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地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不同治疗阶段的T细胞亚群分布,评估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4例DLBCL患者发病初、化疗期间、疗程结束后外周血中的CD+3、CD+4、CD+8和CD+4 CD+25 T细胞的分布情况。以16名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DLBCL两种预后亚型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2.27±2.00)%和(0.81±0.39),明显低于正常水平;CD+8 T细胞、CD+4 CD+25 T细胞比例分别为(40.80±6.23)%和(5.68±5.45)%,明显增高。而CD+3 T细胞比例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3个周期后CD+8 T细胞逐渐减少,而CD+4、CD+4 CD+25 T细胞、CD4/CD8比值则明显上升,至化疗6个周期结束后除了CD+4 CD+25 T细胞仍明显高于正常及化疗前水平外,余各项指标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化疗结束3个月后,CD+4 CD+25 T细胞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除了化疗前生发中心型CD+3 和CD+8 T细胞比例[分别为(74.83±3.59)%和(40.80±6.23)%]高于非生发中心型[分别为(68.26±3.56)%和(33.76±5.46)%],不同治疗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9、2.419,P值分别为0.041、0.018)。不同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基因亚型DLBCL患者不同治疗时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受抑,动态监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关系。方法 初治DLBCL患者52例,按照IPI积分分为4组(低危组17例、低中危组16例、中高危组12例、高危组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DLBCL组与健康对照组(43例)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3CD+4、CD+3CD+8)、NK细胞的绝对计数值及CD+4/CD+8,各组间比较并分析IPI的5个指标与各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的相关性。结果 DLBCL高危组的CD+3细胞(1570.9±370.5)个/μl,较其他IPI组高;DLBCL 4组的CD+4细胞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751.3±367.4)个/μl;DLBCL高危组的CD+8细胞(1055.9±523.8)个/μl,较健康对照组及其他IPI分组明显升高;中高危组与高危组的CD+4/CD+8比值(1.0±0.2、0.7±1.0)降低明显,与健康对照组、低危组、低中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与高危组NK细胞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199.5±68.4)/μl、(171.9±126.9)/μl]。淋巴瘤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全身状态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3细胞数、CD+8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有相关性。结论 初治的DLBCL患者细胞免疫状态与IPI有关;随着IPI积分的增加,DLBCL患者免疫抑制与紊乱加重,NK细胞功能越差,预后也更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水平与难治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60例初治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NK细胞的活性,化疗后随访分为难治组30例、有效组30例,以20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淋巴瘤患者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数比健康对照组低(30.17±8.63与46.52±1.39,t=12.218,P<0.05;0.86±0.45与1.64±0.05,t=11.225,P<0.05;12.39±7.08与19.29±0.84,t=6.365,P<0.05),CD+3、CD+8细胞数比健康对照组高(76.14±10.71与70.48±1.44,t=-3.439,P<0.05;40.28±14.03与28.35±0.73,t=-5.625,P<0.05)。难治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数比有效组低(27.70±7.81与33.13±8.82,t=2.163,P=0.036;0.67±0.27与1.10±0.52,t=3.272,P=0.003;9.87±6.60与15.40±6.58,t=2.771,P=0.008),而CD+3、CD+8 细胞数比有效组高(79.67±8.18与71.91±12.00,t=-2.540,P=0.015;44.70±13.99与34.98±12.41,t=-2.416,P=0.020)。结论 淋巴瘤初治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对判断、预测容易转归为难治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以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治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R)加CHOP方案(35例),CHOP方案(60例)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人(33名)外周血的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DLBCL患者总T细胞、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8细胞计数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Ⅲ~Ⅳ期患者尤为突出(P<0.01);Ⅰ~Ⅳ期患者NK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Ⅲ~Ⅳ期较Ⅰ~Ⅱ期患者有所降低(P<0.05);Ⅰ~Ⅳ期DLBCL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HOP组患者与CHOP组患者化疗后总T细胞、CD+4细胞、 CD+8细胞、NK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化疗后前者B 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后者 (P<0.01)。结论 DLBC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异常, 并与临床分期、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为DLBCL诊断、病情评价提供了简易可行的免疫学指标。利妥昔单抗对患者T细胞及NK细胞无明显影响,可引起B细胞显著降低,但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5.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细胞(Th)1、2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0例肺癌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外周血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肺癌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CD+3、CD+4、CD+8 T细胞及NK细胞均较术前降低[(52.6±4.2)%、(31.2±1.3)%、(23.8±3.5)%],而CD+4 CD+25 CDlow127调节性T细胞水平则较术前明显增高[(10.6±2.1)%]。肺癌患者术后TH1亚群细胞因子较术前明显降低[(8.62±0.93)%、(6.83±1.35)%、(6.34±1.02)%],而TH2亚群细胞因子水平则较术前升高[(2.87±0.38)%、(2.87±0.76)%、(2.46±0.48)% ]。结论 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NK细胞和Th1、Th2亚群细胞因子的监测是反映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客观指标,对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 淋巴细胞各亚群及NK细胞检测来探讨化疗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组对照研究,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实验组)41例,分别在化疗前及化疗2 个周期结束后10d 两次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各亚群及NK细胞数目。正常健康组35例(对照组)。 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健康组相比,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紊乱,CD3+、CD4+比例和CD4+/CD 8+比值及NK细胞明显下降,CD8+比例及CD4+CD25+调节性T 细胞(Tregulatory cells ,Treg )明显升高(P<0.05)。 经过2 个周期的化疗治疗,化疗有效组化疗后CD3+、CD4+比例、NK细胞比例、CD4+/CD 8+比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比例、CD4+CD25+Treg 明显下降(P<0.05)。 化疗有效组化疗后除CD4+、CD8+比例外,其他指标与正常健康组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患者化疗后CD4+比例、CD8+比例、CD4+/CD 8+比值、NK细胞数目比化疗前则进一步下降(P<0.05)。 结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紊乱,NK细胞明显下降。有效化疗可通过杀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减轻肿瘤负荷,减少CD4+CD25+Treg ,排除某些免疫抑制因素;改善了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化疗无效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则继续恶化。通过检测患者的T 淋巴细胞各亚群及NK细胞数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对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的表达及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6例肺癌患者(肺癌组)、60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和6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3 CD+8、CD+3 CD+4、Th/Ts、CD+16 CD+56的表达;肺癌组还检测了化疗前后第3、7和20天外周血CD+3、CD+3 CD+8、CD+3 CD+4、Th/Ts、CD+16 CD+56 的表达。结果 肺癌组CD+3、CD+3 CD+4、Th/Ts、CD+16 CD+56表达明显降低[(54.23±10.37)%、(34.23±8.03)%、1.35±0.20、(25.18±4.34)%],与肺结核组[(63.09±9.19)%、(39.46±12.74)%、1.51±0.41、(26.45±3.96)%]和健康对照组[(69.68±8.31)%、(42.31±13.29)%、1.89±0.48、(29.44±2.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 CD+8 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化疗组中,化疗缓解组化疗后第3天CD+3、CD+3 CD+4、Th/Ts和CD+16 CD+56 表达较化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而CD+3 CD+8表达显著升高(P<0.01);第7天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化疗前水平;第20天CD+3、CD+3 CD+4、Th/Ts和CD+16 CD+56 表达较化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CD+3 CD+8表达显著降低(P<0.05)。化疗未缓解组化疗前后各项指标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肺癌组中,ⅢA期、ⅢB期与ⅠA期比较、淋巴结转移N3组与N0组比较,CD+3、CD+3 CD+4、CD+3 CD+8、Th/Ts和CD+16 CD+56 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分型间各项指标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动态监测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并有助于评估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以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治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R)加CHOP方案(35例),CHOP方案(60例)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人(33名)外周血的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DLBCL患者总T细胞、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8细胞计数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Ⅲ~Ⅳ期患者尤为突出(P<0.01);Ⅰ~Ⅳ期患者NK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Ⅲ~Ⅳ期较Ⅰ~Ⅱ期患者有所降低(P<0.05);Ⅰ~Ⅳ期DLBCL患者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HOP组患者与CHOP组患者化疗后总T细胞、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后前者B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后者(P<0.01).结论 DLBCL患者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异常,并与临床分期、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为DLBCL诊断、病情评价提供了简易可行的免疫学指标.利妥昔单抗对患者T细胞及NK细胞无明显影响,可引起B细胞显著降低,但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16+ CD 56+和CD3+CD16+ CD 56+细胞的表达水平;42例患者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治疗过程中监测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 患者CIK细胞培养液体取样标本中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以及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的亚群水平分别为(8279±11.98)%、(30.32±11.23)%和(49.10±11.65)%,CD4+/CD8+的比值为0.67±0.34,而CD3-CD16+CD56+NK细胞和CD3+CD16+CD56+CIK细胞亚群水平分别为(16.58±11.83)%和(13.74±8.6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患者外周血中CD3+总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和CD3+CD16+ CD 56+CIK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3-CD16+ CD 56+NK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过CI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均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自体CIK细胞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可控制。 结论: 自体CIK细胞治疗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4周的T淋巴细胞亚群恢复情况。方法 在患者化疗前及化疗第2周期的第4周末分别抽取外周血,采用免疫荧光法标记白细胞分化抗原,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25和CD56,比较化疗前、后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CD3、CD4、CD8、CD25和CD56分别为:(59.79±8.11)%、(62.45±9.94)%;(32.37±9.33)%、(31.76±11.21)%;(27.31±11.03)%、(29.66±9.62)%;(3.65±1.70)%、(5.52±1.48)%;(19.13±4.99)%、(22.58±11.1)%。CD25化疗后比化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后4周CD3、CD4、CD8和CD56可以恢复到化疗前水平;CD+25 T淋巴细胞化疗后比化疗前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叶珩  卢绪章  钱科卿 《癌症进展》2013,11(6):547-550
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对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对32例老年NHL患者进行以CHOP为基础方案的化疗,每3个月给予1个疗程CIK输注治疗,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3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化疗前老年NHL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比值及NK细胞均较低(P<0.05或P<0.01),CD8+细胞升高(P<0.05),与化疗前比,老年NHL患者化疗后,患者外周血中CD3+和CD8+细胞均降低(P<0.05或P<0.01),CD4 +/CD8+的比值和NK细胞增高(P<0.05),CIK细胞输注后30天,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 +/CD8+比值及NK细胞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均>0.05).结论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可改善老年NHL患者的免疫功能,对提高NHL患者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麻醉与手术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军  姜慧芳  付霜 《肿瘤学杂志》2009,15(5):429-431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患者围手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Ⅱ~Ⅲ期术前化疗或非化疗乳腺癌患者各25例.A组为术前未化疗组,B组为术前化疗组:分别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第1d及术后第3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值。[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d、第3d的CD8^+和NK细胞下降明显(P〈0.05).而CD4^+/CD8^+显著性升高(P〈0.05);但两组间术后第1d、第3dCD3^+、CD8^+、NK细胞以及CD4^+/CD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凭静脉麻醉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术前化疗或非化疗患者的免疫系缔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与患者术前是否讲行辅助化疗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和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RA)及-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评估MDS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环孢素(CsA)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MDS-RA及-RCMD患者和13名健康对照外周血标本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检测MDS-RA及-RCMD患者在应用以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MDS组的Th细胞(CD3+CD4+)、Th/Ts(CD1+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35.72±5.02)%比(45.73±2.15)%、(1.89±0.51)%比(2.4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39、3.64,均P<0.05);Ts细胞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29.07±3.88)%比(21.80±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P<0.05);治疗前后Th细胞、Ts细胞、Th/Ts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分别为(38.19±4.98)%、(26.03±3.03)%、(1.96±0.35)%,t值分别为0.39、2.65、3.57,均P<0.05).CsA治疗6个月后有效和无效组比较,Th细胞[(42.79±7.74)%与(36.46±1.28)%]、Ts细胞[(22.14±3.91)%与(27.51±2.84)%]、Th/Ts比值[(2.40±0.40)%与(2.08±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7.65、3.77、3.57,均P<0.05).结论 MD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调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CsA可改善MDS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外周血5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经IL-2、IFN-γ、抗CD3单抗、IL-1刺激培养8天后获得CIK细胞。CIK联合化疗组、行单纯化疗的同期配对晚期大肠癌组患者各50例,比较近期疗效及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回输CIK前后患者免疫学指标,并观察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CIK细胞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和NK细胞比例分别为54.779±14.228%、30.821±11.554%、16.676±6.256%、18.705±9.347%,治疗后分别为65.236±14.901%、37.292±8.880%、25.229±6.711%、22.950±8.9323%,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CIK联合化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轻微;CIK联合化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率为64%(32/50)高于单纯化疗组的40%(20/50)(P<0.05),CIK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联合化疗可增强晚期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和Treg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62例乳腺癌患者术后首次化疗前1天和第6次化疗结束2周的外周血,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NK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 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例下降(24.78±1.62 vs. 33.78±2.1),CD8+T细胞(26.26±2.00 vs. 22.95±3.48)和NK细胞(24.09±0.83 vs. 12.26±1.09)比例升高,CD4+/CD8+T细胞比例降低(0.84±0.15 vs. 1.46±0.35),Treg细胞比例下降(10.35±1.48 vs. 17.47±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层分析中发现,采用TEC方案化疗组患者的外周血中Treg细胞下降的幅度要高于FEC方案化疗组。结论 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在不同水平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且使用不同的化疗方案会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不同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LND)组216例,淋巴结采样术(LNS)组199例.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d及术后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C)及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LND组术后各时点全血中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均低于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淋巴细胞(0.95±0.57)×10^9/L比(1.10±0.65)×10^9/L,CD8+T淋巴细胞(19.53±6.48)%比(20.93±6.70)%,NK细胞(17.36±6.06)%比(18.57 ±5.97)%,均P<0.05;术后7d:淋巴细胞(0.86±0.53)×10^9/L比(1.00±0.60)×10^9/L,CD8+T淋巴细胞(17.27±5.64)%比(18.40±5.26)%,NK细胞(13.11 ±4.84)%比(14.20±5.30)%,均P< 0.05];术后3d时LND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S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59±6.53)%比(31.19±6.32)%,P<0.05],术后7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4±6.65)%比(37.20±6.83)%,P>0.05].结论 与SLND相比较,LNS可以减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对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8例胃癌患者根治术前和术后7d及1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比例,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对照者与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1±0.4)%和(1.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术后CD4+ CD25+Treg细胞比例为(1.9±0.8)%,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癌患者免疫功能较健康人低下,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进一步低下.  相似文献   

18.
冯正权  张祺箐  王莉 《中国肿瘤》2014,23(5):417-420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f方法]219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和中药联合化疗组,对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化疗组94例化疗后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比例与化疗前相比均显著性升高(P〈0.01);化疗后CD8+细胞比例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联合化疗组125例化疗后患者CD4+、CD4+/CD8+细胞比例与化疗前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CD8+细胞比例显著性降低(P〈0.01),化疗后CD3+、NK细胞比例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中药联合化疗组化疗后CD8+比例降低和CD4+/CD8+比例升高更明显(P均〈0.05)。[结论]中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单纯化疗与中药联合化疗均能改善免疫功能,且中药联合化疗优于单纯化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辅助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高调节性T(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加艾迪注射液组(观察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hiCD127^lowTreg细胞和血清TGF-β1、IL-10水平,同期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占CD;淋巴细胞的比例为(5.77±1.50)%,与健康对照组(3.84±0.9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中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24.09±6.74)、(197.76±43.76)ng/m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19.39±5.73)、(141.13±32.17)ng/ml](P=0.006,P=0.002)。对照组化疗后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水平显著降低(P=0.048),细胞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水平[(22.25±6.79)、(184.85±49.11)ng/ml]与化疗前[(24.37±8.10)、(197.16±44.57)n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P=0.314)。观察组化疗后CD4^+CD25^hiCD127^low Treg细胞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表达水平[(4.36±1.19)%,(20.16±4.73)、(165.42±39.57)ng/ml]与化疗前[(5.78±1.50)ng/ml,(23.81±5.15)、(198.35±43.68)ng/m1]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6,P=0.003)。结论中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表达水平增高,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可以降低NSCLC患者的Treg细胞水平,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