低-低-低型伴大面积脂肪变.②病灶大面积囊性变1例,平扫呈低密度伴大面积囊变液化区及散在小片状高密度出血区,动脉期轻度强化,呈略低密度,门脉期以低密度为主,囊变区密度均匀,即低-低等混杂-低型;③延迟强化型2例,平扫呈略低密度,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环形强化,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内见片状不定形强化程度较轻的低密度区,即低-低-高型.④其它类型4例,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境界不清,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门脉期呈更低密度,即等-低-低型或低-低-低型.结论 动脉期无强化或强化较轻,或静脉期持续强化的肝癌结节,容易被忽视甚至误诊为其它病变,综合分析各期强化特点方可减少误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转移瘤的CT影像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0例肝转移瘤的CT影像资料和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都经手术和(或)穿刺病理证实,均进行了腹部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见42例病灶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8例病灶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增强CT扫描见35例(70%)病灶表现为门静脉期明显的环形强化,即典型的“牛眼征”;8例(16%)病灶CT表现为动脉期环形强化或均匀强化;7例(14%)病灶CT表现为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无强化.以上肝转移瘤的CT表现均以其病理特点为基础的,并与癌灶的大体观相一致.结论 肝转移瘤的原发灶以消化道为主,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其特征性CT表现是门静脉期病灶明显的环形强化,故CT增强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HA的MS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各例均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病灶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特征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例PHA中,单发巨块型4例,混合型2例.6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4例巨块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环状或结节状强化,中心区见不规则条索状或斑片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呈向心状和(或)离心状扩展,中心区均未完全填充.2例混合型为1枚较大主灶伴数目不等子灶,边界清晰,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巨块主灶强化特点与单发巨块型相似,子灶增强后可无强化,也可呈向心性强化、均匀强化或中心强化.结论 PHA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应考虑到PHA的可能性,最终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5.
张旭  张根山 《中原医刊》2004,31(24):43-44
目的:分析肝脏单发转移癌的CT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例肝脏单发结节或巨块型转移癌,探讨其CT平扫及增强特点、结果:肝脏单发转移癌大多位于肝右叶肝脏边缘,平扫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隆起,周围肝脏萎缩,形成锯齿样边缘,动态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不等,以边缘强化为主,但病灶大部分密度仍低于肝实质。结论:肝脏单发转移癌容易误诊,特别是与少血供原发肿瘤和未液化的肝脓肿难以鉴别,正确诊断须密切结合病史,多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肝转移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  孙俊波  胡承雷 《西部医学》2011,23(1):146-147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CT表现,评价其CT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共134个肝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肝转移瘤CT表现为多发病灶,少数为单发,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结节,少数为等密度,边缘模糊或清楚。强化多样,以边缘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门脉期病灶显示更清楚。结论CT增强扫描可提高肝转移瘤的检出率,有利于肝转移瘤特征的显示,密切结合临床资料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单发转移瘤的CT征象,提高对肝单发转移瘤的诊断能力。方法分析5例肝单发转移瘤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5例肝单发转移瘤平扫均表现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1例可见钙化,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环状强化,病灶推挤周围血管,与其它肝低密度肿块不同。结论肝单发转移瘤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点,结合原发癌病史,可以与肝脏其它肿块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 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术前经螺旋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病人13例. 结果 13例病人病灶呈多叶状或单发结节状肿块.肿块直径2.0-7.5cm,平均4.85cm,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其中9例,病灶中部有星芒状更低的密度区,4例炳灶直径大于5.2cm.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9例病灶强化明显,密度高过肝实质,4例轻度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都无强化.静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9例略高于或等肝实质.4例低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密度进一步降低,6例略高或等于肝实质.6例低于肝实质,6例显示中央瘢痕,6例延迟强化. 结论 本病典型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其特点.它的中央星状斑痕为其重要影特点.螺旋CT增强显示中央班痕征是诊断本病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葛乃永 《西部医学》2014,(4):512-514,5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CT诊断为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分析肝脏血管瘤CT特征和临床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共93枚肝血管瘤病灶,其中单发病灶36例(60.0%),多发病灶24例(40.0%)。表现为平扫门、腔静脉样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趋于与肝实质呈等密度。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晚期持续等密度充填是肝脏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冯立志  王飞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164-164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型肝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术前CT影像进行回顾比较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①CT平扫为单发分叶状低密度肿块影、巨块型密度不均匀。②增强扫描病灶基本CT征象:增强早期边缘性强化或延迟强化区;无强化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认识FNH的CT特征.方法:5例FNH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分析其CT表现.5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5例FNH均为单发性结节,位于肝右叶4例,肝左叶1例.肿瘤直径1.5~8.4cm.5例平扫均为低密度,其中4例病灶(直径均>3.5cm)中央区有星芒状的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区4个结节明显强化,1个中等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脉期病灶密度稍有下降,4个高于或等于肝实质,1个低于肝实质;延迟期3个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2个低于肝实质.结论:FNH 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原发性肝癌、30例肝转移瘤患者行MSCT、全肝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不同病灶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不同病灶CT增强时间、肝脏不同区域CT灌注参数。结果影像学表现方面,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单发28例,多发10例,以圆形或类圆形、膨胀性生长为主,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22例,均匀强化11例,无强化5例;30例肝转移瘤患者单发10例,多发19例,弥漫型("雨打沙滩"状)1例,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18例,均匀强化10例,无强化2例。CT增强时间方面,原发性肝癌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消时间均显著短于、持续时间显著长于肝转移瘤(P0.05)。CT灌注参数方面,原发性肝癌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均显著高于、门静脉灌注量(PVP)显著低于瘤周组织、正常肝脏组织(P0.05);肝转移瘤肿瘤组织HAP、HPI均显著高于、PVP显著低于正常肝脏组织(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瘤周组织PVP显著高于、HPI显著低于肝转移瘤瘤周组织(P0.05)。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CT灌注参数等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诊断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振庚  钱江  方卫华  程智远 《吉林医学》2013,(35):7426-74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点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由MSCT四期扫描或三期动态扫描资料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单发病灶3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10例,转移瘤5例,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结果:肝细胞肝癌除2例呈"三低"病灶以外,其余8例均呈动脉早期肿瘤实质强化不明显,内可见肿瘤血管影,动脉晚期肿瘤实质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肿瘤血管显影较前明显或不显影,门静脉期肿瘤实质强化较前明显或较前减弱。胆管细胞癌8例动脉早期肿瘤未见明显强化,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边缘轻度强化,且肿瘤有从边缘向中心及渐强强化趋势,其中6例肿瘤周围及远端胆管扩张。肝血管瘤10例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可见动脉血管影及明显强化片状或环形高密度影,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有从边缘向中心强化趋势,强化密度大致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一致或略高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转移瘤5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肿瘤边缘呈渐强明显环形强化,其内呈渐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肿瘤边缘环形强化渐弱,其内轻度强化渐强。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灶边缘呈渐强强化趋势,内强化不明显。结论:肝脏单发病灶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中具有表现特点,所以多层螺旋CT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4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巨块型肝细胞癌病人分别行肝区平扫、增强后全肝双期或三期螺旋扫描,观察和分析瘤灶及肝内转移性子灶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1)肝动脉期肿瘤实质出现密度高于肝实质的肿瘤血管和瘤区强化,门静脉期其密度迅速降低,至平衡期为低密度。(2)肿瘤边缘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可见环行强化。(3)转移性子灶仅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全瘤密度迅速降至等密度;(4)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结论: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癌“快进快出”的增强特点,明确肿瘤的供血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检出伴发的肝内转移性子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CT检查发现的直径≤5cm的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肝细胞癌10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7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血管瘤8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小者整个病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增强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扩散,延迟期变成等密度。炎性假瘤3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结核瘤1例,门脉期、延迟期轻度环形强化。肝囊肿9例,三期均未见强化。结论大部分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在螺旋CT三期扫描图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单发的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单发肿块病灶2例含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多发病灶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可见肿瘤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单发巨大病灶边缘强化为著,中心坏死区始终未见强化,CT随访6例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6例MR平扫表现为肝内的长T1长T2占位信号,边界清晰,2例病灶周围可见增粗血管。结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为多发或单发,CT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巨大单发病灶中心坏死区强化不显著,MR病灶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提示肝动脉供血;多发结节型激素治疗效果好,6个月随访提示病灶明显缩小或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应用螺旋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肝内实性占位灶的价值。方法:对48 例患者CT平扫发现肝内占位病灶后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单相注射,每秒3~3.5 m l,每例50~80 m l。第一相全肝螺旋增强扫描在造影剂注入后20~25 s开始,第二相60~70 s,延迟5~15m in 对病灶所在的层面进行扫描。结果:58 个病灶平扫均为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增强后43 例(89.58% )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部致密的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静脉期扫描增强区域扩大或整个结节增强。延迟扫描病灶全部强化或绝大部分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稍高。3 例(6.26% )动脉期表现为致密强化结节影(直径< 2cm ), 门静脉期结节密度变淡,延迟扫描病变与肝脏等密度。2 例(4.16% )动脉期未见病灶强化,门静脉期病灶稍小,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灶。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是增强早期病灶边缘区的结节状致密强化,与肝癌的鉴别之处在于延迟相病灶表现为相等或稍高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巨块型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双期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静脉期70s、延迟期180s,以2.5-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00ml,观察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结果①动脉期,多数肿瘤实质见异常血管及瘤区强化,门静脉期瘤体密度迅速减低,至延迟期变为等密度。②巨大肿块易发生中心坏死区,瘤体边缘多较清楚,形态较规则,肿瘤边缘环形强化。③肝内转移性子灶在肝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降为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④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获得肿瘤在各期的增强征象,明确肿瘤的血供特征和门静脉受累情况,检出肝内转移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育新  梁美丽 《中外医疗》2012,31(6):175-175
目的为了提高对巨块型肝内胆管Ca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例的CT平扫及强化表现。结果得出误诊原因:(1)经验惯性思维的错误:(2)没有注重临床病史采集;(3)知识贫乏,对少见病例认识不足。结论孤立巨块型肝内胆管CaCT主要表现:平扫病灶呈大片状低密度灶,伴有或无胆管扩张,强化病灶实性区呈环状或分隔状进行性强化,可以延迟增强,但强化密度始终无法达到正常肝实质密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41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平扫为低密度区,但常不具特异性。增加扫描除显示瘤灶的3大特征表现外,无边缘结节增强而出现中心团状及斑点状强化灶也为其特征表现。如瘤灶较小注药后立即扫描可不出现上述表现而直接变为等密度或整体高密度。强调要注意观察注入造影剂后1~6分钟内瘤灶的形态及密度改变。讨论了与肝癌,肝转移瘤,局限性肝脂肪变性的鉴别诊断。若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合并肝脏其他病变时,应仔细分析血管瘤灶的形态及密度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