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始载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全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等组成。原书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但后世对此说颇有异议。汪昂《医方集解》谓:“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是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名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古今名医方论》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众说纷纭,可见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今人郭维一认为“胆寒”之“寒”,当理解为“痰”。笔者有同感。胆属木,为中正之官,又为清净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三因极一并方论》中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生姜减为五片,使此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  相似文献   

3.
浅析温胆汤     
温胆汤一方,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原方中有生姜无茯苓).对温胆汤的"温"字含义,不少医家有不同看法.如汪昂的〈医方集解〉认为"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命名,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解耳."陈修园〈时方歌括〉认为"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这些都进一步阐明了"温"字的含义,说明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亦有人认为"胆寒"的"寒"字,应理解为"痰"字.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枳实、竹茹、生姜、甘草组成,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加茯苓、大枣两味,用以治疗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近年来,笔者用其治疗眩晕、小儿呕吐、重舌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使全方药性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又治"惊悸",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笔者发现温胆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中,且收效甚显,兹列举验案三则,以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6.
从组方及用法、功能主治、病机分析、方义、临床应用、存疑等对温胆汤作了考释。指出:温胆汤既治痰热为患,又治三焦湿热留恋,广泛用于内、儿、妇科等疾病。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8.
张某。女,28岁。患眩晕症已1年,近3日加重。自述头晕目眩,天旋地转,行走漂浮,恶心呕吐,口苦,脉沉滑细。舌苔稍白腻。被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痰浊上扰清窍,以致眩晕。治宜化痰开窍。养血清眩。药用半夏10g,陈皮20g,茯苓30g,甘草5g,竹茹15g,当归15g,白芍20g,黄连10g,白术30g,肉桂lOg,石菖蒲15g。水煎服,上方加减共服15剂,而愈。  相似文献   

9.
邢向晖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1):692-693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具有清胆和胃 ,清热化痰 ,清心安神等功效 ,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笔者遵其方义 ,应用本方加味 ,治疗儿科多种病证 ,取得较好疗效 ,现采撷病案四则。1 间质性肺炎女 ,1 0岁。反复咳嗽 3个月 ,曾先后服中西药物 ,疗效不佳。近半月咳嗽加重 ,痰多色黄 ,胸脘满闷 ,伴纳呆 ,恶心 ,心烦 ,口渴 ,夜眠不宁 ,尿赤便干 ,于 2 0 0 0年 8月 1 2日来诊。查体 :面红 ,咽充血 ,舌红苔黄厚腻 ,双肺呼吸音粗 ,脉滑数。胸片示 :双肺纹理增粗 ,肺门模糊 ,中下肺野见不规则条索状及网状阴影。西医诊断 :间质性肺炎。综…  相似文献   

10.
黄文  吕伟华  庞龙 《山西中医》2011,27(3):47-47
笔者辨证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属痰热为患的内科杂病,疗效满意,今介绍如下。1中风王某某,男,68岁,1998年7月28日初诊。突发言语謇涩,半身不遂3个月。刻诊:患者昏睡,形体肥胖,气粗口臭,时而口唇颤动,舌质黯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测血压195/105 mmHg。诊为中风,证属痰浊内阻,风阳上扰。治以清化痰热,熄风通络。药用:黄连、  相似文献   

11.
12.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茯苓、枳实、陈皮、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清胆和胃,除痰止呕之功效。主治痰热上扰,胆胃不和引起的墟烦不眠、口苦、心烦、痰多、呕吐等症。近年来。笔者运用该方加味治疗诸多病证,收效颇佳,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例1:徐某,女,19岁,2001年10月9日初诊。2个多月前在家挞谷子时被大雨所淋,回家当晚即出现寒战、高热、汗多、抽搐等症。在当地医院救治后又转至县医院住院治疗,出院时诸症好转,唯上肢抽搐未愈。随后又在县中医院服中药治疗,前后服药50余剂,抽搐仍旧。某医大以“风湿性脑病?”欲收入院。症见神疲、少语、心烦、面赤,双上肢不自主地、有节律地不停抽动,切脉时亦然,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相似文献   

15.
乐德行先生系新疆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全国第一批、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从医50余年,擅治内外科疾病,尤于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疗效颇高.兹举其证治验案数例,以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6.
17.
李涛 《新疆中医药》2010,28(3):86-86,F0003
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原用于治疗胆经虚热或痰热上扰所致的虚烦不眠、惊悸或呕恶之证。本方组方严谨精当,燥湿化痰功效确切,笔者用治多种内科杂病;每获良效,兹选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8.
1急性胃脘痛 刘某,男性,38岁,农民工,主因急性上腹部疼痛于2005年12月15日凌晨2:00左右就诊。患者来急诊时双手紧按上腹部胃脘处,蹲于急诊走廊,呈痛苦面容,患者于夜间睡眠中突然发病被痛醒,疼痛位于上腹部胃脘处、呈持续性、较剧烈,疼痛无放射,用双手按之疼痛略有减轻,患者无反酸,无恶心、呕吐,无腹泻等。  相似文献   

19.
笔者附临床治疗疑难杂证效果较好,介绍如下。1头晕耳鸣 患者,女,46岁,2008年5月就诊。头晕、耳鸣近5年,纳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右关脉滑。曾在某三甲西医院行头颅CT、头颅TCD、颈椎片、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均正常。口服营养神经、改善脑供血及治疗眩晕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魏春山 《河北中医》1986,(1):32-32,31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一书,由七味药物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竹茹、大枣)。主治胆虚痰热,虚烦不寐,胸闷口苦,呕吐痰涎等证。方名温胆,实则清胆和胃除痰,兼以止呕。今就笔者临床应用所得略举数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