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诊治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发病机理与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建平  刘丽丽 《中国骨伤》2001,14(12):741-743
腰椎侧方椎管和神经根的解剖已有诸多描述 ,侧方神经根管是一管状形区域 ,在该区域内 ,神经根从硬膜囊分出后走向椎间孔 ,但椎间孔的边界尚未最终确定[1~ 4 ] 。Lee等[3 ] 将侧方椎管分成三个部分 :侧隐窝区 (入口区 )、中间区和出口区。出口区系一环绕椎间孔的区域 ,该区域本身无特定边界。可以把椎间孔看作是矢状面上的一个薄层或者是神经根管最狭窄处向外的一个“窗口”[4 ] 。作者认为腰椎间孔是相邻椎弓根之间的一个垂直区域 ,属于Lee描述的侧隐窝至出口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腰椎侧方椎管狭窄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常见原因。侧方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0~2008年间因椎间孔狭窄致腰腿痛行手术治疗的76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 例,女44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9 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20个月.结果 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0年,平均6年.Macnab标准[1]评定术后疗效,优70 例,良3 例,可2 例,差1 例,此例患者为术后并发脑梗塞,遗留一侧肢体瘫痪,优良率96%.结论 老年腰椎间孔狭窄症的患者症状重,易漏诊或误诊,需尽早手术治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扩大减压椎间植骨治疗是一种理想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联合微创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诊治腰椎间孔狭窄症的有效性和优点。[方法]2013年7月~2015年2月采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术诊断并确认病变责任节段,微创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17例。术中观察出口神经根是否卡压以及术后腰腿痛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发现病变责任节段的神经根都有不同程度的卡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98±0.76),较术前明显降低;末次Mac Nab评分显示,优1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采用椎间孔神经根阻滞术诊断椎间孔狭窄症及确认病变责任椎间孔,经术中证实其诊断方法可靠;mi-TLIF是一种治疗椎间孔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腰椎间孔狭窄症的病理解剖、临床特征、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对1991年至1998年间42例腰椎间孔狭窄症病人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对其中的38例病人进行了0.5~5.5年,平均3.5年的随访,手术优良率达92.7%。结论:引起腰椎间孔狭窄并导致根本性卡压征的原因有腰椎间盘退变狭窄,小关节增生内聚,黄韧带肥厚内陷,椎间孔内间盘突出和腰椎滑脱等。诊断依赖于根性损害表现和可靠的腰椎CT扫描或MRI检查。手术包括腰椎间孔的探查和减压,术中注意保护和重建脊柱稳定性,并防止神经结构误伤。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MRI图像分析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辉  董刚  黄海  夏志敏  张政宏 《中国骨伤》2010,23(8):587-590
目的:通过对腰椎旁矢状位MRI图像的分析,探讨影响腰椎间孔形态、孔内神经根周围环境的主要因素,寻找在腰椎旁矢状位MRI图像上评价腰椎间孔狭窄症(LPS)的主要量化指标。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接受MRI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LPS的35例MRI图像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35~82岁,平均54.5岁;病史4个月~8年,平均32个月。同时与37例正常腰椎间孔的MRI图像作对比性研究,观察两组资料矢状位MRI图像上L4,5、L5S1椎间孔有效空间的垂直径、上位矢状径、根孔比例,分析引起LPS的主要因素。结果:LPS组L4,5、L5S1椎间孔有效空间的垂直径、上位矢状径小于正常组,椎间孔有效空间的根孔比例大于正常组。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突出,黄韧带肥厚是LPS的主要软组织性因素;关节突关节、椎体后外缘终板平面增生肥大,骨赘突入椎间孔是LPS的主要骨性因素;神经根的水肿、粘连是LPS的主要根性因素,且多种因素往往复合存在。结论:软组织性、骨性、根性因素的复合引起LPS,MRI检查可以充分显示LPS的解剖形态及引起LPS的病理改变,腰椎间孔有效空间的上位矢状径、垂直径、根孔比例可以作为腰椎旁矢状位MRI图像上评价LPS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因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而施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1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测量术前侧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椎体关节线的位置,评估该节段椎间隙狭窄程度.分别测量术前CT(二维重建矢状面)及MRI(T2W1矢状面)上病变节段双侧椎间孔面积,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并比较CT及MRI上所测的椎间孑面积.对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其中VAS评分分为腰痛VAS评分和腿痛VAS评分.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6.8个月(7~42个月).在21例患者的26个病变节段中,12个节段椎间隙为严重狭窄,14个节段椎间隙呈轻度狭窄.在术前MRI上进行的椎间孔面积测量显示,6例患者为2级狭窄,15例患者为3级狭窄,但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别.将所有单侧症状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的结果显示,CT上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较健侧狭窄约16%,MRI上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较健侧狭窄约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453,P<0.05).将CT和MRI测得的椎间孔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T测量的椎间孔面积均大于相应节段MRI测量的椎间孔面积.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影像学检查结合椎间孔封闭术对于确定腰椎间孔狭窄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软性压迫(如椎间孔横韧带及增生肥厚的关节囊等)可能是退变性腰椎间孔狭窄症的重要促进因素,后路椎间孔减压加椎间融合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Gu GF  Zhang HL  He SS  Gu X  Zhang LG  Ding Y  Jia JB  Zhou X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081-1085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42例微创通道下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加MIS-TLIF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48~79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为L3~4 4例,L4~5 26例,L5~S1 12例;其中间歇性跛行伴单侧下肢症状24例,伴双侧下肢症状1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情况及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120~170 min,平均150.4 min;术中出血50~400 ml,平均147.1 ml,无输血病例;术后住院天数5~18d,平均8.8d;术中l例出现硬膜囊撕裂,l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术后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随访6 ~1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7.3±1.0,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0.8和2.0±0.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改善(t =25.319和29.334,P<0.01);术前下肢痛VAS评分为7.9±0.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5和1.0±0.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改善(t=49.584和41.885,P<0.01);OD1评分术前为75%±6%,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16%±6%,末次随访时为l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75和56.323,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40例(95.3%),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16例,良22例,可4例.结论 MIS-TLIF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但要根据术者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和医院的具体条件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9.
<正>腰椎椎间孔作为腰神经根的出口通道,其周围多种组织结构病变可造成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即腰椎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en stenosis,LFS),是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1]。然而,对该疾病认识不充分造成的误诊或治疗失败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方式的革新,椎间孔狭窄症的诊断更加准确[2],治疗方式也更加微创[3]。笔者  相似文献   

10.
<正>腰椎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狭窄的椎间孔可使其内走行的神经根受压,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及无力等[1]。目前临床上更多关注腰椎间盘退变和中央型腰椎管狭窄情况,而对椎间孔狭窄情况往往重视不足,这不仅容易导致LFS的漏诊,而且影响到治疗策略的正确制定,甚至导致术后患者症状不缓解或加重等腰椎手术失败综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腰腿痛病因的研究逐渐深入,椎间孔狭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其诊断较困难,治疗麻烦,有人主张全椎板切除,摘除椎间盘后探查椎间孔,有狭窄时再扩大减压范围,产生了探查依赖心理。我们从1987年1月~1996年12月诊断先用硬膜外腔IOTROLAN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2月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间孔狭窄症75例的临床资料,年龄77~89岁,平均86.5岁。均有单侧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均为单责任节段椎间孔狭窄,责任节段L4/5 15例,L5/S1 60例。术后1个月复查腰椎X线和CT,术前及术后1、6及12个月评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术后12个月按照腰椎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50.3±6.5)min,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显示椎体间水平位移值、成角位移值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椎间孔最大宽度及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00),椎间孔最大高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按改良MacNab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中老年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8例单纯腰椎间孔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4~79岁,平均(58.6±8.7)岁。其中,L4/5狭窄9例,L5/S1狭窄17例,L4/5及L5/S1狭窄2例,均采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比较手术前后VAS、JOA、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及症状改善率。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4 h,平均(2.5±0.8)h,术中出血量150~500 ml,平均(307.5±124.4)ml。2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本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症状改善优良率为75%(21/28),术后3个月为89.3%(25/28),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显著。结论采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疗效确切,可直接实现椎间孔减压及脊柱融合,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及对神经的牵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并能减少术后瘢痕组织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孔狭窄的定位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纬洲  夏时中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4):206-209,T001
本文报告了腰椎间孔狭窄12例的定位诊断与治疗结果。压力下硬膜外腔磺苯酯造影所显示受累节段的椎间孔狭窄程度经手术证实,定位诊断符合率100%。采用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对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多个椎间孔狭窄,压力下硬膜外腔造影术可显示受累节段神经根的每个椎间孔段的形态特点,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有效保护了腰椎小关节,可防止术后腰  相似文献   

16.
腰椎椎间孔狭窄(foraminal stenosis,FS)诊断困难,往往使腰椎管狭窄(canal stenosis,CS)常规手术的预后不尽如人意,有学者认为,近60%的术后持续疼痛来自于腰椎FS。  相似文献   

17.
程伟  邵荣学  朱承跃  王栋  张伟  潘浩 《中国骨伤》2024,37(4):331-337
目的:评估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经对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可行性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33例接受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6例;年龄34~72(56.00±7.89)岁;记录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7~65(56.10±5.19) min;术后随访12~18 (14.9±2.3)个月。术前腰腿痛VAS [(7.273±1.442)分,(7.697±1.447)分],ODI (69.182±9.740)%;术后腰腿痛VAS[(3.394±0.966分,(2.818±0.727)分],ODI (17.30±4.78)%;末次随访腰腿痛VAS[(2.788±0.650)分,(2.394±0.704)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全可视化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3例接受全可视化内镜下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孔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28例;年龄39~79岁,平均(59.90±8.93)岁;手术节段:L3~42例,L4~519例,L5S1 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5min,平均(71.90±15.43)min;术中透视次数3~9次,平均(5.40±1.46)次;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5.9±3.3)个月;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各种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隙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 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体间植骨加节段内固定、后路全椎板减压双Cage植入或加用节段内固定、后路半椎板减压单Cage植入或加用节段内固定、前路椎体问撑开植骨及前路椎体间撑开双Cage植入等术式治疗腰椎间隙狭窄症84例并对疗效、适应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0-24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0.5%,植骨融合率为91.7%(其中自体骨植骨融台率为84.0%,Cage植骨融合率为93.2%),椎问隙恢复高度为11.4mm(其中自体骨恢复高度为10.6mm,Cage恢复高度为11.8mm)。结论 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椎间隙狭窄症具有疗效好、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不同术式治疗,能减少损伤、提高疗效、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颈后路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9月应用经皮后路内镜下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患者3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采用颈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颈椎评分,以及影像测量颈椎活动度(ROM)和椎间隙高度评估临床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手术,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9.97±15.14) min,术中出血量(21.32±5.97) ml,住院时间(6.13±1.45) d。随访8~46个月,平均(23.59±9.48)个月,随时间推移,31例患者的VAS和NDI评分均显著减小,而JOA评分显著增高,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及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颈椎手术节段失稳。[结论]经皮颈后路内镜下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具有创伤小、减压彻底、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症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