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对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的价值。方法:将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自主神经症状组(71例)和无自主神经症状组(51例),每位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查及SSR检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SSR与神经传导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间SSR、神经传导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例SSR正常的患者中有29例(65.9%)有自主神经症状,22例(51。2%)病程短于5年;79例SSR异常的患者中有43例(54.4%)有自主神经症状,37例(46.8%)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8.5%。结论:SSR与自主神经症状无明显相关性;糖尿病控制情况及病程对SSR结果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在糖尿病(D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DM患者和32例健康人进行了四肢SSR检查,并与周围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和临床表现及不同病程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均引出正常SSR波,而DM组13.2%未引出SSR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M组SSR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伴有感觉异常症状及体征的DM患者,SSR消失率最高(18%)、潜伏期最长、波幅最低;有神经异常等症状而无体征者次之,既无症状又无临床体征者最低,三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的DM患者SSR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波幅亦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5);病程越长,SSR异常率越高,异常程度越明显,以病程超过10年的DM患者潜伏期最长,波幅降低最为明显(P〈0.05)。结论:SSR异常程度与DM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程度相一致,SSR可作为评价DM性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PD)患者交感皮肤反应(SSR)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记录29例PD患者(PD组)和29名健康人(NC组)的SSR。PD组患者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后于治疗4周、12周、24周时予以复查。结果:①治疗前,PD组SSR波幅(左上肢2.98±1.69μV,右上肢2.75±1.72μV)高于NC组(左上肢1.67±0.96μV,右上肢1.68±0.93μV,P<0.05);②治疗后,PD组患者随着情绪和行为改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数降低,SSR波幅渐下降,至治疗24周时与治疗前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PD患者SSR变化与临床状态有关,且滞后于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皮肤交感反应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是一种反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状态的表皮电位。SSR是与汗腺活动相关的表皮电活动,其生物学机制是多突触的交感神经反射,可由内源或外源性刺激引起。不同的刺激方式有不同的传入途径,而传出途径相同,均由脊髓、交感节前、节后纤维和汗腺组成。下丘脑后部和中脑网状结构是该反射弧中枢部分最重要的结构。SSR潜伏期反映的是引起发汗的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的传导时程,而波幅反映的是有分泌活性的汗腺的密度,因而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指标[1]。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SSR两侧对称,潜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应用及局限性。方法:检测对象为健康对照组20人,糖尿病组45例。糖尿病组又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未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0例,B组为糖尿病合并多发神经病组25例。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均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顺向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检测及腓肠神经逆向SCV和四肢SSR的检测。结果:①所有的健康对照者均引出完整的SSR波;②糖尿病患者中SSR的消失者与SSR出现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608),但糖尿病病程分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1);③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在糖尿病B组(特别是手足干燥出汗少及无汗者)发生率较糖尿病A组高;④在糖尿病A组的患者中SSR手部异常率为45%(9/20),消失率为5%(1/20),足部的异常率为35%(7/20),消失率为10%(2/20);糖尿病B组患者SSR手部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16%(4/25),足部的异常率为84%(21/25),消失率为44%(11/25),手部SSR异常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06),足部SSR消失率和异常率也是B组显著高于A组(P=0.02,P=0.001)。所有的患者至少一个肢体SSR异常即计人异常例,异常率为69%(31/45)。结论:SSR对糖尿病性远端对称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有诊断价值和较高的敏感性,但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的诊断,特别是与临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60岁以下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交感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交感皮肤反应(SSR)的变化。方法:测定30例正常人及44例60岁以下的2型糖尿病患者手足心四个部位的SSR。结果:糖尿病患者的SSR潜伏期四肢均较正常组明显延长。与正常组比较,上肢SSR波幅筹异有显著意义,但是下肢SSR的波幅无统计学意义。下肢的SSR的异常率显著高于上肢;精尿病的病程1年内SSR即有明显的异常。结论:SSR对60岁以下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是一种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皮肤交感反应(SSR)是皮肤一交感神经泌汗体表电压变化的反映,自20世纪80年代始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一些经验。为此,笔者复习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献报告交感皮肤反应(SSR)主要代表周围交感神经的电活动,节后交感神经损伤时,SSR反应敏感,现报告一例因手术致颈交感神经损伤后的SSR改变。 相似文献
9.
32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SSR)探讨与糖尿病 (DM)相关的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方法 :对 32例DM患者及正常组采用电刺激法进行SSR检测。结果 :正常组SSR波形可分为三种类型 :P型、N型、M型 ,其中M型易产生适应性 ,受皮温、刺激强度、深呼吸等影响。 32例DM患者SSR潜伏期异常 17例 ,异常率为 5 3%。DM组与正常组的SSR相比 ,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病程≤ 5年DM组与正常组的SSR相比 ,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与病程 >5年DM组相比 ,仅潜伏期差异显示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波幅虽有降低 ,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SR可以评价DM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状况 ,尤其是潜伏期更有价值 ,可以作为一项动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检测糖尿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反射(SSR)电生理测定,探讨在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34例糖尿病患者和10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进行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反射(SSR)的测定。糖尿病组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糖尿病组的脑干诱发电位的Ⅰ—Ⅲ波峰间期(IPL)和Ⅲ-Ⅴ波峰间期(IPL)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有统计学的差异(P<0.01):糖尿病组的SSR与对照组相比起始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患者早期已存在广泛的亚临床神经病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发射(SSR)是早期诊断糖尿病亚临床神经系统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对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植物神经损害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CRF患者行SSR检测,并与32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CRF组SSR波幅低于正常对照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1)。CRF组SSR总异常率为71%,其中上肢异常率为48%,下肢异常率为71%;慢性肾衰早期组16例中7例(44%)SSR异常,慢性肾衰组19例中14例(74%)SSR异常,尿毒症组17例中16例(94%)SSR异常;CRF患者上下肢之间、不同亚组之间SSR异常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CRF组病程和血肌酐水平与SSR潜伏期间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2(P<0.01)和0.3247(P<0.05),而与SSR波幅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3173和-0.3062(P均<0.05);年龄与SSR潜伏期偏相关系数为0.0434(P>0.05),与SSR波幅偏相关系数为-0.4445(P<0.01)。结论:SSR的异常反映了CRF患者常合并交感神经损害,且与病程、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年龄因素相关,SSR检测可作为评价CRF患者交感神经损害敏感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68例Ⅱ型糠尿病人和30例对照组正常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H—反射的关系研究发现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胫神经的H—反射的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正常人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在Ⅱ型糠尿病人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与病人年龄、病程无关,与糠化血红蛋白的升高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F波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及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SSR及F波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上下肢SSR的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SSR的潜伏期异常率上肢为45%,下肢为75%,波幅异常率上肢70%,下肢75%,下肢异常率显著高于上肢。F波的异常率为45%(仅作上肢)。结论:SSR及F波检测是一种简单,易行和无创的自主神经功能及周围神经的检测方法,可作为糖尿病性神经损害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查法 (SSR)定量评价脑梗死患者的交感神经反射活动 ,并探讨其植物神经中枢调节机制。方法 :对 4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利用肌电图仪刺激双侧正中神经记录SSR ,并以 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病灶同侧SSR异常 38例 (90 % ) ,对侧为 30例 (71% )。皮层梗死组主要表现为双侧SSR波幅对称性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内囊—基底节区梗死组的异常表现形式有SSR缺失 ,双侧波幅降低 (同侧 :P <0 0 0 1,对侧 :P <0 0 1) ,以病灶同侧波幅降低更显著。结论 :SSR可定量评价脑梗死患者的交感神经功能状态 ,对脑梗死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亚临床诊断价值 ;脑梗死急性期可致SSR抑制 ,内囊—基底节区对植物神经系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情况。方法:对40例PD患者和38例健康者分别进行了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PD组SSR测定异常率为 75%(30/40),SSR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PD 患者存在一定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SSR可作为判断PD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阻滞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的发生率及其与其它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对346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数据,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反应、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等作回顾性分析。并对MCV测定时近、远端刺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波面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CB。结果:①在346例糖尿病患者中,有CB的病例为57例占16.5%,受检的1345条神经中,有62条神经异常,占4.6%,胫神经异常率最高(13.6%)。②出现CB的患者受检的225条神经中,SCV、F反应、MCV的异常率依次为52.9%、47.4%和45.1%。③出现CB的神经有67.9%伴有F波潜伏期延长和/或F波传导速度减慢,32.1%出现F波时间离散度增加。结论: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运动神经传导阻滞现象(CB)、胫神经CB出现率最高;运动神经CB多伴有MCV其它参数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发性巴金森病(IPD)与多系统萎缩(MSA)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以探讨它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差异。方法:对31例IPD、17例MSA和83位正常人的SSR结果比较,分析PD组和MSA组SSR异常特征和与病程、自主神经症状的相关性。结果:MSA组SSR异常率(76%)显著高于IPD组(45%),以双侧异常多见。3年内病程的SSR异常率为73%,并与自主神经症状相关。IPD组SSR异常与病程显著相关,与自主神经症状无完全对应关系,SSR异常更多见于震颤侧。结论:MSA广泛而严重的自主神经系统受累可能是SSR异常显著有别于IPD的基础。SSR异常出现早,呈双侧改变,且与自主神经症状有对应关系,则更多提示MSA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神经源阳性萎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表现,方法:对15例神经源性阳萎患者进行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SEP),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的检测,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神经源性阳萎患者SSEP,BCR,ICR的潜伏期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SSEP,BCR,ICR可作为神经源性阳萎的一种电生理诊断方法,可用于临床和亚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