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23年6月《现代日本小说集》出版,辑录了鲁迅先生翻译的六位日本作家的十一篇作品。在菊池宽名下,有《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和《复仇的话》两篇。这是两篇历史题材小说,都发表在1918年,鲁迅的翻译相当及时。在小说集附录的《关于作者的说明》中,鲁迅又对菊池宽的生平与创作作了专门介绍,可见他对菊池宽的历史题材小说是相当重视的。耐人寻味的是,在相距不到四年之后,鲁迅写成了他的第二篇历史小说《铸剑》。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不算太多,除晚年风格迥异的《故事新编》外,《呐喊》和《彷徨》一共才收入25篇。但就其影响而言,他为中国现代小说标出了一个鲜明的高度。他笔下的孔乙己、华老栓、康大叔、闰土、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折服了成千上万读者。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小说的写作技法——对比,留下了太多值得咀嚼品味的地方。对比,就是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并举出来,借以对照、比较,使美丑格外分明,善恶格外明显。所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环境、情节、人物和事物,小说的魅力便会凸显出来。鲁迅,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他的一些作品,我们能够领略出对比手法的艺术魅力。一、人物生活场景的对比人物生活场景,实际上就是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描写意在推动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等。《故乡》这篇祈祷希望的小说,运用昔日美丽的故乡和现在破败的故乡进行对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昔日“美丽”的故乡是藏在心目中的——“深蓝的天空下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而眼前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么大的反差,使读者不知不觉之中便陷...  相似文献   

3.
金庸先生说 :“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 ,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 ,很难说是中国小说 ,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 ,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又说 :“武侠小说才是中国形式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金庸先生这段高论如果成立 ,巴金、茅盾、鲁迅都要被赶出中国文学史 ,“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 ,都将变成外国小说 ,一部中国新文学史也就变成一部武侠小说史了。金庸先生的失误一是混淆了借鉴和创造的关系 ,二是狭隘地看待中国文学传统 ,三是不敢正视武侠小说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4.
以鲁迅小说为对象,浅谈鲁迅的悲剧观,认识鲁迅悲剧作品内容的美学特征;浅析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创造性开拓,说明鲁迅对于悲剧艺术的独特贡献;由鲁迅小说悲剧的学习,引发出应给予青少年悲剧作品阅读的补充等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叙事性作品的创作中,叙述角度是作家切入生活的口子,它往往代表着作家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特殊方式,常常内在地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形态。因此,从作品固有的叙述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与阐释作品,这对于把握作家特有的创作思路是至关重要的。在对《呼兰河传》作具体的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这部叙事作品的作者和叙述者作一必要的区分。以往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他们不是否定小说中叙述者的存在,就是把叙述者和作者简单地等同起来。特别是对于第一人称的作品,他们更是习以为常地把  相似文献   

6.
《祝福》:对“黄金世界”的双重毁弃──鲁迅小说重读之五秦林芳《祝福》是《仿惶》中的首篇,也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这部作品题材的独特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运用社会学方法对它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定论,即...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短篇小说《药》在写作手法上就充分体出了鲁迅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语言大师,他作品中语言的运用极其精当,而且模糊语言使用相当普遍,这成为他独特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鲁迅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一、《新与旧》里的历史、哲学与心理 这是一篇篇幅不大,容量却不小的作品。因此,我们的研读不能不带有某种“随感”性质,就读后所引起的种种感触,作一些随意的发挥。 读《新与旧》,大概首先会注意到小说结构上的特殊处:全篇明显划为两大块(段),每一块(段)开头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光绪……年)”与“(民国十八年)”。沈从文的小说一般并不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与时代背景,《新与旧》这样着意突出,并且采用了一般小说忌用的“编年史”式的直接标示,这是不是在暗示这篇小说所特具的某种“历史”内容与品格呢?或许是这样吧——至少我们可以作如此“联想”。  相似文献   

10.
尽管陈衡哲的小说《一日》发表了近一年以后才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但文学史家们还是认定中国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而非《一日》,为此列出了好几条未必令人信服的理由。然而说陈衡哲是第一位尝试新诗创作的女诗人,是决不至于引起异议的。创作现代白话小说的同时,民国六年以后,“莎菲(陈衡哲留美用的西名——引者)也做了不少的白话诗。”当她一九一八年九月在《新青年》杂志开始发表新诗的时候,尚无女性对新诗问津,冰心发表《繁星》则远是两年以后的事了;即使男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在小说中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刻画了孔乙己、祥林嫂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本文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鲁迅小说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自有其特色和关怀。在书写层次上,他强调并呈现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并从制度到文化层面进行了批判。同时他更侧重深入个体灵魂的自我革命,并以知识分子与游民为典型进行剖析。鲁迅先生还考察了革命话语的后果,呈现了其悲剧机制,指出其中可能的形态与原因。同时也有主题性书写,比如辫子和现代革命的纠葛。  相似文献   

13.
中职生喜爱鲁迅小说的原因有3个:(1)洞察人生和热爱人民是鲁迅小说的灵魂所在;(2)用幽默的笔法揭露国民劣根性是鲁迅小说的魅力体现;(3)对西方文化明智、积极的借鉴是鲁迅小说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4.
在乡土小说的创作方面,台湾作家赖和差不多走着与鲁迅同样的创作道路,文化批判的锋芒与对恶势力的抗争代表了各自主题的运作方式,而现实主义的精神则是他们共同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5.
人性的救赎--霍桑《红字》的重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的一生一直被“人性的罪恶”这一问题所缠绕,他的作品反映出清教徒宗教意识对于他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代表作《红字》是最能体现霍桑的“原罪——赎罪——死亡——永生”这一创作主题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探讨了霍桑的人性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16.
夜晚,一片穹状的寂静笼罩着大地,芸芸众生在幻梦中停止了思想,而先生却点燃一支烟,于烟雾弥漫之中睁着他那双清醒的充满智慧的眼睛,举起他那支令旧世界颤粟的“金不换”,开始了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的深邃的思考。这一直是鲁迅先生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我常常于夜深人静时,泡上一杯茶,看上几页先生的著作,仿佛觉得先生就在眼前,对我,对一切无论是爱他还是憎他的人放射着他那永恒的思想之光。我敬仰先生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对真理激动人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象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一般被认为是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最为重要的小说作品之一,同时该作也是为作家本人极为看重的。这篇“狄更斯式”的现实主义小说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作家通过毕司沃斯先生这一形象缅怀了自己父亲卑微的一生,而且通过主人公对于“房子”的孜孜追求表现了后殖民时代的印裔特立尼达人对于家园和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望。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以中国传统小说特别<红楼梦>为底色,广收博采,中体西用,兼收并蓄,做到了艺术上的中体西用、中西合璧.张爱玲是一个中西文化功底都很扎实的富有现代色彩的作家.张家玲早期以<传奇>为代表的十九篇小说堪称其创作颠峰.这批小说在为人生、为社会的主流文学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开拓和贡献.其善写婚恋中男女的心理变化,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艺术手段;善写人性异化和心理变态,在现代文学中更是独树一帜.这批小说意象丰富,文字优美,耐人咀嚼,具有参差对照的艺术风格和苍凉美,以及中体西用、中西合璧的艺术取向.张爱玲晚年创作力衰退,其小说创作因滑波而走向末路,这除了因为抗战胜利之后政治环境的变化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张爱玲赴美定居后的种种不利因素,首先是因为她远离祖国,举目无亲,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还谈何创作;其次是她无法融入美国社会,仅靠英文好,并不能写出切近社会生活的好作品;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俗务的缠身,张爱玲晚年创作力的衰退也符合自然规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19.
论庚信秋景诗赋及其创作心态吉定康情诗赋题材广泛,其中咏秋之作多达136篇,约占全部作品40%。这些作品涵盖哪些内容?这些作品又是在作者怎样的情感心态下创作出来的呢?本文试图就这两个人们鲜有论及的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对庚信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有所稗益。一以...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文学作品及思想向外传播的过程中,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出版的现代英文报刊发挥了重要媒介作用;它们以刊载图书广告、文学译文、纪念文字及评论文章等形式,建立起多元立体的文化镜像,推动鲁迅文学及其思想向外传播。在这些传播文献里,中外译介者显示出不同的传播视角与文化立场:外国知识分子通过译介鲁迅及其作品来认知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及新文学特性,而中国知识分子则在译介时彰显鲁迅及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世界性思想和现代艺术内涵。研究现代英文报刊在鲁迅传播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并拓展鲁迅研究的空间与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