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汇处任何一条或一条以上动脉闭塞所致中脑、丘脑、桥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面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影像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IL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条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发性梗死。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1980年首先由Caplan报道。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影像学[特别是磁共振(MR)]的进展,确诊的TOILS病例增多。现将我院收治的TOBS3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系因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 2cm范围内 5条血管交叉部位任何两条以上血管闭塞引起的血液供应障碍而出现的一组临床征候群 ,这 5条血管是 :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CT及MRI可显示在中脑、丘脑、枕叶、颞叶内侧面和小脑这一范围内出现 2处或 2处以上的缺血灶。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意识障碍、肢体瘫起病 ,合并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偏盲及感觉障碍等[1 ] ,该病预后不良。我科自 1 994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共收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70例 ,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 ,提高了生存率 ,降低了致残率。1…  相似文献   

4.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血管即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该分布区的单侧或双侧≥2个部位发生的缺血性脑梗死。该综合征由Caplan[1]在1980年首先提出,主要为大脑后循环血流障碍,病变多累及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内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t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脑血管病中少见的类型,但近几年报道逐渐增多,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多漏诊误诊。现就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方法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经1.5 T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患者20例为试验组,对基底动脉直径进行测量,对照组为20例发育正常的基底动脉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P=0.773>0.05),基底动脉直径有差异(P=0.00<0.05)。结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hasilar artery,BA)扭曲是后循环脑血管行程中常见的改变,椎、基底动脉扭曲后可出现行程中成角(直角、钝角或锐角)。同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横位.即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走行中一段(〉10mm)长轴方向与脑干垂直。BA压迫桥脑临床也许并不少见.之所以报道较少与核磁影像的应用和临床认知有关。现将2例典型基底动脉桥脑压迫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多处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一组症候群,主要累及基底动脉尖周围2 cm内的5条血管,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1-2],其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但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发现和诊断有一定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2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椎基底动脉成像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缺血性脑脑血管病惠者影像学资料、通过脑血管造影(DSA)后椎基底动脉造影结果与磁共振椎基底动脉影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椎基底动脉的影像学特点及差异分析。结果 在30例磁共振血管成像中,椎动脉枕段均存在信号流失,通过椎动脉基底动脉MRA发现异常结果与DSA造影结果比较,发现椎基底动脉存在不等的血管病变或异常。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及时提示后循环血管病变,但特异性不高,需要DSA进一步明确后循环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0.
脑磁共振血管造影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3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陆曦  陈金姐  蔡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70-2370
对近两年来,进行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315例患的MRA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有眩晕的224例中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占80%以上,且50岁以上发病率更高。说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障碍是中老年人眩晕的主要原因,而先天动脉变异、动脉粥样硬化及颈椎退行性病变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一般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颈椎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从观察病人中发现,在患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并不患有颈椎病,仅为单纯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短时间的临床治疗后,其症状即可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葛根素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68例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00mg,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1g,两组均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评估.疗效判定、血液流变学和TCD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TCD测定和血液流变检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可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改善脑缺氧,恢复脑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的大鼠在体基底动脉观测方法。方法 经斜坡入路开骨窗暴露大鼠基底动脉,用体视显微镜和微机放大屏幕观察基底动脉及其相关结构。结果 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全貌可被清晰显示,同时可观察脑干部位静脉和微循环结构。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实用的大鼠在体基底动脉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监测眩晕患者的基底动脉流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正常对照组56例,眩晕患者50例,TCD常规检查椎-基底动脉及转颈对基底动脉流速的变化。结果 正常人随年龄增加,椎-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尤其转颈时下降更明显,眩晕患者转颈前后流速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转颈后基底动脉流速下降20%,即为异常,对眩晕诊断有价值,存在椎动脉狭窄等病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血液循环障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的检测手段及方法,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经颅多普勒检测开创了无创伤性,且检查方便安全准确。为椎-基底动脉缺血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了依据。我科2002年曾查治疗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就其临床特点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简称TOB)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特殊类型,TOB占脑梗塞7.6%^[1]。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过去误诊较多,现将我院神经内科1998年3月至2002年10月住院病例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急性血栓形成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且自发病高峰起12h内就诊患者。使用尿激酶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其中7例采用溶栓加球囊扩张,1例支架置入,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7例。未通者3例,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经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由Capan发现并命名,系由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的的血液循环障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起病凶猛,抢救治疗难度大,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现将我院2001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15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功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arterysyndrome.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出的2对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于2004.2007年收治的3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象学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管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邢成名  刘学升  卢幸明  李军  张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452-5453,F003
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结构异常有助于对病因的认知和理解,对血管结构异常的分型可以使诊断规范化、系统化。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分型及临床意义。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1999-01/2002-12青岛市市立医院门诊及病房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干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发现的33例血管异常者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尝试性地进行分型。主要观察指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分型。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结构异常分为锁骨下动脉型、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4个类型,每型又分为2~5个亚型。椎动脉型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占61%,其次为基底动脉型、锁骨下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结论:椎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血管结构异常因其成因、年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病变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