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目的:研究中药槲芪散及君药槲寄生提取物——总碱、多糖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单纯肝大切组;模型组:通过Solt-Farber法建立大鼠肝癌前病变;盐水组;槲芪散组;槲寄生总碱组;槲寄生多糖组。HE染色观察治疗前后肝癌前病变程度;组织化学检测γ-GT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治疗前后GST-π表达及Hedgehog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槲芪散是否通过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Solt-Farber二步法复制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于肝大部切除术后3 d开始给予槲芪散(8 g/kg)灌胃治疗,4周后收集血清和肝脏标本。分别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OV6、白蛋白(albumin,ALB)、Hedgehog信号分子Shh、Smo、Gli2及下游靶分子cyclin D、cyclin E的表达水平;利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水平;给予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环杷明观察槲芪散在体外对肝卵圆细胞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槲芪散可降低肝癌前病变大鼠血清ALT、AST和GGT水平,减轻肝癌前病变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降低肝癌前病变标志物GST-π和AFP的表达;槲芪散可促使肝卵圆细胞标志物OV6和肝细胞标志物ALB的表达;槲芪散可激活肝脏Hedgehog信号通路,增加Shh、Smo、Gli2及其下游靶分子cyclin D、cyclin E的表达。结论:中药复方槲芪散可通过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促进肝前体细胞增殖和诱导肝前体细胞向肝细胞分化,抑制肝癌前病变的形成,促进肝脏修复。  相似文献   

3.
槲芪散对肝癌前病变灶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癌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诱癌过程中血清IGF-Ⅱ浓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诱癌过程中大鼠肝组织IGF-Ⅱ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从肝细胞损伤期、增生-硬化期至癌变期3个阶段大鼠血清IGF-Ⅱ水平呈"高到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肝细胞损伤期嗜酸性变细胞中见IGF-Ⅱ阳性表达,癌变期癌灶中表达低于癌周增生灶、增生结节和非典型增生结节,而增生-硬化期阳性表达较少.结论:大鼠血清和肝中IGF-Ⅱ的高表达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及晚期事件,提示IGF-Ⅱ可能与肝细胞持续增殖及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微量元素硒对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短期给予Wistar雄性大鼠曲霉毒素B1(AFB1)诱发肝癌模型,同时饮用含硒量分别为3ppm和6ppm的饮水,在第18、30、38、52和79周分批处死动物,用组织学定量的方法观察硒对肝细胞增生灶、酶改变灶和肝癌 发生的影响。实验证明硒具有明显的抑癌作用,硒的抑癌作用主要是抑制给致癌剂期增生灶的形成及增大,而不能抑制停用致癌剂后已形成的增生灶的增大,也不能促其消退。硒还有抑制增生灶癌变的作用。6ppm硒组的动物出现慢性硒中毒,抑癌作用比3ppm硒组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和 (或 )黄曲霉毒素B1(AFB1)引起的树鼠句肝脏病变进行动态比较观察。方法 :成年树鼠句按不同处理分为A(HBV AFB1)、B(HBV)、C(AFB1)、D(空白对照 ) 4组。全部动物定期肝活检 ,并于 16 0周结束实验时处死所有存活者。各次活检及尸检肝组织均作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 ,部分同时作HBsAg及HBxAg免疫组织化学、HBV DNA原位杂交 ,以及PAS、网状纤维染色等检查。结果 :肝组织的炎症及肝细胞增生性改变以A组最明显 ,B组病变发生虽早但发展较慢 ,C组病变发生较迟 ,但发展较快。肝细胞癌 (HCC)仅见于A、C组 ,其发生率及平均发生时间在A、C组分别为 6 7% (14/2 1)和 30 % (3/ 10 ) ,以及 12 0周和 15 3周 (P <0 0 1)。B组虽无HCC发生但可见较大增生或结节形成。D组无明显增生灶或结节。HBV感染标志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在A、B组大多数动物的肝组织中检出 ,其阳性检出率波动于 5 0 %~ 90 %。结论 :树鼠句模型适用于对人类肝炎、肝癌等病变的研究。HBV和AFB1具有协同致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尾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制造大鼠实验性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通过分组加用不同浓度中药乙肝散饲料喂养12周,探讨中药乙肝散逆转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活化HSC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槲寄生对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槲寄生性苦 ,平 ,归肝 ,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的作用。在我们前一段的研究中 ,已证实 ,以槲寄生为主要成分的复方——槲芪散对 AFB1 引起的肝癌前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为探讨槲寄生在该作用中的功效 ,我们用 D—半乳糖胺致大鼠肝组织损伤 ,从病理形态学方面进行了研究。选取Wistar系成年 ,健康 ,体重 1 6 0 - 1 80克的雄性大鼠 2 0只 ,随机分为四组 :对照组 ,肝损伤组 ,治疗组和槲寄生组 ,每组 5只。肝损伤组用 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造成肝损伤 ,剂量为 6 0 0 mg/kg体重 ;治疗组除用同样方法造成肝损伤外 ,还于注射 D—半乳糖胺前 6 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芪参益气滴丸(Qishen-Yiqi dropping pills,Q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高脂饮食建立SD大鼠AS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芪参益气滴丸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每组6只。处理12周后收集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血脂及Ca~(2+)水平;HE染色观察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动脉组织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动脉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protein 1,TRPC1)、基质交互分子1(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 1,STIM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芪参益气滴丸能减轻AS大鼠动脉内膜增厚及血管狭窄,抑制AS斑块形成;与模型组相比,芪参益气滴丸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5);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与AS大鼠相比显著降低(P0.05);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大鼠血清Ca~(2+)水平显著低于且动脉组织中NO水平显著高于AS大鼠(P0.05);与AS大鼠相比,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组大鼠动脉组织中TRPC1和STIM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且eN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以通过TRPC1/STIM1通路调节钙稳态,促进血管舒张因子NO的合成释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胎盘型谷胱苷肽S转移酶—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发现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为大鼠肝脏化学致癌中敏感的癌前标志酶以来,现已证实在许多人体肿瘤中表达增加,尤其是胃肠道癌及癌前病变,病变与GST-πmRNA水平表达一致,还与肿瘤化疗的耐药性密切相关。因此,GST-π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一些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为肿瘤的化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葛花解酲方对乙醇性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肝癌前病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00只HBV转基因小鼠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葛花解酲方组和葛花解酲方+氧化锂(LiCl)组,每组25只。红星二锅头灌胃建立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葛花解酲方水煎剂(40 g/kg)灌胃干预肝癌癌前病变,Wnt/β-catenin激动剂LiCl[1 mEq/(kg·d)]灌胃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共20周。伊红-苏木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肝脏GST-Pi和PCNA表达,Western blot测定肝脏组织中Wnt-1、β-catenin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重量、肝脏指数、GST-Pi IDO、PCNA IDO、Wnt-1和β-catenin蛋白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葛花解酲方组小鼠肝脏重量、肝脏指数、GST-Pi IDO、PCNA IDO、Wnt-1和β-catenin蛋白降低(P0.05);与葛花解酲方组比较,葛花解酲方+LiCl组小鼠肝脏重量、肝脏指数、GST-Pi IDO、PCNA IDO、Wnt-1和β-catenin蛋白升高(P0.05)。HE染色:对照组小鼠肝脏结构和形态正常;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变质和结节性增生明显,可见典型的假小叶,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胆管上皮增生并具有异型性;葛花解酲方组小鼠肝细胞变质、结节性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增生及异型性较轻;葛花解酲方+LiCl组小鼠肝细胞变质、结节性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胆管上皮增生及异型性介于模型组和葛花解酲方组之间。结论:葛花解酲方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肝组织GST-Pi和PCNA表达逆转乙醇性HBV转基因小鼠肝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Chen D  Yan R  Ye Y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2):105-108
目的探讨肝细胞代偿性增生对二甲基亚硝胺(NDMA)致大鼠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用NDMA处理,实验组首次NDMA处理前24小时行部分肝切除术。观察肿瘤发生情况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癌基因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肝脏GGT和GSTP灶的数量和面积高于对照组,GSTP的表达高于GGT,肾癌变过程中见GSTP的表达。实验组第56周肿瘤总发生率和第71周肿瘤总发生率及肝、肾肿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数量与肝病变组织的增殖情况一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与cmyc、HrasmRNA的表达在变异肝细胞灶和结节较高,在肝细胞癌和腺瘤较弱,肝组织未见cjunmRNA表达。结论肝细胞代偿性增生促进多次低剂量NDMA的致癌作用。IGFⅡ与cmyc、Hras基因产物的过量表达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制作及影像学特点。方法55只雄性Wistar大鼠通过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硬化,然后在硬化程度较轻的50只大鼠肝脏上原位种植CBRH.7919瘤块,4周后磁共振检查筛选出成功模型行超声造影及CT增强检查并分析影像学表现。选取3只肿瘤模型行HE染色检查。结果53只大鼠成功建立肝硬化模型,2只大鼠死亡,肝硬化建模成功率为96.36%(53,55)。肝脏原位移植瘤模型成功率为60%(30150)。30只成功模型肝脏内共长出34个肿块,平均直径为10mm,磁共振检查肿瘤呈稍长信号;CT平扫肿瘤呈稍低密度肿块;多普勒超声提示肿瘤血供丰富;超声造影及CT增强检查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消退,部分肿瘤中心动脉期及静脉期均未见强化。肿瘤大体解剖肉眼呈类球型或不规则形,切面肿瘤组织呈鱼肉状;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染色深,大小和形态不一,核大深染、异形性明显,核质比例增大,瘤灶周围肝组织纤维增生明显,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形成典型的假小叶结构。结论肝硬化大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模成功率高,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复性,其特点和病理学表现与人类肝癌相似,适合肝癌实验性治疗及影像诊断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从乳猪、67%肝部分切除术后22~23小时大鼠的肝中提取肝再生刺激因子(HSS),从组织学角度观察了HSS对32%肝部分切除术后30小时大鼠肝脏的影响。结果表明,猪、鼠HSS都能使大鼠再生肝脏细胞的有丝分裂百分率提高2~3倍,并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效应,提示HSS能促进肝细胞增生,并且缺乏种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调控血管生成 ,在血管新生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血管新生对于原发癌和转移癌的生长都十分重要 ,在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亢进 ,血管增生显著 ,VEGF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VEGF阻止剂通过抑制血管增生 ,抑制肿瘤和微小转移灶的形成 ,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氟化钠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肝细胞癌癌前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雨清  张乃鑫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3,22(5):299-301,T049
首次应用改良的Pitot动物模型,通过对γ-GT、ATPase和G-6-Pase三种酶组织化学染色后的体视学计量,发现大鼠于饮用80ppm氟化钠(相当于36ppm F)水溶液14周后,其由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的肝细胞癌癌前酶变灶呈现有意义的增多和增大,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氯化钠对于大鼠化学诱发性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为探讨氟中毒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和中药对大鼠脂肪肝的防治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壳聚糖和中药对大鼠脂肪肝的预防作用。方法 :在小剂量的四氯化碳致肝损伤的基础上 ,合并应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 ,同时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药物 (壳聚糖加中药丹参、首乌及牛膝 ) ,以肝脏的脂质含量为衡量指标 ,观察其预防效果 ,同时测定肝组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结果 :四氯化碳损伤肝脏合并高脂饮食可引起大鼠肝脏明显的脂肪变性 ,表现为肝组织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含量显著增加 ,SOD活力明显降低 ,病理切片检查显示肝细胞肿胀 ,内部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 ;药物防治组大鼠与模型组相…  相似文献   

18.
背景: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在生理浓度下具有抑制Ca2+内流、开放KATP通道功能,氧化还原等明确特定的作用。 目的:观察硫化氢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0 min组,缺血20 min+灌注2,4 h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通过Pringle法建立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术前5 d中每天及术中向硫氢化钠+缺血20 min组、硫氢化钠+缺血20 min再灌注2,4 h组,大鼠腹腔注射56 μmol/kg 硫氢化钠。 结果与结论:肝脏缺血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下降(P < 0.05),与缺血组比较,大鼠再灌注和腹腔注射硫化氢均能增加大鼠肝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硫化氢、核转录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P < 0.05)。提示全肝缺血再灌注后可造成肝脏损伤,硫化氢增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舒郁散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中药舒郁散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将40 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阿米替林组、舒郁散小剂量组、舒郁散大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对照组每笼饲养4只,其它组每笼饲养1只.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2 (IL -2)、白介素6 (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表明:抑郁模型组动物血清IL-2、IL-6和TNF-α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中药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血清中IL-2、IL -6含量较抑郁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中药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中药舒郁散对慢性应激性抑郁大鼠的细胞因子IL-2、IL-6和TNF-α具有调节作用,可下调升高的细胞因子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烧伤早期肝脏微循环的变化 ,探讨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复制 30 %TBS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测定烧伤前及烧伤后 1、3、6、12、2 4和 48h肝有效血流量(EHBF)和肝组织内NO和ET含量以及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烧伤后肝EHBF迅速下降 ,肝脏ET及NO含量明显增加 ,肝组织ET含量与EHB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烧伤早期肝组织ET及NO含量增高 ,二者合成与释放平衡失调 ,是导致肝微循环障碍引起肝血有效流量相对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