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T引导下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微创技术。应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获得较好的疗效,但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报道甚少。我院从2005年6月始,在CT和C臂机联合监测引导下臭氧髓核溶解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3):405-405
台州骨伤医院椎间盘突出症专病门诊于2007年12月13日隆重开诊,率先引进目前国际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最先进高科技微创新技术——射频热凝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技术新突破。同时开展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臭氧消融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3.
CT监测下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在CT监测下经皮穿刺椎间盘注射臭氧治疗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8):1277-127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臭氧治疗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意大利Siena大学Bocci教授对臭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国内南方医院率先开展了此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解放军总医院也牵头在北方地区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对影像导向方法、穿刺途径、注射浓度和剂量、注射后影像学变化及其联合应用技术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全围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会议》上,多位业内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了《臭氧治疗椎间盘病变规范》(讨论稿)。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Muto等报道椎间盘注射O2-O3混合气体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以来,该方法很快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我院针灸科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内、外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CT引导下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丽 《护理研究》2006,20(1):251-25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引导下经皮腰椎间盘内臭氧(O3)注射术是近年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先进的微创技术。我院自2004年2月-2004年7月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采用臭氧注射术。总有效率达93.3%。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创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发展迅速,经皮穿刺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溶解术(Combin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ozone disso-lution)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就是其主要方法之一.此微创技术以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对脊柱的稳定结构无破坏、疗效确切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笔者统计分析了188例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如何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溶解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我科近2年收治的部分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与无创治疗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如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CT/MRI排除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等,在CT导引下,选用16~18G穿刺针,经颈椎前方穿刺至病变椎间隙中央,行盘内注射30μg/ml的臭氧15~20ml。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3、6个月获得随访临床疗效按Odom’s评定标准评估,其中优6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结论:CT导引经皮穿刺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新方法,值得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7):1047-104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臭氧治疗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意大利Siena大学Bocci教授对臭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国内南方医院率先开展了此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解放军总医院也牵头在北方地区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对影像导向方法、穿刺途径、注射浓度和剂量、注射后影像学变化及其联合应用技术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会议》上,多位业内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了《臭氧治疗椎问盘病变规范》(讨论稿)。  相似文献   

11.
范胜  陈录平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8):1514-1515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臭氧盘内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在C臂引导下采用右颈总动脉与气管间隙穿刺至椎间盘中央,每个间盘盘内注射臭氧2~8mL,其臭氧浓度为40μg/mL。【结果】50例随访时间1~6个月,优良率为70%以上。【结论】经皮穿刺臭氧盘内注射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56例患者共62个椎间盘经MRI或CT证实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上肢麻木疼痛、颈肩痛及头晕等.在CT引导下,经3个途径穿刺至椎间盘内:经颈总动脉鞘与气管之间的间隙,或经颈总动脉鞘与椎动脉之间的间隙,或经椎动脉后方.每个盘内注射臭氧2~8 mL,平均3.8 mL,臭氧气体中O3浓度为50 μg/mL.结果:56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总有效率为73.2%,其中显效22例(39.3%),有效19例(33.9%),无效15例(26.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组,对照组;单纯臭氧注射组,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术后疗效均优于术前,联合组术后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臭氧联合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项新的介入治疗方法,疗效肯定。但如何提高有效率及长期疗效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收集我院2004年8月~2007年10月利用臭氧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269例,旨在探讨其适应证、穿刺技术、消融方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医用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DSA引导下对1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21G乙醇针向盘内注射及神经根内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1~3个月,显效72例,有效8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达90.3%。结论:椎间盘内臭氧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突出症最多发生于腰部,其次是颈部,胸部极少。青壮年男性多见,常有外伤或反复慢性损伤史。随着CT、MR等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正确率越来越高,继而促进了治疗方法的多元化。CT诊断的正确与否,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作者对椎间盘突出症的一般临床表现及CT诊断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6-02-2010-05在CT引导下对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盘内、突出物及神经根旁,用不同浓度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11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显效69例(61.6%),有效28例(25%),无效15例(13.4%),总有效率为86.6%,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内医用臭氧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臭氧微创介入术是由欧洲广泛兴起的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技术,该项技术在国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获得了满意疗效[1]。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们对17例腰椎间盘突症行臭氧微创介入术后出现腹痛、腹胀并发症的患者,采取针对  相似文献   

19.
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5-04~2006-12应用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88个椎间盘,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很多,过去多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损伤大、费用高等缺点,许多患者不能接受。2005年我院引进了Leksell神经射频仪,用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这是一种微创治疗仪,其原理是通过升高病变椎间盘的温度,使蛋白质凝固、变性、回缩,达到治疗目的。CT下应用神经射频仪治疗椎间盘突出,技术新颖,方便安全、患者痛苦少。尤其是区级以下各基层医院适合应用,现将有关护理知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