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gsis,简称Dog或DO)是使用某种机械装置,产生一定程度的持续性牵引张力,作用于离断骨骼,使之得以延长和重塑。1992年MCCarthy应用口外入路的装置成功地矫治了4例儿童的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综合症,从而为颌面先天畸形的矫治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1997年Polley和Figueroa首次报道运用颅骨外固定式牵引成骨器(RigidExternal
Distraction,简称RED),向前牵引上颌骨。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能有效向前牵引颌骨等明显优点,特别适用于早期矫治面中部发育畸形。由于先天性唇腭裂所造成的上颌严重发育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口腔正畸科和口腔外科临床医师,而传统的矫形面具牵引和上颌前移手术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本文报道了颅骨外固定式上颌牵引成骨术(简称RED-Dog)在唇腭裂正畸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随着各种慈善组织进入我国,开展唇腭裂整复术的医院逐渐增多,提高了国内唇腭裂整复的整体水平。但在普及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麻醉方面。本文从唇腭裂患者和婴幼儿的特点及其唇腭裂治疗出发,阐述了麻醉医师在唇腭裂整复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提出了"龟兔赛跑的新理念",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作为国内最大的唇腭裂治疗中心之一,愿在此和国内同行一起分享对于唇腭裂治疗的经验,并希望能借此提高我国唇腭裂治疗的水平,使更多的唇腭裂患者能够得到专业唇腭裂和麻醉团队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双侧唇裂或唇腭裂患者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Ⅱ期整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介绍双侧唇裂/唇腭裂患者术后鼻唇畸形的Ⅱ期整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按鼻畸形、唇畸形的不同,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对上唇组织较多者,采用鼻底叉形瓣延长鼻小柱,上唇创缘直接缝合法;对鼻及上唇畸形较轻者,采用Noordhoff整复法治疗;对鼻唇畸形严重并有上唇过紧者,采用前唇组织瓣延长鼻小柱,下唇Abbe瓣旋转修复上唇正中缺损。结果:50例患者中,30例Ⅱ期修复后鼻形态正常,鼻孔大小对称,有良好的鼻堤,鼻小柱长度适中;恢复了上唇的高度和宽度,有明显的人中嵴、唇峰及唇珠,上下唇和谐。11例患者一般。结论:本文介绍的三种术式适用于不同类型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172例住院唇腭裂患者的家长进行就医需求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度及需求度较高.笔者认为,开展唇腭裂心理护理可以满足患者及其家长的需求,提高唇腭裂的护理水平与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郭柱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8,(1)
牙外科正畸术,在矫治前牙错畸形方面,具有费时短,疗效快,既经济又方便(不用戴矫正器)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近年临床应用已日益增多。 在整复唇腭裂手术中,笔者发现有部分较大年龄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伴有个别前牙唇向错位,牙槽骨 相似文献
8.
上颌矫治与唇侧基托式义齿联合治疗儿童唇腭裂术后反牙合南京市口腔医院(210008)柏宁朱维建唇腭裂手术治疗后由于手术创伤、瘢痕挛缩造成的异常肌力作用以及患者本身具有的内在因素如牙槽突裂处的牙齿先天缺失或后天拔除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干扰了颅面骨骼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9.
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唇腭裂术后正畸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 :本组 18例 ,替牙期组 12例 (6 6 7% ) ,恒牙期组 6例(33 3 % ) ,平均年龄 12.6岁。采用上颌扩弓治疗配合颌骨前牵引和口内固定矫治器等正畸技术 ,正畸后的保持结合设计多种修复体联合修复。结果 :18例反牙合全部解除 ,替牙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恒牙期组者 ,尤其是原有凹面型侧貌的改善与年龄成反比。平均疗程 2年 6个月 ,随访 1~ 10年 ,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唇腭裂术后应尽早开展系统的正畸治疗 ,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外貌及功能。 相似文献
10.
石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0,(1)
Hotz矫治器属被动引导式唇腭裂术前矫治器,因其特有的制作工艺简便,改善哺乳效果显著,阻止舌的习惯性错位和能有效降低反(牙合)的发生率,同时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干扰小等特点,正受到愈来愈 多的学者的关注与喜爱,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唇腭裂术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临床上除表现有唇腭裂畸形外,还常伴有颌骨发育异常或不足、牙数和形态异常、牙错牙合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功能。单纯采用手术方法修补裂隙和缺损是不够的,应对这类患者根据具体临床表现,制定包括手术、正畸、修复、语言训练等手段在内的全面治疗计划。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作者对53例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了修复设计和治疗。在改善患者面容、恢复咬合、协助发音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共计53例,男27例,女26例,年龄14~27岁。53例患… 相似文献
12.
Hotz矫治器在唇腭裂术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冰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0,27(1):11-14
Hotz矫治器属被动引导式唇腭裂术前矫治器,因其特有的制作工艺简便,改善哺乳效果显著,阻止舌的习惯性错位和能有效降低反He的发生率,同时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干扰小等特点,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学者的关注与喜爱,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唇腭裂术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9例新生儿和婴儿唇、腭裂修复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 ,行机械定压模式呼吸通气 3 0min后 ,监测动脉血气值、SpO2 、肛温、PetCO2 、气道压、呼吸频率、心电等参数。结果 :新生儿和婴儿唇、腭裂修复术全身麻醉控制呼吸 ,根据PetCO2 适当调节呼吸参数 ,采用定压呼吸模式 ,能够维持PaO2 、PaCO2 于正常范围。结论 :机械通气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儿唇、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14.
15.
单侧唇腭裂鼻-牙槽骨塑形后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后的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31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关闭牙槽骨间隙、唇牵张及鼻矫形;早期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即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和改良Mohler法单侧唇裂唇鼻畸形同期整复术。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1例唇腭裂婴幼儿经2~3个月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唇裂隙宽度显著变窄(P<0.01),裂隙两侧唇组织适度牵张;鼻小柱延长及鼻塌陷畸形显著改善(P<0.05);牙槽裂隙显著变窄(P<0.01)。术后2例失访,29例患者随访6~30个月,结果显示:上唇和鼻形态俱佳,鼻小柱端正,鼻尖形态改善,双鼻孔、鼻底堤状隆起对称;口腔前庭-鼻腔瘘封闭;27例患者牙槽突裂隙关闭,牙槽骨连续性及稳定性增强并在原牙槽裂隙处有牙萌出,其中13例牙槽嵴高度、宽度及厚度不足;2例仍有1~2mm的牙槽裂隙。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唇鼻形态及完整稳定的牙槽骨,术前进行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是值得采用的序列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先天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前牙错(牙合)畸形,采用牙外科正畸矫治前突,反(牙合)、开(牙合),恢复正常位置,可使错(牙合)畸形者明显改善口型及面容。 相似文献
18.
牵张成骨技术在唇腭裂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于唇腭裂治疗的牵张成骨技术有两种类型 :①通过切骨的牵张成骨 (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 ;②骨缝牵张成骨(suturedistractionosteogenesis,SDO) ,也称缝扩张技术 (sutureexpansion)。近 3~ 4年的研究已涉及延长硬腭、关闭硬腭裂隙和牙槽嵴裂、矫治上颌后缩诸方面 ,标志着唇腭裂骨骼畸形和缺损修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DO是根据骨的生物学特点 ,利用外力渐进性牵拉部分截开或完全截开的骨质 ,诱导骨组织再生 ,在牵开的骨断端间形成新骨并导致周围软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唇腭裂术后患者牙颌畸形严重,上颌骨生长发育受限,前牙及全牙弓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患者。本文对这部分患者进行了有效的综合性治疗,并对正畸与植骨及正颌外科手术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临床选择45例唇腭裂术后患者,男性27例,女性18例;单侧唇腭裂33例,双侧唇腭裂12例;年龄范围7-25岁,平均年龄13岁。对其进行不同类型的矫治设计,并以方丝弓固定矫治器为主要矫治方法。结果正畸治疗后,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牙弓形态恢复,对上颌牙弓过窄的患者采用四角腭弓、快速螺簧开大器及开展牙弓矫治、效果显著。其中单纯正畸矫冶患者6例;正畸矫治配合牙槽突裂植骨术30例;正畸矫治、植骨、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患者9例。均取得良好的牙齿排及咬合关系。结论唇腭裂术后患者牙颌畸形的矫治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治疗,对严重的(颌面异常的患者,应进行早期的正畸治疗,适时进行齿槽突植骨术,使上颌连为一体,对严重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应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而使患者的面型及咬合功能同时得到良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文抑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16(3):0-248
对4例唇腭裂术后继发牙颌面畸形的患者采用上颌骨LeFortⅠ型骨切开前移及下颌支斜行骨切开后退的方法,矫治唇腭裂术后较严重的凹面畸形,均取得满意疗效且长期效果稳定。同时,还讨论了此类患者的治疗特点和经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