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五脏精气的藏泻.认为五脏不仅主藏,而且也具有泻的功能.五脏主要藏精气,同时也藏蓄浊气;五脏的泻,不仅包括精气化为五液等向体外排出,更主要的是精气在体内向各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以及将代谢废物向六腑的传送.并认为,治疗五脏虚证,虽不能独主纯朴,但是也不可以"通"法而概论.  相似文献   

2.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而来。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包括饮食物的营养和水液等。《灵枢·本脏篇》又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谈谈你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 (20分) 答:《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既是对五脏和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五脏主藏,说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所谓:“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即是。藏而不泻是指精气藏于五脏而不直  相似文献   

4.
脏腑“藏”“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藏”“泻”辨析邓沂基础部关键词五脏,六腑,藏,泻《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五脏与六腑的区别,那么对文中脏腑的“藏”和“泻”应当怎样理解、了解它又有什么临...  相似文献   

5.
论五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七情,是人之“神”的功能表现。神,分五藏神、心神、脑神。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只属五藏神和心神,此论被广泛地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被现代生理学证明的“情感”是脑机能的认识,在中医学中只具理论性。笔者从“五脏中心论”和“五脏贮藏精气是一切生命功能的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神”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七情是五脏精气之“物质与功能相统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以下是关于肺脏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的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根据《内经》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和“五脏以藏为贵”、“六以通为用”的认识,重点就肾、肺、大肠的一些病证的治疗法则用方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论气血与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临床实践及实用的角度 ,分析了气血、五脏精气、五脏阴阳的概念及其关系 ,认为气血与五脏精气阴阳是两个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系统 ,将脏气与脏血对举 ,诠释“五脏皆有气血”的说法 ,不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0.
1.通里攻下法的历史源渊及其发展 早在《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不仅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而且也指出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这里所指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内经》中又记载:“……夫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腑”。这里意思是指五脏包藏诸物而属阳,故曰天气所生,传化浊气而不留,故泻而不藏,其运输运动,故曰象天之气。这些记载归纳为“动而不静,泻而不藏”。这里虽没有提到胆,中医将胆归属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似六腑,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五脏功能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医者多从其说,注重用补法、涩法,作者提出五脏以通为用,以通为治的观点,以纠过补、过涩之弊。  相似文献   

12.
析脏腑藏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脏主藏精气,但必须保持通达调畅的生理,六腑主传化物,但必须保持容纳摄控的生理。“藏”非封存密固不通,“泻”非专指排泄废物,脏藏需通泻,腑泻需纳藏,藏泻二之间相辅为用,不可分割,共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能量摄取与糟粕排泄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  相似文献   

14.
柔术 《大家健康》2013,(5):37-37
补养气血就是要补肺脾肾 中医认为,人的气来源于三个方面。肾所藏先天之精气,肺所吸入天地之清气,脾胃所吸收之水谷精气。这三个方面是人体精气血的来源,所以,补气血就是要补肺脾肾。  相似文献   

15.
精气的概念,泊流及结构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精气的内涵、源流及层次结构作了研讨,认为精气在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而在中医学中与气的概念有别;中医学的精、气概念与古代哲学所指不同,并各有其生成之源;哲学的气是精气理论的最高层次,其次是中医学的气与自然界的气;一身之气是人体内气的最高层次,其次为元气、宗气等。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及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作了分析,并对与精和精气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了讨论。认为《内经》的精、精气有不同层次的涵义:或指宇宙中的本原之精或精气,或指自然界的大气,但多指人体内的精或精气。人体内的精或精气的概念、来源,不但与古代哲学所说的精或精气不同,而且与人体内的气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胆道系统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用“以通为用”理论指导治疗,效果颇佳。现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六腑总的功能是受纳和消化水谷,行津液,传糟粕,通水道,保持“实而不能满”的功能状态,为“传化之腑”。这里的“实”是指包括水谷消化物和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废料等实物。六腑之所以“泻而不藏”,水谷、糟粕是不能藏的,应当传导出去。若水谷和糟粕藏而不泻,六腑就会失于疏导,壅塞不通导致人的机体发生疾病。 …  相似文献   

18.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且在整体活动中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就五脏关系而言,可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加以认识;五脏与六腑的关系,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六腑之间,则在饮食物的消化,以及糟粕的清除过程中虚实更替,相互传化;奇恒之府虽然功同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但却隶属于五脏。  相似文献   

19.
脾属五脏之一,藏精气而不泻,其气机主升.胃属六腑之一,专化物而不藏,其气机主降.脾胃之气合称中气,中气是保持肺腑恒定于固定位置的决定条件.因此调其气机使脾升胃降,升降相因,下垂的胃病即能复位.  相似文献   

20.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其构建的理由主要是现行脏腑气血阴阳理论体系存在问题较多 ,某些藏象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以及藏象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其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历代文献的有关论述 ,尤其是《内经》的脏腑藏精、精化为气等理论以及临床上脏腑精气阴阳病证的客观存在 ;其构建的理论支撑主要有结构与功能结合的藏象理论、藏动相合的精气理论以及古代哲学气分阴阳思维对藏象理论的渗透等。同时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的生理学体系和病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以及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