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层厚0.625mm,应用后处理技术三维重建。结果30例患者患颅内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1例。9例正常。10例动脉瘤患者同时行脑血管DSA检查。与CTA检查结论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为临床提供精确的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疑有颅内动脉瘤的71例患者进行DSA造影和64层螺旋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的成像效果;并以DSA为标准,分析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 成像效果:在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方面,两种方法 均获得清晰图像,CTA除1例漏诊外,检查结果 均与DSA相符;但对于病变血管壁内血栓、钙化状态及病变位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CTA显示效果优于DSA.诊断学评价: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100%、100%、90%,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上可取得与DSA相近的结果,且在钙化、血栓,及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方面较DSA影响更清晰. 相似文献
4.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6,(5)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判读,DSA图像分剐由1名介入影像医师和1名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判读。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D-CTA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51个。3D-CT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医师A)或43例(医师B),病灶47个(医师A)或45个(医师B)。以检出病灶教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均值)和95.0%(均值)。在大小<3 mm的动脉瘤检出结果中,3DCTA与3D-DS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瘤体最大直径测量方面,3D-CTA与3D-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微小动脉瘤(<3mm)漏诊率较高,但总体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比较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DSA检查以及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6例患者共检测出32例动脉瘤,5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CTA共检测出20个,敏感度为62.5%,漏诊12个.两种方法对平均最大肿瘤直径、平均瘤颈横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作为非侵人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的相关信息,可以作为DSA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 DE-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9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DE-CTA、MRA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对患者进行确诊,分析DE-CTA及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结果198例观察患者中,共有172例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而DE-CT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30%及76.92%;MR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9.19%及61.54%;CT检查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MRA检查。同时经ROC分析显示,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以DE-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均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常面对的一种急症。动脉瘤的体积一般都很小 ,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上 ,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 ,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 ,如何正确处理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仍然是一个挑战。根据国外的尸检统计 ,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 0 2 %~ 7 9% ) ,这可能与对动脉瘤认识的提高和检查技术的进步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的发生率为每年每 10万人口 15例左右 ,原因有多种 ,但最常见的原因 ( 51%~ 80 % )是动脉瘤破裂引起。由于一般医生对SAH的认识不足 ,常不做进一步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06~2020-05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脑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结果:80例受检者经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内动脉、Willis环及基底动脉;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为87.50%(70/80)、特异性为75.00%(12/16)、灵敏性为90.63%(58/64)。结论:MS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分支、动脉瘤形态及数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指南》2017,(2)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和运城市中心医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展开研究分析,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对患者颅内动脉瘤图像资料、自身状况和合并颅内病理状态进行有效分析,并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的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 80例确诊88个颅内动脉瘤数,手术治疗28例,其中,26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介入栓塞治疗52例,其中,48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三个颅内动脉瘤。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个肿瘤误判,其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100.0%、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6.2%。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在脑血管意外的病人中,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居第三位,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发病率约为5~20/10万人/年),其中约51~80%者由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已经逐步取得一致的看法即应采用手术治疗,采用保守疗法者大约有70%病人由于动脉瘤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3D-DSA和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8例自发性SAH分别进行3DDSA和3D-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真阳性率、假阴性率,以及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结果 3DDSA检查真阳性率96.9%,高于3D-CTA(87.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检查假阴性率为7.7%,3DCTA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检查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为Ⅲ级的比例为92.1%,高于行3D-CTA检查结果(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DSA图像动脉瘤的检出率比3D-CTA高,显示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比3D-CTA更好。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目前发生率越来越高,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高血压、心脏病、遗传等因素,许多疾病容易被忽视,往往出现临床表现后才进行相关检查从而发现一些典型的疾病并与相关的临床表现相联系,在这些检查中CTA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现、诊断及无创性使用率较高,多层螺旋CTA诊断血管充盈良好动脉瘤文献报道较多[1,2],并且诊断准确率较高,近年来有报道认为 MR、CT可以取代或部分取代数字减影(DSA)[3];我们总结当前CTA在诊断动脉瘤及破裂后改变的一些发现,以提高临床对动脉瘤破裂好发部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壁上的异常囊状膨出,其瘤壁比正常动脉壁薄弱,易发生破裂而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我国尚无关于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欧美资料,大约每年每10万人口中有6~9.6个动脉瘤破裂的病例。目前尚无证据说明我国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比欧美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在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同时行320排动态容积CTA检查和DSA检查,回顾性分析两者影像特点,分别记录小动脉瘤发生部位、数目、大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分别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23例患者中有20例在CTA上检出小动脉瘤,并为DSA检查证实;21例在DSA上检出小动脉瘤;2例患者未被CTA和DSA检出动脉瘤。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成像检出颅内小动脉瘤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5、1.00、0.95。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A检出颅内小动脉瘤准确性近似DSA,基本上可以替代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检出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薛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9):152-15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3月-2013年6月经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手术患者中,恢复良好17例,因并发血管痉挛,出现昏迷而放弃治疗1例。随访1-24(11.5±7.0)个月,其中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15例,出现轻微并发症2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32例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Hunt分级: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5例、Ⅳ级3例、Ⅴ级1例。入院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19例,所有患者均在72小时以内手术并随访4~12月,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结果32例破裂动脉瘤均获夹闭。根据ADL分级法。〉60分27例,40-60分2例,〈40分1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破裂脑动脉瘤的生存率和牛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方法,试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的新发脑梗死灶总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法能更有效地治疗脑动脉瘤并脑梗死,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