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髓型颈椎病突发性截瘫的临床分析(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突发性截瘫这一临床现象进行综合临床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方法:研究15例CSM突发性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本组患者在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表现等方面不同于一般颈椎病患者的特点.结果:CSM突发性截瘫的患者首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影像学表现为多节段椎管狭窄同时伴有单或多节段的不稳或滑脱,该多节段的脊髓压迫是产生脊髓严重损害的临界状态.结论:CSM突发性截瘫患者的病理基础是多节段的椎管狭窄同时伴有单或多节段的不稳或椎间盘突出.该病应尽早诊断;一旦发病,需立即手术.  相似文献   

2.
李庆  赵加松 《海南医学》2012,23(1):67-68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41例有明确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和体征,而中立位MRI提示颈椎椎管无明显狭窄、颈脊髓无明显受压的心者行颈椎过伸位MRI检查,结果示颈脊髓出现压迫,并对这类患者行手术治疗,统计分析中立位和过伸位平均椎管直径及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结果 颈椎过伸位MRI诊断示,颈脊髓明显受压患者36例,占本组病例的87 8%术前、术后第3、7天和术后第3个月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术后的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手术治疗有效率达91.7%.结论 颈椎过伸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和治疗中,对防止误诊、漏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需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MRI 图像上Modic改变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5月~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手术的133例CSM患者,收集术前MRI及颈椎过伸过屈位片,评判Modic改变的发生情况,并测算椎管有效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测量颈椎动力位片上颈椎总活动度(total angle of motion,TAM)和病变节段活动度(segmental angle of motion,SAM)?用秩和检验做临床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需要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发生率为51.1%?高龄(> 60岁),后伸活动度增加,椎管狭窄较严重的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较高?病史长短和性别与Modic改变无相关性?结论:高龄?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较严重椎管狭窄以及颈椎局部过伸位活动度增加,和颈椎Modic改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由颈椎退变引起脊髓受压或脊髓血供障碍或二者并存 ,而导致脊髓功能障碍 ,并表现为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之为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多有椎管狭窄 ,加之前后方的压迫因素而发病。突出的椎间盘、骨赘、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造成的继发性狭窄[1] 。本文报道一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3个节段或 3个节段以上 )并多数并发椎管狭窄 ,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资料所见 ,并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入路及方法选择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1998年 10月— 1999年 10月我院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治疗多节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需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椎MRI 图像上Modic改变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手术的133例CSM患者,收集术前MRI及颈椎过伸过屈位片,评判Modic改变的发生情况,并测算椎管有效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 ,SAC),测量颈椎动力位片上颈椎总活动度(total angle of motion,TAM)和病变节段活动度(segmental angle of motion,SAM)。用秩和检验做临床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在需要手术干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发生率为51.1%。高龄(60岁以上),后伸活动度增加,椎管狭窄较严重的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几率较大。病史长短和性别与Modic改变无相关性。【结论】:高龄,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较严重椎管狭窄以及颈椎局部过伸位活动度增加,和颈椎Modic改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73-176
目的:探讨正常颈椎功能单位的动态MRI变化,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15年3月~2017年6月招募4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的中立位、最大屈曲和最大后伸颈椎MRI扫描。测量3种体位正中矢状面颈椎不同节段的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计算颈椎各节段及整体的活动度以及各节段运动百分数。采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的秩和检验比较3种体位不同节段水平位移及角度位移的差异。结果:40名受试者共24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Miyazaki分级法Ⅰ级160个,Ⅱ级,69个,Ⅲ级11个。中立位及最大后伸位颈椎序列连续,水平位移均为零,最大屈曲位时4例颈椎序列异常,C3~4、C4~5及C5~6最大过屈位与中立位及最大过伸位水平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101,P均<0.05)。最大屈曲位、最大后伸位时颈椎不同节段角度位移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3个不同体位在C3~4、C4~5及C5~6角度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471、20.812、55.038,P均<0.01),进一步比较,C3~4、C5~6中立位与过屈位和过伸位的角度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4~5中立位与过屈位的角度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4~5、C5~6、C6~7活动度及其对颈椎整体活动度的贡献均较大。结论:正常颈椎水平位移在最大屈曲和最大后伸时变化较小,角度位移在不同体位变化较大;C4~5、C5~6、C6~7活动度及其对颈椎整体活动度的贡献均较大。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外科治疗的回顾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进一步阐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外科治疗的原理和适应证,回顾分析1959年12月至2000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各型颈椎病5 198例.对有关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认为:(1)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多数采取保守治疗,而脊髓型颈椎病多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目标不在于清除压迫神经、血管的骨刺或椎间盘,而在于消除该部位因不稳定造成的创伤性炎症.(2)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颈椎侧位X线平片上,C3~C6任何一节椎管中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的比值小于或等于75%即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颈椎病的发病是神经、血管的压迫与相应节段的不稳定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多节段脊髓受压者,宜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术.脊髓单节段或二个节段受压而无椎管狭窄者、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应当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比值的MRI测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颈椎3D FIESTA序列扫描,利用MRI工作站的测量工具测量C3~C6椎体节段相应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并计算两者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有统计学差异(t=6.501,P=0.00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患者JOA评分呈负性相关(r=-0.626,P=0.000).结论: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可以定量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与同年龄段正常人的颈脊髓与椎管及有效椎管横截面积的比值之间的关系,寻找老年脊髓型颈椎病适合手术治疗的临界标准。方法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和正常人30例MRI图像通过ACER640u型扫描仪输入计算机,应用Photoshop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比例校正和边缘加强等处理,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工具对颈脊髓及椎管等进行划界,对C5-C6节段选定区域内的像素进行计算,求得选定区域的像素个数,两者相除即为所需比值。采用配对计量资料的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所求临界值采用95%的可信区间估计,寻找临界值。结果具备手术适应症老年患者的颈脊髓与椎管横截面积比值较正常成人减小,与有效椎管横截面积之比较正常成人增大。临界标准为C5-C6脊髓横截面积与椎管横截面积比值小于30.2%或脊髓横截面积与有效椎管横截面积比值大于64.7%。结论此临界值可作为预测高危发病人群,并为筛选手术适应症及手术节段切除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节段性不稳定在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性脊髓病患者共125例,对患者的颈椎侧位以及屈伸位行X线片检查,并测量椎体中矢径、椎管中矢径、功能Ⅰ、Ⅱ径,并于颈伸位时的椎体后滑距离,并行后缘骨刺.以JOA评估患者的精髓功能.结果患者不稳定性功能的发生率增高,颈椎管狭窄患者的功能Ⅰ径小于Ⅱ径,而非狭窄患者的功能Ⅰ径大于Ⅱ径,前者脊髓并损伤程度重于后者.结论节段性不稳定合并发育性的椎管狭窄是导致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对明确致病因素以及定位颈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后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所有病例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管开门涉及颈椎节段为C3~C7,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03±1.53,术后12个月时JOA平均评分12.72±1.31,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椎管扩大术治疗,应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17分法对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及评价.结果病程在12个月内者,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76.09%;病程超过12个月者,术后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为64.71%(P<0.05).结论对2间隙3节段以上脊髓受压合并发育性或退行性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椎管扩大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对病程在12个月以内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合适方式,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病例实验前均拍摄颈椎CT片。患者分别接受前屈位、中立位及后伸位角度牵引,牵引前后均拍摄标准颈椎侧位X光片,测量牵引前后各节段椎间前、后隙高度的变化;对其中1位患者的颈椎CT片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并模拟不同角度受力下颈椎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不同角度牵引下椎间前、后隙高度的变化均以前屈位最为显著,从C2/3至C6/7,前屈位组各节段的椎间前、后隙高度增加值均显著大于中立位组和后伸位组(P﹤0.01),而其中中立位组又显著大于后伸位组(P﹤0.01),三者关系为:前屈位组>中立位组>后伸位组。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椎间后隙或是椎间前隙,均以前屈位增加最为显著。但与在体实验相比,后伸位受力分析却显示出几乎相反的结果。【结论】单从椎间隙高度增加的角度来看,前屈位角度牵引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最为有利,并可以推测,C3/4、C4/5节段病变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能最适宜接受前屈位角度牵引;另一方面,建议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该慎用后伸位角度牵引。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临床与影象学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友松  余能伟 《四川医学》1998,19(5):396-398
通过对82例颈椎病临床和影象学对比分析,发现颈椎病好发部位是C4,C5及C6,骨质增生以累及多节段为主,而椎间盘突出以1个或2个节段为多。临床和影象学狭窄不完全一致,但椎管前后长等于或小于10mm会出现脊髓损害体征,影象学诊断椎和狭窄与脊髓型符合率最高,春原因是本组脊髓型椎管前后径明显小于其他颈椎病类型,脊髓型感觉平面常低于实际病变节段,在定位诊断中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屈伸位动态MRI检查评价椎管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椎管在屈伸位MRI上的动态变化。方法27例颈椎病患者,均行中立、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观察颈椎椎管的狭窄程度、受压部位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患者后伸位上出现颈椎椎管狭窄加重的数量(21/27)较前屈位(7/27)明显多(P〈0.01)。结论颈椎动态MRI扫描揭示了颈椎椎管的潜在致压因素,后伸位对常规检查的补充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T2WI序列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节段选择的可行性及评估手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3例,术前首先根据MRIT2WI序列进行椎管狭窄严重程度分级,再结合DTI检查结果得出各个节段脊髓的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 (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两者结合判断出引起颈髓功能受损的责任节段后实施颈椎减压手术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按临床疗效情况分为两组,A组JOA改良率≥50%,B组JOA改良率<50%,术后12个月后随访复查MRI和DTI并收集相关图像数据,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手术节段脊髓的ADC值和FA值变化,以及分析ADC值、FA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3~31个月,平均(17.54±8.87)个月,手术节段为C3~5 3例,C4~6 10例,C5~7 5例,C3~6 2例,C4~7 3例,患者术后JOA评分、FA值和ADC值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FA值与相应的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术前ADC值与相应JOA评分呈负相关(P<0.05),但术后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作为一项可定量评估脊髓信号变化的检查,有助于指导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节段选择和临床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上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一般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或经后路进行椎管扩大并植骨融合的椎管成形术等手术治疗,但在手术中采用单节段(指运动单位)还是多节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节段)减压及融合问题上存在争议[1,2].笔者针对CSM中脊髓受压的单节段或多节段问题,采取了适当的手术治疗,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脊髓造影X光片分别测量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横径、面积。结果椎管和脊髓的前后径和横径之比均为1:0.5,椎管和脊髓的面积之比为1:0.3.提示脊髓型颈椎病其椎管狭窄不超过50%时,脊髓不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CSM)中,脊髓受压范围大小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多间盘(三个或以上)所致CSM,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单间盘突出所致CSM,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平均40月随访,JOA评分优良率单间盘组95.2%,多间盘组58.2%,通过校正X2检验,P<0.05。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脊髓受压范围小的单间盘突出者,其术后中期疗效优于压迫范围大的多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颈后路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于9月至5年进行随访调查,用JOA分法评价术前、术后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进行Hirabayashi改善率评分。结果按JOA评分及Hirabayashi改善率评分,39例患者术后优良率达82.5%,无严重不良情况发生,即无死亡以及无发生颈椎脱位等颈椎不稳情况。39例复查X光片及CT均门轴侧骨性融合,未见关门现象,无脊髓受压征象。结论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压迫,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临床疗效肯定,植骨融合良好,防止颈椎脱位不稳,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治疗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