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保守组和手术组,每组32例。保守组采用药物治疗,手术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出院后6个月保守组和手术组鼻阻力分别为(0.52±0.16)和(0.24±0.11)kPa·s-1·L-1,手术组鼻阻力显著低于保守组(P<0.05)。保守组和手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0.6%,手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效果肯定,术后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鼻腔阻力。  相似文献   

2.
曹前  骆文龙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7):718-719,72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126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内镜下行联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按照海口会议标准,用计分法评定其疗效。结果显效62.7%(79/126),有效30.2%(38/126),无效7.1%(9/126)。疗效评分显示治疗前为(11.34±2.17)分,治疗1年后为(6.71±1.86)分,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具有视野好、出血少、安全、疗效佳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慢性变应性鼻炎(AR)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AR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在鼻内镜下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随访1年。结果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两组症状评分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显效23例(57.5%),总有效35例(87.5%);对照组显效11例(27.5%),总有效26例(65.0%)。两组间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于伴鼻中隔偏曲的AR疗效显著,无明显并发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翟普 《临床医学》2013,33(7):104-105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126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鼻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总生存质量得分(0.73±0.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45±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治疗有很高的治疗有效率,鼻中隔矫正可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俊周  胡书君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2):1308-130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与微波热凝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与微波热凝筛前神经联合治疗,术后随访1a。结果治愈38例(69.09%),显效11例(20.00%),有效6例(10.91%),总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与微波热凝筛前神经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疗效显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64-1865
比较手术与药物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五官科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5)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n=45)采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低于观察组95.6%,对比P0.05。手术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112例。所有入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33例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35例给予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C组44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射频消融联合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三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12个月监测临床症状评分,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3~+/CD4~+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2的水平。结果三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及血液指标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12个月时,症状评分A组B组C组;T淋巴细胞CD3~+,CD4~+,CD3~+/CD4~+以及血清IL-4的水平均为C组B组A组,血清IL-12的水平A组B组C组,P值均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三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变(P均0.05),尤其女性患者IL-12水平的变化与免疫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01)。结论射频消融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能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症状,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对于女性患者来说,其机制可能与血清中IL-12的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手术矫正中鼻隔治疗AR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常年性AR且愿意行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鼻腔变异情况后分成2组,分别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前筛开放术和(或)息肉摘除术,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鼻中隔偏曲的103例AR患者手术后短期(3个月)有效率为94.1%(97/103例),长期(13年)有效率为89.3%(92/103例)。结论: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AR患者,手术矫正中隔,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术式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采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观察组)69例,和采用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对照组)67例,比较二种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愈率观察组96.74%、对照组84.62%,手术时间观察组(40.5±3.25)min、对照组(51.4±5.01)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5.3±2.87)ml、对照组(22.9±3.10)ml,并发症观察组0.46%、对照组4.92%,各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治愈率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中隔矫正术和筛前神经电烧灼术联合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临床选择了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患者104例。其中A组30例,用筛前神经电灼术治疗;B组35例,行鼻中隔矫正治疗;C组39例,以上述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症状立即停止发作,术后4周进行鼻黏膜抗原激发试验,得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2a随访,A,B组都有少数病例复发;而C组无1例复发;术后5a随访,A,B组均有60%复发,而C组的复发率仅为12.5%。结论 鼻中隔矫正术和筛前神经电灼术联合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对13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结果 137例治愈121例(88.32%),好转15例(10.95%),无效1例(0.73%),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梁建平  袁弘  何宁  陆秋天  李东云  刘蓓  李穗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97-1298,1301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鼻内镜联合手术的优点。方法对316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均在3~6个月,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或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手术技巧的掌握及术中一并解决鼻中隔偏曲可提高手术疗效。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鼻中隔偏曲患者98例行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98例患者均获满意矫正,鼻中隔偏曲引起的,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1~5年,无一例出现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鼻中隔血肿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全部在常规下行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短期内症状均停止发作,术后4周总有效率100%;术后一年总有效率87.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可以通过去鼻黏膜的部分副交感神经支配及改善鼻腔通气等,以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咽喉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复杂,治疗方法多样。对有变应性鼻炎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通过矫正鼻隔偏曲、切除部分下鼻甲后改善了变应性鼻炎症状。自2005年5月~2011年2月,作者选择性地对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即系统脱敏治疗、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下鼻甲重塑加鼻中隔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经药物或免疫治疗效果不佳,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后愿意行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实验组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加双侧下鼻甲重塑,此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根据2004年兰州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及临床分析.结果 在48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对照组: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86.3%(19/22),术后6个月有效率为72.7%(16/22):术后1年有效率为63.6%(14/22);实验组: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96.2%(25/26),术后6个月有效率为92.3%(24/26),术后1年有效率为88.5%(23/26).结论 对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持续性变应性患者,鼻内镜下进行下鼻甲重塑加鼻中隔成形术手术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矫正鼻中隔偏曲加中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择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等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于治疗结束和术后1 a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94.0%,对照组相应时间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1.2%,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矫正鼻中隔偏曲加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或伴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对68例鼻中隔偏曲或伴有慢性鼻窦炎的青少年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68例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其中伴发慢性鼻窦炎者35例在术中一并实施单侧或双侧鼻窦开放术。结论对于诱发鼻窦炎的青少年鼻中隔偏曲可在鼻内镜下实施矫正手术(主要是局限性的偏曲矫正术);青少年鼻中隔偏曲特别是中后段高位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创伤性C型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C型歪鼻伴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研究组(采用鼻内镜改良鼻中隔矫正术辅助鼻前庭切口方式)与对照组(采用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方式),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的相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鼻阻力和手术前后的外鼻测量值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鼻外观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鼻阻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C型歪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运用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技术实施矫正治疗,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选择我院212例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内镜组,选择同期200例行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作为传统组,观察近期与远期疗效。内镜组与传统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有效方法,具有术后疼痛轻、出血少、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点,且直视下精确操作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