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1994年遭受了特大洪水袭击,发生了近10年来强度较大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疫情波及17个市、68个县(市、区),发病670例,死亡40例,现将1994年的流行情况和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钧体病)是由钧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河南省自1957年证实有本病存在,于60年至70年代先后发生8次大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6 4年至 1999年江苏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人 12 330例。70年代发病较高 ,80年代后期维持于低发病率水平 ,近几年全省发病均低于 6例。为探索其发病特征 ,现对全省196 4年~ 1999年钩体疫情及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疫情报告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室提供 ;监测点资料由各监测点历年资料汇总。1.2 方法 对疫情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 ,人群及病原监测按监测方案进行。2 结果2 .1 流行强度(1)发病率 :在 196 4年~ 1999年的 36年中 ,累计发病 12 330例 ,平均发病率 0 .6 4/10万 ,最高年份…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39年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省1958~1996年的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了分析。39年来,全省84.01%的县有病例报告,累计发病677403例,年均发病率为19.49/10万,死亡7588人,年均病死率为1.1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发病高峰为每年8~9月,青壮年农民发病最多,男与女之比为1.90∶1。经过疫源地调查,已从2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家畜为“洪水型”钩体主要传染源。全省流行菌群有17群,以黄疸群为主,占66.36%。有39个血清型,其中赖型占53.99%。各地流行菌群菌型基本稳定,但不同地区和年代亦有变化。钩体病流行强度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水稻收割季节、降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在世界五大洲均有发生,大多发生于秋收水稻和暴雨或洪涝灾害之后,中国亦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发达国家的钩体病虽然已基本上得到有效的控制,但近几年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钩体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中国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钩体病流行呈下降趋势。国内外对钩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对钩体病的流行病学有了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但钩体病仍存有很多流行病学问题,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县自1970年首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至1997年共发生1369例,死亡9例,年均发病率为13.41/10万,病死率为0.66%,其中1973年为历史发病最高年份,发病率为105.09/10万,在27年期间共发生五次钩体病局部暴发流行。发病季节以8~10份为高峰,发病以农民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流行形式主要为稻田型和洪水型。临床上以黄疸出血型和流感伤寒型为主。鼠类、猪是主要传染源,从鼠类、活蛙、猪肾、犬肾和牛尿等615份标本中分离到钩端螺旋体菌株6株,菌型分布主要是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鼠总密度为13.01%,黑线姬鼠为优势种。观察菌苗接种与发病的关系,无接种史者发病的危险度为接种者的4.91倍。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清远市2007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2007年广东省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报告钩体病8例,发病率0.23/10万。流行前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897%,菌群以黄疸出血热为主;流行后期健康人血清体抗阳性率为15.54%,菌群以七日热为主;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0.88%,菌群为七日热。鼠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8.15%,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臭鼬鼯和施氏屋顶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14.08%~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波摩那群,黄胸鼠和青毛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零;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菌群为犬热群。未从人群及宿主动物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结论该市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病隐性感染水平均较高,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  相似文献   

9.
10.
1994年乐昌市钩端螺体病流行病学分析左志刚,邓立祥乐昌市自1990年罗家渡镇出现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以来,多次在多个乡镇发生暴发流行,对人民身体健康危害较大。为了解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市的流行规律,从而制订防治对策,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对19...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我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发生情况,掌握疫情发展的可能趋势,按中央流研所的监测方案于1991年对番禺县万倾沙镇9个自然村和珠江华侨农场进行人、畜、啮齿动物等钩体感染状况进行监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清新县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清新县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报告杜志明,冯邦强,陈戊申,张万里,罗会明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农村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为掌握钩体病的流行规律.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于1992年对清远市的清新县收集近10年钩体病疫情,并对该县的太平...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1959~1999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陕西省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 40年发病、死亡、三间分布情况及预防接种对该病的影响。方法 用病原培养和血清凝集试验调查疫区宿主动物。结果  195 9~ 1999年钩体病共发生 5 973 5例。年平均发病率 6 185 3 /10万 ,1960~、 1970~、 1980~、 1990~、 4个时期平均发病率为 2 8 4761/10万、1 863 1/10万、 0 63 5 0 /10万和 0 42 3 0 /10万 ,发病率逐期下降。累计死亡 65 8人 ,年平均病死率 1 14 %。累计发病 3 6个县 ,发病县数有扩大的趋势。主要发病季节、职业、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别是 9、 10月 ( 91 81% )、农民 ( 83 40 % )、男性 ( 74 2 7% )、青壮年 ( 79 0 2 % )和汉中地区 ( 91 81% )。结论 构体病流行强度在使用菌苗 ( 1965年 )后较使用菌苗前减弱 (P <0 0 1)。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为优势种 ,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14.
仙桃市1966~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监测经验、摸清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仙桃市历年来钩体病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病有明显的发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2)流行形式由雨水型转为稻田型,临床特征主要为流感伤寒型,主要流行菌群由波摩那群转为黄疸出血群;(3)鼠密度、鼠带菌率与钩体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猪带菌率与雨水型钩体病流行密切相关,流行年份流行前期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极显著性低于散发年份;(4)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钩体流行影响较大,结论:引起仙桃市钩体病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适时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以预防接种和灭鼠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活动是近年钩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我县是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县,1960~1992年33年总发病1662例,平均年发病率16.75/10万,死亡10人,病死率0.66%。为摸清其流行规律,我们对1960~1992年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地理区划:我县行政区划分为8镇8乡。我们把平均海拔325米以下的5个乡镇列为平原,326—500米的5个乡镇列为丘陵,501米以上的6个乡镇列为山区。 2.取宿主动物肾脏作常规柯氏培养,计算带菌率。 3.取早期病人血作常规柯氏培养,分离菌送省卫生防疫站鉴定。  相似文献   

16.
1962~1991年鄞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浙江省鄞县卫生防疫站315040孙灵英,肖伟飞,徐来荣,周廉胜,傅小飞为了探讨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在我县的流行规律,为制定、改进我县钩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将30年(1962~199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25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47%,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6-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9.11%,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83.01%。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8: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东省1964~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趋势,探讨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1964~2006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64~2006年钩体病共报告133 594例,死亡81例。除鲁北地区滨洲,其余16市均发生过钩体病,分布在89个县,占全省的66.92%(89/133)。发病时间为7,8,9月份,流行形式主要为雨水型,其次是洪水型,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为主,主要流行菌群为波摩那群。带菌猪是山东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带菌率与雨水型、洪水型钩体病流行密切相关。结论20世纪80年代前钩体病在山东省流行较严重,年均发病率在13.50/10万,20世纪90年代后钩体病基本得到了控制,年均发病率在0.071/10万。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我省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52年临海市首例报告以来,疫区不断扩大,病人不断增加,到1996年,发病累计超过13.7万例,死亡近千例,已成为严重危害我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解掌握我省钩体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我们分析1952~1996年全省钩体病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