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郑蔚  苏子霞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4):127-128
肝血管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数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生长缓慢,多无明显症状,且自发性破裂少见,亦无恶变报道[1].  相似文献   

2.
<正>软组织血管瘤为血管组织所形成的良性肿瘤[1],多见于皮肤、肌肉、肌腱、滑膜及结缔组织。血管瘤约占软组织良性肿瘤的7%[2],软组织内血管瘤临床上大致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少见,仅占1.5%[3]。本文对经手术病理或血管造影证实的18例软组织蔓状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5例经病理证实为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共54处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混合性回声团块,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多条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4处病变内可见血栓所致的低回声,10处可见钙化所致的强回声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36处病变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探头加压放松后管状结构内可见血流信号,18处病变内可见低速静脉或动脉血流信号,探头加压放松后血流信号均较前增多。结论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组织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临床上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临床又常见毛细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并存的混合型。因需解决瘤体完整切除及遗留创面修复两个问题,故混合型血管瘤治疗难度较大。我科近3年来,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混合型血管瘤3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平阳霉素治疗小儿体表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和/或先天性畸形,发病率达3‰~1%,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以组织学结构和临床表现为基础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充满血液的血窦和薄壁静脉所构成的皮下暗红、兰色或紫色病灶,多不波及皮肤[1],但持续发展可引起破坏面容、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我科自2002年5月-2005年5月应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6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用消痔灵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及毛细血管瘤贾丙辛,张贯峰(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外科471900)我院用消痔灵治疗痔疮,本人从中得到启发,用于治疗血管瘤,得到了满意的效果。从1984~1992年共治疗58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39例,毛细血管瘤19例。年龄最小...  相似文献   

7.
杨文定  覃卫华 《北方药学》2012,9(7):104-105
目的:观察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1562例位于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血管瘤患者敷贴治疗,治疗时间为1~3个疗程。结果:1180例毛细血管型瘤患者痊愈率为83.5%;162例海绵状血管瘤型痊愈率为7.4%;220例混合型痊愈率为17.2%。结论:90锶/90钇敷贴治疗皮肤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安全、简便,临床效果令人满意,但对海绵状血管瘤型及混合型的疗效相对欠佳,可考虑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付时章 《江西医药》2010,45(7):747-749,707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以往统称血管瘤,并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又进一步分为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1982年Mulliken根据内皮细胞生物学特征将传统意义上血管瘤划分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大类。随后Jackson等将血管畸形进一步分为低流量血管畸形和高流量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均行16排螺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5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1例显示特征性"渐进样强化",4例显示为均质持续性强化.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头面部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根据血管瘤大小将药液直接注射至瘤体内。治疗血管瘤86例,其中毛细血管瘤38例,海绵状血管瘤32例,混合性血管瘤16例。结果 86例经小剂量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后随访3个月~2年,治愈率69.7%,总有效率100%。全身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平阳霉素治疗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疗效高,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89年9月收治1例食管克隆氏病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1岁。以反复出现吞咽困难一年余,加重20多天为主诉入院。既往无胃肠道病史。体检:消瘦,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食管钡透示食管上段明显扩张,呈“萝卜征”改变,下段狭窄。行食管镜检查见食管入口至距门齿32cm处食管四壁肿胀,管腔明显狭窄,有部分疤痕组织及肉芽,管壁粘膜表面可见小溃疡点。钳取病变组织送病理报告为食管下段粘膜组织增生、增  相似文献   

12.
胎盘血管瘤是少见的病例,它是一种良性毛细血管瘤,其来源由绒毛间质中一部分胎盘血管瘤之组织与正常绒毛膜间质相类似,有时血管极度增生,有时结缔组织较为显著,因其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分化程度的不同给以不同的名称。一,以无数毛细血管为主——称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如例二。二、以血管窦为主——称海绵状血管瘤,如例一、例三是前二者兼有故称混合型血管瘤。三、结缔组织较多——称纤维血管瘤。尚有一种脐带血管瘤伴有大量成堆的华通氏胶组织——称粘液血管瘤。  相似文献   

13.
血管瘤多发于身体血管分布较丰富处,头颈部血管较丰富,故常为血管瘤好发部位。其病因多认为是血管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障碍或畸形所致的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多见。头颈部血管瘤好发于口腔颊部、唇舌、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自1997年5月至2002年10月,我们用平阳霉索和鱼肝油酸钠交  相似文献   

14.
易相平 《贵州医药》2011,35(12):1121-1122
口腔颌面颈部血管瘤发病率较高,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血管瘤是口腔科多发病常见病。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衬有内皮细胞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形如海绵结构。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唇、颊、舌、颈、口  相似文献   

15.
9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属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女性多于男性。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临床上见到的多为后一种。肝血管瘤大小不一,以2~3 cm多见,大至数十厘米的亦有报道。肝血管瘤一般无症状,许多是在体检中发现的。当血管瘤较大、位置又浅表时,会有上腹闷胀、肝区隐痛等症状。巨大的肝血管瘤,于上腹部可扪及质地有弹性的肿块。偶有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引起急腹症和内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进食梗噎伴背部隐痛一月余,心肺腹部及四肢查体未见异常.食管钡餐片见食管中段约6cm长、偏心性充盈缺损,粘膜正常,蠕动良好.二次纤维食管镜检查见距门齿30~33cm处食管左后壁有隆起性肿物,粘膜表面光滑,呈苍白色,有毛细血管扩张,不易推动,肿物表面有一浅裂隙,分开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本组15例海绵状血管瘤,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1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4例。15例全部行MR、CT扫描。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为低信号环围绕的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团块,呈稍长T1信号影,T2WI为高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强化。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楚的不均匀的高密度区,6例可见钙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比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和所见有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血管瘤是儿童常见病,多数为先天性,好发于头面部,传统分为毛细血管瘤(包括表皮及皮内毛细血管瘤和草莓状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较多,如手术切除、电灼、冷冻、激光及硬化剂注射法等,但不同程度存在出血多、遗留疤痕、效果欠佳或复发率较高等缺点。作者采用胶体行瘤体间质内注射治疗体表血管瘤,自1993年3月至1997年10月间,共治疗46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余丽玲  易飞 《江西医药》2013,48(1):39-40
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往多数观点认为此病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多是胎儿期的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毛细血管和连接的动脉血管异常分化所致,与基因遗传有关[1,2]。但近来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是后天获得性疾病,遗传因素在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不起主要作用。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CT表现以及二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例,脑内型患者23例,12例患者行CT及CT增强检查,18例患者行MRI检查,5例患者行MRA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约75%为单发,病灶无明显的占位效应,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较大者可见轻度水肿。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为边界清楚的等或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低信号环绕的混杂信号团块影,形似桑葚状。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以中颅窝最多见,也可位于小脑幕,大脑凸面等,MRI呈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形似哑铃,很少合并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异性MRI表现,结合CT和MRA检查,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较易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