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67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2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34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21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4例:筛顶骨壁吸收破坏2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1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4例。67例中CT诊断鼻窦炎症60例,其中46例术前临床初诊为真菌性鼻窦炎,7例为上颔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变。结论 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它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2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评价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24例(96%)均为单侧单窦病变,1例(4%)为双侧单窦病变;上颌窦占92%,蝶窦占8%。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病变鼻窦内全部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53.8%,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46.2%;钙化斑或点68.0%。病变鼻窦骨质增生硬化100%,病变上颌窦窦口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72.0%。此外还有上颌窦口阻塞并扩大(72.0%)及液平面、气泡等(32.0%)。鼻窦CT扫描术前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4.0%。结论真菌球在鼻窦CT除表现为特征性的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及钙化斑或点外,还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并同时可伴有骨质增生硬化、窦口阻塞并扩大及上颌窦口和(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等。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筛选及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最终确诊仍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本组23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真菌球20例,CT表现为受累鼻窦密度增高,内充以软组织影,18例中央可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融合成团块状,边缘欠清楚,受累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3例上颌窦内壁可见骨质吸收,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3例,均为全组鼻窦受累。所有被累及的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实变,CT表现为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磨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受累鼻窦膨胀2例,窦壁骨质侵蚀1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2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CT特征表现,如病变鼻窦内团块状高密度影、斑点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病变常膨入附近鼻窦或鼻腔,鼻窦骨壁可伴有压迫性破坏或吸收等。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CT扫描在诊断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5例病理确诊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病例中,19例CT扫描结果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团块状或线样钙化斑;4例表现为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未见钙化斑及明显骨质破坏;2例CT表现为上颌窦腔内密度增高影,部分上颌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硬化,内侧壁多见。结论CT扫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且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CIFRS)鼻窦CT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以病理学诊断为依据 ,对 18例诊断为早期CIFRS的鼻窦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 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 (NIFRS)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CIFRS鼻窦CT表现为 :14例 (77.8% )为单窦病变 ,多见于上颌窦 ,其次是蝶窦、筛窦 ;多窦病变为 4例 (2 2 .2 % ) ;病变鼻窦内表现为密度不均匀不透光影 ;单窦病变者窦腔均不同程度向邻近鼻窦、鼻腔或眼眶膨出 ;12例 (6 6 .7% )病变鼻窦内可见钙化斑或点 ,CT值为 80~ 16 0Hu ;7例 (38.9% )病变鼻窦显示窦壁骨质破坏 ,其中 2例同时有中鼻甲大部分破坏 ,1例同时有鼻中隔破坏。与NIFRS鼻窦CT比较 ,CIFRS多窦病变比例和骨质破坏比例较高 ,且破坏程度较大。结论 :早期CIFRS鼻窦CT表现病变多窦侵犯、病变鼻窦骨质破坏的机率略高 ,但总体特征与NIFRS基本相似 ,因此鼻窦CT对早期CIFRS的诊断无特异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真菌性鼻窦炎CT的非特征性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前CT,提出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术后病理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17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中清理窦内病变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真菌感染。其中单纯蝶窦35例,单纯上颌窦84例,筛窦上颌窦49例,全组鼻窦3例,筛窦蝶窦5例。观察以上各组术前CT除病变钙化特征以外的非特征性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共176例179侧,其中单侧173例,双侧3例(全组鼻窦感染)。CT的非特征性改变包括:窦内病变密度均匀增高,窦内病变密度不均匀增高,受累鼻窦内侧壁可有骨质吸收。病理证实179侧中,单纯蝶窦组CT病变钙化27侧,CT病变非特征性改变8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5侧,不均匀密度增高3侧;单纯上颌窦组病变钙化72侧,病变非特征性改变12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8侧,不均匀密度增高4侧,伴有骨质吸收5侧;筛窦上颌窦组病变钙化36侧,病变非特征性改变13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9侧,不均匀密度增高4侧,伴有骨质吸收6侧;全组鼻窦组病变钙化6侧;筛窦蝶窦组病变钙化5例。窦内病变钙化达81.56%。结论:窦内病变的钙化被视为真菌性鼻窦炎CT的特征性表现,但在临床工作中可观察到部分真菌性鼻窦炎术前CT的非特征性改变。当缺乏CT的特征性表现时,仅通过CT尚不能作出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需其他检查手段来做鉴别诊断,甚至需经手术探查后的病理诊断来确诊。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上颌窦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症状和CT表现,探讨CT扫描在诊断上颌窦肿瘤中的价值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上颌窦肿瘤患者,全部患者均经CT扫描、鼻内镜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临床特征表现为鼻塞98%,鼻分泌物增多72%,鼻出血65%,面部疼痛25%。CT示恶性肿瘤窦壁骨质呈溶骨性或筛孔样骨破坏,窦腔内均见软组织肿块,窦腔轮廓消失,软组织肿块突出腔外;良性肿瘤CT示肿块边界清楚,周围组织受压,呈膨胀性生长,未见明显的骨质破坏。结论上颌窦肿瘤缺乏临床特异性,而CT可以较好的显示病变程度、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帮助定性,对制定手术方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单纯用栓塞的方法治疗小儿鼻腔上颌窦血管瘤 (hemangioma)国内鲜见报道 ,现报告 2例 ,以探讨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介绍例 1 男 ,6岁。右侧鼻腔反复出血 2年 ,右面颊部隆起半年。CT检查见右上颌窦内呈软组织密度影 ,窦腔消失 ,窦壁骨质变薄 ,前壁骨质不连续 ,右侧鼻腔及鼻后孔内亦见软组织密度影 ,密度均匀。临床及病理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例 2 男 ,9岁。左鼻腔反复出血 3年余。左上颌窦内见 4.0cm× 2 .0cm大小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 ,窦壁骨质完整。病理诊断为海绵状…  相似文献   

10.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1 女,58岁,因左鼻鼻塞,反复出血1个月入院.专科检查:左侧中鼻道见淡红色新生物.鼻窦CT示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密度影,侵入左侧筛窦,蝶窦,颅底骨质破坏;左侧中下鼻甲、鼻中隔骨质破坏;左侧上颌窦开口扩大,窦腔内高密度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分析单侧良性蝶窦病变在CT及MRI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析21例单侧良性蝶窦病变且经鼻内镜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住院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21例单侧良性蝶窦病变中,囊肿7例,CT表现为蝶窦内圆形或卵圆形较均匀软组织密度影,蝶窦腔膨胀性改变者可伴有骨质吸收变薄,MRI表现为长T1和长T2不规则球形信号影;真菌性病变8例,CT表现为蝶窦内不规则点片状钙化斑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呈毛玻璃样改变,MRI表现为蝶窦内混杂信号,炎症片状渗出呈高信号,真菌结节呈T2WI低信号;脑脊液鼻漏3例,CT表现为蝶窦内单纯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脑脊液高信号影与鼻窦内高信号液体影之间有线状高信号影相连,其他组织(脑组织、鼻黏膜)呈低信号;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CT表现为蝶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匀,MRI表现为肿物有不均匀强化,呈现条索样或不同程度“脑回征”。 结论 CT可以较好地显示病变周围的骨质改变,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侵袭范围,两者结合可为单侧良性蝶窦病变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CT结合增强MRI分析比单纯依靠CT扫描更具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蝶窦炎的技术要点和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真菌性蝶窦炎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并分析手术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鼻窦CT显示蝶窦腔内可见明显的高密度斑点或条块状钙化影,是本病特征性的表现。真菌性蝶窦炎临床表现以头痛、涕中带血为主。术后随访12~18个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无鼻腔黏连、复发等发生。结论 鼻窦CT检查可提高真菌性蝶窦炎的诊断率,鼻内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等优点,符合功能性手术的理念,是治疗真菌性蝶窦炎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球型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术前CT检查判断为真菌球型鼻窦炎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术前CT检查、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鼻窦CT平扫并重建,均行内镜鼻窦手术,术中观察鼻窦内黏膜肿胀、分泌物等情况,并与术前鼻窦CT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 结果 30例患者术中检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准确率为93.7%。鼻窦CT检查可见鼻窦内钙化影27例;鼻窦内完全浑浊高密度影21例;部分浑浊且表面不规则的“土坷垃征”13例;鼻窦局部骨质增厚16例。另外2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上颌窦嗜酸细胞乳头状瘤1例、出血坏死性息肉1例。 结论 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CT主要特征是鼻窦内软组织不均匀密度影,其内可见高密度钙化点;其次鼻窦内部分浑浊影,表面高低不平;骨质局部增生肥厚也是其体征性表现。单纯依靠CT检查结果诊断真菌球型鼻窦炎有误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The radiologic diagnosis of endolymphatic sac tumo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radiologic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endolymphatic sac tumors. STUDY DESIGN: Retrospective case review.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 METHODS: 31 adult patients (32 tumors) with imag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or angiography) and histopathologic diagnoses of lesions that involved the posterior temporal bone from July 1995 to August 2004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Interventions were diagnostic.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CT, MRI (T1, T1 with gadolinium enhancement and T2-weighted), and angiographic features of seven patients (eight temporal bones) with endolymphatic sac tumors were examined and compared to the radiologic findings of the 24 historical control patients with various lesions involving the posterior temporal bone. RESULTS: CT findings of endolymphatic sac tumors revealed lesions centered over the endolymphatic sac, retrolabyrinthine, and presigmoid regions of the temporal bone. Central calcific spiculation and posterior rim calcification was present in all lesions (100%) on CT examination. T1-weighted MRI scans showed hyperintense foci in seven of eight lesions (88%). T1-weighted post-gadolinium scans showed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in all cases (100%). T2-weighted images showed heterogeneous signals in all lesions (100%). Angiography (traditional or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identified exclusive external carotid supply for lesions less than 3 cm. Tumors greater than 3 cm were supplied by external carotid, internal carotid, and posterior fossa circulation arteries. CONCLUSIONS: Reliable radiologic criteria to preoperatively identify endolymphatic sac tumors exist.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posterior temporal bone lesions enables appropriate surgical planning and treatment of the patholog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常见的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治疗的108例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对照,对比分析CT扫描在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结果108例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中慢性上颌窦炎36例(33.3%),上颌窦肿瘤32例(29.6%),真菌性上颌窦炎19例(17.6%),上颌窦囊肿14例(13.0%),上颌窦后鼻孔息肉5例(4.6%),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及上颌窦嗜酸性肉芽肿各1例(0.9%)。大多数上颌窦占位性病变都具有其特有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鼻窦CT扫描在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总体准确率为79.1%;其中上颌窦囊肿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2.9%,慢性上颌窦炎为90.0%,上颌窦癌为80.0%,真菌性上颌窦炎为86.4%,鼻内翻性乳头瘤为50.0%。结论CT扫描对单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病变通过鼻窦CT检查可以作出初步的定位或定性诊断,并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最终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及与鼻腔解剖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31例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Sinustis,FS)的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的病变特征、临床表现以及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式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结果 CT扫描或鼻内镜检查显示31例患者鼻腔均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或病变及窦腔内病灶;全部病例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孢子、菌丝和黏膜炎症,临床分型均属非侵袭性FS,其中5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AFS)。术后随访2-4年,治愈27例(87.1%),显效2例(6.5%),无效2例(6.5%)。结论 鼻腔解剖异常及局部病变与FS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