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后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分布呈右优势型28例,左优势型13例,均衡型10例。其中44例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各分支边界光滑,无狭窄。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30%、中段局限性狭窄40%各1例,左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约40%1例,左前降支中段狭窄20%1例,左回旋支近段局限性狭窄30%2例,前降支心肌桥1例,狭窄〈50%。左室造影21例,左心室腔扩大,左室广泛收缩活动减弱37例。射血分数0.35±0.17(0.19~0.52)。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排除冠心病确诊扩张型心肌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重症超声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5例)和扩张型心肌病组(35例)。均行重症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并根据Kappa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重症超声对心力衰竭病因诊断的结果和效能。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糖尿病、高血压例数高于扩张型心肌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左心房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低于扩张型心肌病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高于扩张型心肌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患者中,重症超声诊断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为冠心病者68例,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者32例;CAG与重症超声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的结果一致性为Kap...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临床表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冠心病,通常其与扩张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为探索诊断此病的方法,我们对1984年6月至1996年6月在我院住院确认为缺血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4.
中老年起病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PrimaryDilatedCardiomyopathyPDCM)临床上常难与冠心病心力衰竭型鉴别。本文通过分析3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PDCM患者,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总结基层医院在临床上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至2012年收治的15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符合WHO/IFSC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的症状、体征、检查及治疗.结果 15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得到有效控制,好转出院146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3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约92.4%.结论 在基层医院,心脏B超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上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以药物为主,主要包括强心、利尿、抗凝、扩血管以及改善心室重构、缓解免疫介导的心肌损害等,正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元军  李頔 《西部医学》2005,17(6):583-58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鉴别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患者63例,分别为扩张型心肌病组33例,缺血性心肌病组30例;检查CRP、心脏彩超、心电图(ECG)、冠脉造影(CAG),并将各项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的CRP、左室舒张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EF)、心房纤颤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特别是CRP,扩张型心肌病组几乎均在正常范围内,而缺血性心肌病组均不正常,两者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可作为鉴别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一项主要指标,在临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抗ADP/ATP载体抗体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ADP/ATP载体抗体在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李玉华郑典梅陈荣庆陈宋明杨建鑫董继华林建华我们应用免疫转印技术,检测了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和正常人血清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HCM或DCM且同期完成冠状动脉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均依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管腔狭窄≤50%)及冠心病组(管腔狭窄>50%),比较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3组间临床及磁共振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心脏磁共振检查符合各类型原发性心肌病患者共681例,其中219例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相关检查,包括HCM 126例、DCM 78例、其他类型心肌病15例。HC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1.7%(40/126)、21.4%(27/126),与DCM患者[分别为30.8%(24/78)、17.9%(14/7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与DCM冠心病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2.6±9.8)岁、(60.1±7.2)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59.3±9.5)岁、(58.5±8.8)岁,均分别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的(49.5±11.0)岁、(49.3±12.9)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肥胖)的HCM和DCM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70.4%(19/27)、71.4%(10/14)。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除HCM患者冠心病组左心室每搏输出量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0.4±21.1)mL vs(64.6±22.9)mL、(64.1±27.1)mL,P均<0.05]外,其他指标如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肌内纤维化检出率及左心室功能参数在HCM和DCM患者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CM和DCM患者均可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磁共振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心肌病,特别是对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刘思谦  刘立群  范婷婷 《吉林医学》2012,33(12):2478-247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方法:选取确诊的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各40例,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病例在心脏形态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及心功能指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应用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各40例,将诊断结果与回访结果进行比较,两组病例的诊断符合率均超过90%。结论:在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鉴别诊断中,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且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适于在各类型医院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付莹 《当代医学》2021,27(2):65-67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在心肌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因射血分数低、心功能不全,且超声检查提示心脏扩张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后,结合临床综合诊断,明确缺血性心肌病者35例,扩张型心肌病者40例,酒精性心肌病16例,克山病9例。结果经分析,两组患者右室内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主动脉瓣口收缩期峰值速度、左室舒末容积、左室缩末容积、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鉴别缺血性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可以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霞  苏学高 《中原医刊》1996,23(8):44-45
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王霞,苏学高,郭金明缺血性心肌病(ICM)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某些状态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组成的综合征。临床上ICM与扩张型心肌病(CM)又不易区别。冠脉造影为可靠的鉴别方法。201铊心肌灌注显像对鉴别也有帮助,但是基...  相似文献   

12.
陈广平  姚震 《海南医学》1990,1(4):15-17
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近几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相对发病率也增加,但因缺乏特异的临床诊断方法而常造成误诊。为探讨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现将我们10年来收治住院的26例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本组系我院自1980年1月至1990年1月60岁以上住院的全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13.
刘骏  张咏芳 《医学综述》1997,3(7):348-349
<正>肥厚型心肌病(HCM)在临床上与冠心病(CHD)有许多相似之处,常易混淆,特别当HCM合并CHD时,临床诊断更困难.本文收集了42例HCM,并将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8例HCM合并CHD患者与无并发CHD的患者各自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怀艺 《当代医学》2021,27(2):129-13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98例,依据患者有无发生房颤分为观察组(发生房颤,n=30)和对照组(未发生房颤,n=68),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发生房颤30例,发生率为30.61%。两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年龄、心功能分级、病程、高尿酸血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病程长、心功能分级差、高尿酸水平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OR>0,P<0.05)。结论年龄大、心功能分级差、病程长、高尿酸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激性心肌病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激性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的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有不同诱因,临床表现各异,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均可见典型改变,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治疗21天后左室射血分数恢复至60%。结论应激性心肌病常被误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炎以及扩张型心肌病等,但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以及酶学变化数天内恢复正常,有别于其他心脏病。结合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可确诊。  相似文献   

16.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为不明原因的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受损,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系1970年Burch等命名,是冠心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临床特点是心脏变得僵硬,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因此亦被称为心律失常型和心力衰竭型冠心病。自1969年Raftery首次提出患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者可以有类似于DCM的表现以后,许多学者认识到DCM与ICM在临床方面具有许多交叉重叠,缺乏特异性,而超声心动图(UCG)从心脏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方面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扩张型心肌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临床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5例误诊为冠心病,4例死亡,其余患者心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DCM影像学改变具有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冠心病,规范化治疗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扩张型心肌病(DCM)与缺血性心肌病(ICM)心脏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总结16例扩张型心肌病、21例缺血性心肌病的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以及频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扩张型心肌病16例,缺血性心肌病21例,将诊断结果与回访结果进行对照,诊断符合率均达90%以上。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尤其在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宜于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9.
心肌病是指主要侵犯心肌的病变,不包括由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引起的心肌病变。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心肌病简称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可分为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三种。超声心动图对心肌病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一般资料:我院超声心动图室近3年多来共发现心肌病32例,其中扩张型25例,肥厚型7例。  相似文献   

20.
扩张型心肌病是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的一类心肌病,文章通过对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筛查,寻找可能的致病基因。详细询问先证者及其家属成员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血液指标、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先证者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发现先证者(Ⅲ1)、父亲(Ⅱ2)和母亲(Ⅱ3)携带NEBL基因c.1286C>T(p.Ser429Leu)错义突变。先证者临床症状为心功能不全,而其父母无明显临床症状,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NEBL基因突变与扩张型心肌病密切相关,对于筛查扩张型心肌病致病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