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德斐 《中国针灸》1996,16(12):29-30
传统灸法考证及临床应用体会梁德斐(浙江省新昌县中医院针灸科,312500)主题词灸法/历史追溯灸治应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普及。《孟子·离娄》篇有:"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述了经脉循行部位,所主疾病及其灸治所...  相似文献   

2.
灸,作为与汤药、针刺并列的三大中医药疗法之一,如今己呈现出萎缩趋势,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如何更好地继承灸法,挖掘其在临床上的特色和优势呢?惟有对艾灸有效病症,加以整理、提炼、创新并给予推广,才能使灸法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为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灸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现将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艾炷灸(直接灸、隔物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温针灸、发泡灸等。灸法不仅用于治疗慢性病,在实际临床中也常用来治疗一些急重症。如《金匮要略》中就有独用灸法来治急症与闭证。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相似文献   

4.
保健灸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健灸法的临床运用623000四川省汶川县中医院罗云生主题词保健灸法保健灸法又称养生灸、长寿灸、强壮灸。用灸法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内经》就有“阴阳皆虚,火自当之”之说。《灵枢·经脉》指出:“灸则强食生肉。”唐代孙思邈对脏腑...  相似文献   

5.
朱丽  江洋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134-135
灸法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左传》,成公10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所说的"攻"即灸法,"达"即针刺。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灵枢》中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之说,说明灸法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1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灸法最早源于《阴阳十一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能治疗多种疾病。《灵枢·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指出:“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  相似文献   

7.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作为现今为止灸法的最早文献记载,灸其"太阳脉、少阳脉"等,并非现代人直观所理解的经络概念。根据后世医书如《脉经》、《内经》等传承关系可知,《十一脉》中之"脉"乃是血管在手足腕踝关节搏动之处。从古代文献中进一步考察可知,灸的诊断、治疗方法均与血管有密切相关性。现代医学认为,血管不仅是血液的运输通道,而且其本身在不同部位和器官中均具有各自的活动规律和调控系统,称之为血管活动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赵建新(050091)《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认为灸法能补针药之不足,故历代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化脓灸为一特殊的灸法,前人用之颇多效验,笔者临床用治一些顽固性病证,体会化脓灸法确能于针、药之外独建殊功,...  相似文献   

9.
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毒副作用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灸是以艾绒为原料 ,借助火力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与针法合称针灸疗法 ,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操作简便 ,且适应症广 ,《各医别录》记载 :“艾味苦 ,微温 ,无毒 ,主灸百病。”这儿的“百病”只是一个比喻而已。灸法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等多种病症 ,《针灸问对》不但记载了灸法的适应症广 ,而且记载了灸法的作用机理 ,“虚者灸之 ,以火气助元阳也。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自散也 ;寒者灸之 ,使真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神灸经论》也论述了灸法的作用 ,“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 ,使逆者…  相似文献   

10.
试谈天炙法     
灸法分两大类:一类为火热灸法;另一类为非火热灸法。天炙,是非火热灸法的一种主要方法,此法历代医家十分注视,当今临床又倍受欢迎,现予论述。1 何谓天灸 天灸,又称自灸,即当今称之谓“敷药发泡法”。此法系利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外敷于穴位使之发泡以起到类似火热灸法的效果。如《苏沈良方·论龙芮》载:“石龙芮……亦谓天灸,取少叶揉臂上,一夜作大疮如火烧是也。”2 天灸法渊源 《五十二病方》记载;“蚖……以蓟印其中颠”。即用芥子泥敷贴头顶部使局部红赤发泡以治蚖蛟的方法。初期,古人用此法作为预防保健的自灸方法。如《庄子·盗跖》载:“孔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当  相似文献   

11.
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既集唐代前医学之大成,又是对诸多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总结创新。该书重视灸法,将灸法推入唐代新高度,为我国灸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立丰富的隔物灸,灸材掺药作为隔物灸的材料,扩大了艾灸材料学内容及艾灸方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于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针等新灸法诞生之启发和影响巨大,成为后世灸法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其创立的隔盐灸、隔泥灸、隔蒜灸、隔豆豉饼灸、隔薤灸、隔面灸、隔附子灸、隔葶苈子灸、隔商陆灸、隔苇管灸等十类隔物灸之学术方法、临床应用进行阐述,冀望在总结其灸法学术思想的同时,为今日新的隔物灸应用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灸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固脱等作用。《医学入门》中提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灸感是指患者因施用灸法而自觉的有酸重、麻木、虫行、灼痛等非热感或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感,其本质是经气感应。然而,现代施灸甚少提及灸感,临床上对于灸量的判别常以"至皮肤红晕为度",这往往达不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凡灸诸病必火足气  相似文献   

13.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14.
正《黄帝内经》反复强调"气至而有效"的理念。何谓"气至"?查《中医大辞典》无"气至"词条;再查《实用针灸学词典》,也无"气至"词条,但有"气至而去之"之条,条文的解释是:"针刺术语。意谓针刺得气以后,即可起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再查《实用中医词典》,有"气至"词条,注释是"即针刺术中的得气。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均认为"气至"就是得气。  相似文献   

15.
灸法是指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体表的腧穴或病变部位处烧灼和温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疗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灵枢.官能》就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部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  相似文献   

16.
艾灸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 ”。说明在原始社会即有灸法。灸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推《左传》,书中载有“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其中,“攻”即指灸法。《孟子·离娄》篇亦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艾灸,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推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颇为流行,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曹氏灸方》、《备急灸法》等专著,《外台秘要》更弃针而言灸,说明了灸法在古代被重视和流传应用之…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说得更明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炙之”。古代还非常重视用灸预防疾病。近十年来灸法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实验研究也不断深入,加上热证可灸、灸法补泻以及灸法方法学(包括灸疗器的研制)的研究上取得不少进展,这必将使灸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近十年来灸法研究的文献作一综述。临床研究1.灸治心、脑血管病冯氏在辨证施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预防中风过程中,发现灸治3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元均有明显下降,保持  相似文献   

18.
试论灸法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则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利,必须灸之”的说法。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1,2]。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察已被奉行了1000多年,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因此灸法反属温补的观点确实值得进一…  相似文献   

19.
《神灸经纶》从灸疗功用、灸疗方法、灸疗治病等方面对灸法加以阐述,认为灸疗功用全在宣通气血、灸疗方法贵在简单易行、灸疗临证要在明症审穴。《神灸经纶》虽对灸法加以系统整理,然其发挥者少。  相似文献   

20.
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一书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针灸学,特别是灸法的理论和应用。书中指出,灸法的刺激强度,即灸之生熟要根据部位、病情、病人体质年龄不同而灵活掌握,灸顺序要有先后,体位要手直,病证要有选择,温热之证不宜灸之。在用灸法防治疾病方面,强调早治,这些无疑对后世灸法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略论《千金要方》对灸法的贡献@魏连海$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300191@赵俊岭$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3001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