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始载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全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等组成。原书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但后世对此说颇有异议。汪昂《医方集解》谓:“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是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名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古今名医方论》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众说纷纭,可见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今人郭维一认为“胆寒”之“寒”,当理解为“痰”。笔者有同感。胆属木,为中正之官,又为清净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三因极一并方论》中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生姜减为五片,使此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 相似文献
3.
4.
5.
6.
杨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1):100-101
从组方及用法、功能主治、病机分析、方义、临床应用、存疑等对温胆汤作了考释。指出:温胆汤既治痰热为患,又治三焦湿热留恋,广泛用于内、儿、妇科等疾病。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最早见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8.
栗德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1):36-36
张某。女,28岁。患眩晕症已1年,近3日加重。自述头晕目眩,天旋地转,行走漂浮,恶心呕吐,口苦,脉沉滑细。舌苔稍白腻。被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痰浊上扰清窍,以致眩晕。治宜化痰开窍。养血清眩。药用半夏10g,陈皮20g,茯苓30g,甘草5g,竹茹15g,当归15g,白芍20g,黄连10g,白术30g,肉桂lOg,石菖蒲15g。水煎服,上方加减共服15剂,而愈。 相似文献
9.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具有清胆和胃 ,清热化痰 ,清心安神等功效 ,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笔者遵其方义 ,应用本方加味 ,治疗儿科多种病证 ,取得较好疗效 ,现采撷病案四则。1 间质性肺炎女 ,1 0岁。反复咳嗽 3个月 ,曾先后服中西药物 ,疗效不佳。近半月咳嗽加重 ,痰多色黄 ,胸脘满闷 ,伴纳呆 ,恶心 ,心烦 ,口渴 ,夜眠不宁 ,尿赤便干 ,于 2 0 0 0年 8月 1 2日来诊。查体 :面红 ,咽充血 ,舌红苔黄厚腻 ,双肺呼吸音粗 ,脉滑数。胸片示 :双肺纹理增粗 ,肺门模糊 ,中下肺野见不规则条索状及网状阴影。西医诊断 :间质性肺炎。综… 相似文献
10.
11.
12.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原用于治疗胆经虚热或痰热上扰所致的虚烦不眠、惊悸或呕恶之证。本方组方严谨精当,燥湿化痰功效确切,笔者用治多种内科杂病;每获良效,兹选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