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采供血机构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及作用 血站在采供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字记录、数据、声像等的原始资料构成了血站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血站档案管理对提高采供血血液质量、确保临床安全用血、追溯从献血者的体检、初筛、登记到血液的采集、检测、制备、储存、发放和运输的整个过程、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供血质量记录管理是血站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采供血质量记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无偿献血的工作;可以在血站面临法律纠纷时,为血站的依法执业、规范管理提供证据。在日常采供血质量记录管理中,应遵循准确性、完整性、可追溯性、保密性、规范性的原则,对采供血质量记录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采取措施,规范采供血质量记录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血液管理信息化是血站管理的重要一环,血站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和控制血液质量,提高规范管理起着积极作用.2006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明确了血站必须应用计算机管理采供血和相关业务过程,表明采用计算机管理已是血站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以《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血站管理在采供血业务、人员、仪器设备及环境设施等各方面与上个世纪相比,都有了质的差别。在血站管理的诸多内容中,人员管理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学历、职称,还是实际工  相似文献   

5.
对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斌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554-555
血液质量是血站生命,是血站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随着法律法规对采供血机构约束力度地不断加大,以及广大输血患者对血液质量要求地日益提高,保障血液质量成为采供血机构永恒的重大课题。《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作为血站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家规章,不仅为采供血机构实现有序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也为其优质服务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6.
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血液质量,是血站的工作核心.但在工作实践中仍发现血站采供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急需予以解决.本次研究从血液采集制备、血液储存运输、采供血人员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质量管理分析,以便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血站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录入错误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必须应用计算机管理采供血和相关服务过程。各血站也遵从该规定,应用了计算机对采供血业务进行管理。虽然使用不同的软件系统,但信息录入是基本的操作。采供血过程中,需要录入的信息包括献血者个人基本信息,献血信息,成份制备信息,复检信息等。实际工作中,由于有的工作人员轻视录入工作,认为此项工  相似文献   

8.
俞彦  徐红 《中国输血杂志》2003,16(1):61-61,66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血站管理办法 (暂行 )》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实施 ,我国的血液管理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同时也对血站业务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更高的要求。根据“血源、采供血和检测原始记录必须保存10年”[1] 的规定 ,本站从 1997年开始对业务档案采取集中化管理 ,现将几年来对此深化的认识及几点具体作法介绍如下。1 血站管理档案的重要性血站业务工作主要是组织发动公民无偿献血 ,经过体检、初筛、采血、检验及成分分离等过程 ,最后供医院临床使用。血站业务档案是血站依法开展业务的凭证 ,是血站采供血过程的质…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管理系统在血站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无偿献血工作和血站业务深入发展,采供血业务量和工作复杂程度不断增加,人们对血液安全、血站管理和血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手:亡资料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血站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全方位的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已成为当今血站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模式,本站应用计算机管理时间较早,使用的是血站管理系统,有以下特点和功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引入血站质量管理策略(运行机制和模型),通过对山东18个省、市级采供血机构的TQM问卷调查,发现TQM在血站质量管理中有了良好的应用,其中"全员参与管理"得分最高,为(4.8±0.41)分,"一切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得分最低,为(4.66±0.62)分,显示山东省采供血机构人员具有强烈参与血液质量和服务管理的意识;但也发现在TQM应用过程中,缺乏对数据的有效利用,血站TQM亟待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1.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血站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血站开展采供血业务应当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遵守《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技术规范和标准。血站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实施、监控和持续改进质量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血站的规模、采供血量、资源状况等不同,所建立和运行的质量体系应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试论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莉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22-123
血站在采供血工作中产生的诸如献血者登记、血源管理、采供血工作记录等档案资料,是一个血站采供血工作的真实反映,也是一个地区输血事业发展的历史记载。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成为血站档案管理中不容忽视的课题。下面笔者就当前血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符合血站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现状的容灾措施,以保障采供血业务工作平稳运行。方法通过异地容灾机房的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及中间件High Availability集群的组成等措施,初步建立血站血液信息系统的容灾体系。结果血站容灾体系的建立和多次成功的操作实践及演练,实现了血站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高可用性。结论通过建立切合本站实际的信息容灾系统,保证了采供血业务的平稳运行,保障了血站业务数据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血液信息系统(blood information system,BIS)是用于控制采供血环节、管理血液及相关信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现已成为实现采供血业务的重要工具[1]。现行BIS系统分为血站信息系统和临床输血系统,分别由各个血站和医院部署、运行和  相似文献   

15.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控制输血传播性疾病流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控制输血传播性疾病流行200051上海市血液中心李桂英,罗威,张钦辉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输血机构逐步完善,各级血站承担着采供血及输血研究工作,但由于质量管理是我国血站管理的薄弱环节,国内不少血站的质量管理仍处在对最终产品的鉴定...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实施血站质量档案管理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采供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血站质量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质量档案管理是否规范,也全方位地反映了采供血机构整体管理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的要求,采供血机构应建立、实施档案管理程序,保存从献血者筛选、登记到血液采集、检测、制备、储存、发放和运输整个过程的记录至少10年。现将本中心如何建立和实施血站质量档案管理程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正式实施,我国无偿献血事业不断发展完善,采供血机构的设置趋于合理化、科学化,采供血服务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青岛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血站管理办法>、<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下简称<规划>)和山东省血站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提出了本市采供血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设想,<关于青岛市采供血管理体制调整的意见>同步下发.2007年1月,青岛市中心血站完成了对全市基层血站的机构合并及统一管理工作,并分别在五市(县级市)一区设置固定采供血点,负责当地的采供血业务.青岛市中心血站则成为全市唯一具有法人资格的采供血机构,对辖区内血液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现将两年来的工作体会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山东省血站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以期持续提升血液质量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通过文献、标准等检索,结合采供血实际工作,以采供血业务过程关键控制点为导向,拟定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经2轮德尔菲法专家征询和论证,运用主观加权和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权重,又经6个月的试行,完成对指标内容的修订和完善。结果 构建了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分别为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二级指标72项,包含指标含义、计算公式等。2轮专家征询意见和2轮论证会议,修订指标17项,并通过主观加权和层次分析法获得指标权重,经试行的局部微调,形成了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结论 首次构建覆盖采供血业务全过程的血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可有效评价血站质量管理水平,为打造山东省血液质量管理“一盘棋”发展模式、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相继颁布,各级血站均按一法两规的要求建立了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控制点之一,是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忽视的环节~([1]).  相似文献   

20.
血站文化是血站员工在长期实践活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为全体采供血人员共同遵循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等的总称。从血站文化的定义来看,血站文化首先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体来说就是采供血服务工作、内部管理工作等,通过长期不断的积淀和扬弃,逐步转化并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最终形成血站的价值观、基本信念以及行为准则等。各级血站文化建设在采供血管理和无偿献血宣传组织过程中注重寻找符合采供血事业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个性特点的血站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