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律失常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大类,多种心血管疾病均可发生,甚者致心衰、休克及阿一斯综合征而危及生命。其临床表现常以心悸心慌,胸闷气短,脉结代为主,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不足为本,以气滞、血瘀、痰浊、热结等为标。凡患病时间较长,病情较重,或原发病复杂,或久治而反复发作者,均属难治性心律失常。笔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取得良好效果。兹就典型案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周玉萍 《中医杂志》1996,37(10):624-626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症,多为心系本脏疾病所伴生,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心律失常。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发病率逐年增高,为国际上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心悸,着重整体调整、标本兼顾、辨病辨证,中西医并用,疗效高于单纯应用西药者,毒副反应极少。根据笔者临床实践,概述治疗对策及思路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孔玉霞  张康民 《陕西中医》2011,32(12):1639-1640,1656
本文阐述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选用专方复脉汤,加用专药苦参、桑寄生、附子等治疗心律失常,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根据文献资料和古人常山截疟、黄连止痢等实例,表明专方专药治疗思路符合辨证施治精神。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追根探源,去伪求真,另辟蹊径,融汇新知等方面,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疑难症的中医瓣治思路,并就临床治疗提出了松动法,调肝气等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是临床证候之一,是指心脏收缩的频率或节律的异常,是各种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属于祖国医学的惊悸、怔忡范畴。心律失常的形成常与精神因素有关。《张氏医通·神志门·悸》说:“夫悸之证状不齐,总不外于心伤……若夫虚实之分,  相似文献   

6.
李培生辨治心律失常的经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家庚 《中医杂志》1995,36(11):653-655
心律失常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可发生于各心脏疾患者,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休克、心脑综合征等。笔者随李培生教授侍诊多年,对其辨证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有所领悟。李老认为心律失常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由痰滞、气郁、血瘀所致;虚证多与阴血不足、阳气虚衰有关。其临床特点:心悸、胸闷、胸痛、短气、乏力、  相似文献   

7.
真武汤辨治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容德  程桂英 《四川中医》1997,15(11):28-29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张仲景运用此方温阳化气行水治疗阳虚水停,水气泛滥的疾患。笔者自1993年以来运用此方化裁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64例,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4例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住院病人38例,门诊病人26例;男43例,女21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68.0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9年。其中合并冠心病者28例,高血压病35例,高血脂症27例,糖尿病5例,脑梗塞后遗症7例,肺心病5例,风心病1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和/或心电图运动试验和/或阿托品试验和/或动态心电图监护确诊…  相似文献   

8.
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武维屏  任传云 《中医杂志》2005,46(2):139-141
对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治思路作简单概述.针对本病肺肾虚损、痰瘀阻络的病机特点,确立益肺肾、化痰瘀、通肺络的治疗总则,并坚持辨证论治,结合辨病论治.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尝试多种治法,如食疗、针灸、体育疗法等,重视心理干预,进行综合治疗.针对本病进行性加重,症状体征改善困难的特点,提出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生存质量评估体系以及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林爱华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0):909-910
心律失常是内科常见的疾病。它包括期前收缩 (房性、结性、室性 )、传导阻滞 ( 度、 度、 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房纤颤、心室纤颤、预激综合征、心动过速、窦性停搏、心动过缓等。本病大抵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早在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此病有过精辟的论述 :“伤寒 ,心动悸 ,肺结代 ,炙甘草主之。”《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 :“夫怔忡者、心血不足也……其血虚耗 ,心帝失辅 ,渐成怔忡……又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 ,令人怔忡、五饮停蓄、堙塞中脘 ,亦令人怔忡 ,当随其证 ,施以治法。”《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说 :“怔…  相似文献   

10.
11.
心律失常是临床中较常见又顽固的疾病 ,属中医心悸、怔忡、眩晕、昏厥、虚劳等范畴 ,中医文献中对此类证候的记载较多 ,但缺乏较系统的描述 ,尤其是在病因方面的探讨尤为欠缺。笔者根据数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将典型验案及辨治方法总结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从血瘀论治各种心律失常 ,症状上均表现为心悸、怔忡、昏厥等 ,脉象上则表现为迟、数、疾、促、结、代、涩等。笔者体会 ,不论何种心律失常 ,都是气血不相顺接所致 ,但就具体心律失常病理分析 ,则有气、血侧重之分。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多为气有余、血不足所致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  相似文献   

12.
老年心律失常的辨治体会100730北京医院赵展荣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老年人患心脏病,因其本身生理机能的减退,常易发生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致休克、心衰、心脑综合征等。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用中医药辨治老年心脏病心律失常方面有所心得,今谈点...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泽民 《中医杂志》2004,45(4):301-303
临床观察发现,在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中,只有极少数发展为乙型肝炎病,绝大多数表现为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这些可通过做HBV全套和肝功能检查得到证实.大量研究特别是快速肝组织细胞活体穿刺证实,ASC并不是真正的健康者,90%以上肝内都存在肝脏炎症活动[1],若让其自然发展,可以逐渐进入肝纤维化.不仅如此,ASC在机体正气不足时即可以直接转化为乙型肝炎.这样使得患肝硬化、肝癌的机会大大地增多.因此,如何及时干预ASC,有效清除或有力抑制HBV,尽早阻断其病变,保护肝脏的正常功能和形态,保证ASC未来较高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发病率高,有进展为恶性心律失常而引起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岐黄学者方祝元教授认为快速型心律失常核心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本,基本方选自拟养心舒脉方。方师临证根据病情进展分3期辨治本病:早期责之气血不调、营卫不和,治以益气活血、调和营卫,在养心舒脉方基础上适增调和营卫药物;中期病机多为瘀热相搏、血脉壅滞,治以化瘀活血、清热凉血,在养心舒脉方基础上合用化瘀清热药物;瘀热相搏易伤气阴,后期以气阴两伤、心神失养为主,治疗重在益气养阴、调脾安神,可减量或去牡丹皮、丹参、莪术等,加用调养心脾药物。针对本病不同时期病机要点以药平之,方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狄灵  梁君昭 《中医杂志》2002,43(1):67-68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指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一般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各种病因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在过去的10年中,现代医学对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有了新的进展,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病情发展与演变。如何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中西医共同注意研究的问题。中医治疗心衰,包括对顽固性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们根据10余年的临床实践,结合近期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概况,总结出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思路和方法,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6.
王世君 《四川中医》2002,20(10):1-3
本文介绍了何立人教授从调和五脏、注重痰瘀、滋培根本、顾护脾胃、中西合壁等方面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并选录医案三则。  相似文献   

17.
18.
杨索兰 《河南中医》1999,19(5):38-39
心律失常,证情复杂多变。中医学认为,心律失常属心悸范畴。其成因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因心血不足,或心气虚弱,或心阳不振,或肝肾阴虚。实者,或水饮凌心,或瘀血阻络。其临床表现,病人自觉心中动悸不安,不能自主。常兼有头晕,乏力,气短,可出现结脉,代脉,数脉,沉脉,迟脉,细脉等。笔者认为,辨证立法,选方用药,掌握其用药规律至关重要。现就心律失常辨治四法分述如下。1 温经散寒治疗心肌炎徐某,男,52岁,农民。1994年1月8日初诊。自诉半月前受凉后,心慌,气短,胸闷时痛。在村卫生所给予一般对症治疗。近日心悸…  相似文献   

19.
周智恩 《光明中医》2013,28(2):239-240
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规律及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局限性,提出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辨治紧扣病机关键"虚"、"痰"、"瘀",谨守病机,灵活遣药,以及吸取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衷中参西的治疗观念。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包括的中医病证有胃痛、胃痞、嘈杂、呕吐、反酸、呃逆等。现代医学在诊治此类疾病时多采取抑酸、保护胃黏膜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方法,病情仍然易反复,效果欠佳。治疗慢性胃炎临证应注意辨症识证——辨疼痛、辨痞满、辨饮食、辨口味、辨大便、辨情志,治疗思路包括调畅气机、动静相宜、平调寒热、通络化瘀、酸甘化阴、化郁安神等六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