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收治无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3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0例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9~77岁,平均60.5岁。符合下列三项标准(其中②项中有1~2项):①持续胸骨后疼痛>30分钟,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无效...  相似文献   

2.
我院1992年~1997年6年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144例,其中无Q波心肌梗塞(NQMI)38例,占全部AMI发病总数的26.39%,现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本组38例NQMI病人均为住院病人,根据患者发病时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症状、血清酶升高和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2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在AMI中有些病例虽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心肌酶也有改变,但ECG无Q波形成,在初诊时容易被忽视。1989年1月~199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72例AMI中,其中有15例为无Q波心肌梗塞(NQMI)占全部心肌梗塞(MI)的26%,它具有同样的严重性。现将有Q波心肌梗塞(QMI)与无Q波心肌梗塞(NQMI)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自从四十年代以来,传统上从心电图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穿壁性心肌梗塞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又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心电图上是否存在病理性Q波为依据的:即在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但是没有Q波的形成。病理学上,透壁性心肌梗塞是指全层的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是指梗塞范围在室壁的2/3以内。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塞临床分类根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穿壁性与心内膜下二型。但是,坏死心肌病理所见与心电图类型不一定一致。Q波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临床根据心电图有无异常Q波将心肌梗塞分为透壁性心肌梗塞(TMI)和非透壁性心肌梗塞(NTMI),后者又称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EMI)。70年代以来,此传统概念受到挑战。许多研究表明,心电图与心肌梗塞病理之间并无密切联系,早先认为SEMI不致影响左室除极化综合波,仅有ST段改变。Durrer在结扎犬的冠状动脉时发现,最小的SEMI也可引起异常Q波。一些实验和临床病理研究进一步显示,心肌梗塞占左室壁内层1/5至1/4也可出现Q波。Raunio的80例尸检结果表明,53%的NTMI有Q波,35%的TMI无Q波。可见心电图Q波的有无,不能用以判别心肌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总结了21例无Q波心肌梗塞(NQMI)的临床表现及2年预后分析,并与同期Q波心肌梗塞(QMI)患者做了比较。结果显示,NQMI多发生在前壁。其急性期症状较轻,短期预后较好,这与梗塞面积较小有关。2年累积死亡率也叫显低于对照组,考虑前者存在有良好的侧枝循环,从而再梗塞率不高的缘故。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3岁。于1989年2月5日以“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收治入院。昏迷5小时后清醒,诉胸闷。检查:BP 10.7/8.0kPa(80/60mmHg),HR8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左肺底可闻少许湿性罗音,膝腱反射(+)。ECG示:窦性心律,急性前间壁、侧壁心肌梗塞(ST:Ⅰ、aVL、V_1~V_3弓背向上抬高0.3~0.8mV,ST:Ⅱ、aVF水平压低0.1~0.2mV),持续超过72小时,至第8天逐渐恢复正常,但未见病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根据心电图上有无病理性Q波出现,可分为Q波型与无Q波型两类。无Q波AMI虽属常见,但在心电图上仅有ST—T变化。这种非特异性改变,往往造成临床诊断上的困难,易于误漏诊。现结合我院病例,对无Q波AMI的临床特征,加以分析以期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避免误漏诊。  相似文献   

11.
无Q波型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Q波型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很高,占全部急性心肌梗塞的1/3左右。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例如冠脉通畅率高,能被挽救的缺血心肌数量多,再梗塞率和远期死亡率高等。地尔硫(艹卓)与阿司匹林并用能使再梗塞率下降50%,死亡率下降40%,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概念认为,心电图病理性Q波表示透壁性心肌梗塞;仅有ST-T改变而无Q波时,则表示心内膜下或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但近来一些尸检-心电图相关研究陆续证明,“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也可有病理性Q波,而“透壁性”心肌梗塞反而  相似文献   

13.
14.
临床上常出现Q波代表心肌梗塞这一不全面的概念。传统的根据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将急性心肌梗塞分为透壁性梗塞和非透壁性梗塞影响。为此,我们将近来收治16例,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4~73岁,平均年龄64岁。临床表现,16例皆有持续性,具有心肌梗塞特征胸痛表现,时间皆超过30分钟以上。心电图表现为ST抬高2~5mm 5例,ST压低1~5mm 9例,这种持续在48~72小时以上,T波倒置>1mm 4例,皆  相似文献   

15.
范荣梅  董海春 《山东医药》2003,43(32):49-50
1999年2月至2003年6月,我院收治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患者34例,现分析其临床特点,并与Q波型心肌梗死(QMI)患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一般指患者在病程中没有出现提示左心室前壁或后下壁透壁性坏死的特征性 Q 波的心肌梗塞。该病在基层医院时有见到。最近几年,NQMI 的诊断、病理生理学和予后方面都有重要的进展。现就 NQMI 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一、命名史和发病率急性冠脉血栓形成是 Herrick 在1912年发现。1929年 Levine 叙述了134例冠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在仅有肢导联的心电图使用期间,心肌梗塞的诊断是以 T 波和 QRS 波融合为依据。直到1944年胸前导联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约三分之一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出现穿壁性心肌坏死的特征性 Q 波。然而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患者再梗塞的发生率,死亡率、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有Q 波心肌梗塞(QMI)患者。因此,对 NQMI 患者在梗塞后早期应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积极治疗实属必要。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综述。一、定义:传统上从心电图(ECG)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①穿壁性心肌梗塞.②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体表 ECG 有无病理性 Q 波为依据的:即穿  相似文献   

18.
无 Q 波的心肌梗塞(NQMI)和有 Q 波的心肌梗塞(QMI)之间在病理、预后和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NQMI 的近期病死率较 QMI 低,但远期病死率则相同或更高。β受体阻滞剂不能降低NQMI 的病死率和再梗塞发生率,但钙离子拮抗剂硫氮(艹卓)酮及抗血小板药物对 NQMI 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6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心电图运动试验进行分析,比较无Q波和Q波心肌梗塞(MI)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检出率)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支数、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结果是,检出率二者分别为78.6%(22/28)、62.8%(86/137),无显著性差异。所累及的病变冠脉支数和侧支循环形成率亦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一、心肌梗塞新的分类—Q波心肌梗塞、非Q波心肌梗塞按传统观点,心电图如有新的Q波出现称为穿壁心肌梗塞,如有ST—T改变则为非穿壁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都认为非穿壁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不出现Q波,而穿壁心肌梗塞一般均应出现Q波。近年来,随着对心肌梗塞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人认为对心肌梗塞应重新分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