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FDP及CR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9-08-2011-08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所选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发病72 h内)和恢复期(治疗2周后).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对所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对照组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和恢复期FDP、D-二聚体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脑梗死的急性期FDP、D-二聚体及CRP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的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期检测D-二聚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FDP的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FDP及CRP实施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观察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0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其他确定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stroke of other demonstrated etiology,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troke of undemomtrated etiology,SUE)。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7和14d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65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期(第1d)增高,在高峰期(第7d)较急性期明显增高,在恢复期(第14d)下降至急性期水平,仍明显高于正常值;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中CE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亚型组(P0.05);LAA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显著高于SAO组、SUE组和SOE组(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升高明显,不同亚型的升高程度不同,这对于临床早期分型诊断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 6 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 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纤维蛋白原和 D-二聚体的含量在 3个阶段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1) ,升高的程度与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在 3个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D-二聚体的含量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 (P<0 .0 5 ) ,恢复期开始下降。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凝血 -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脑脊液和血浆中的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发病后48h、72h、7d、14d的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发病后72h头颅CT示梗死灶最大直径及各时期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SS)评分。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入院当日血浆NSE、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E含量呈逐渐升高,3d达高峰,7d后明显下降,14d后降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亦呈逐渐升高,7d达高峰,14d后有下降趋势,但其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T检查未见异常者NSE、D-二聚体也呈类似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7d内NSE、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NIHSS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6,0.70,0.56,P<0.05)。结论血浆NSE、D-二聚体联合测定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急性脑梗死组50例,为发病24h内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例,为本院同期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指标: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患者一般情况;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脑梗死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P<0.0 5)。有意识障碍者和高血压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意识障碍和正常血压组。随访3个月时,10例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存活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增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脑梗死预后越差。因此,血浆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测预后的重要及快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急性动脉硬化脑梗死 (简称急性脑梗死 )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脑脊液和血浆中的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F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选取4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APTT、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AP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8,t2=2.09,t3=129.35,t4=11.08,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3,P0.05),血浆FIB水平与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312,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群血浆FIB、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增高,APTT缩短,FIB与D-二聚体、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对40例急性颅脑损伤及5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段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致病后4h、6h、12h及3d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致病后6h水平达到最高;7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急性颅脑损伤与脑出血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与脑出血患者存在有短暂的高凝及纤溶活性增强趋势,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病程及评价预后的可靠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疾病发展进行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对脑梗死(CI)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D-二聚体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9-02-2013-02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D-二聚体含量,根据D-二聚体含量将观察组分为观察组A与观察组B,比较3组D-二聚体含量,统计分析观察组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改变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A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98±0.15)、(1.19±0.19)、(1.25±0.21)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3、7、12天的D-二聚体含量(0.28±0.13)、(0.25±0.16)、(0.27±0.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62±0.16)、(1.99±0.24)、(2.26±0.27)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患病后的第3、7、12天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观察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并发率分别为10.00%、37.50%,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分别为6.67%、28.12%;观察组A患病后的第3、7、12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4.13±3.02、21.20±2.59、14.50±1.88;观察组B的评分分别为33.70±3.17、30.61±2.74、26.36±2.36;观察组B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A,说明脑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脏器功能障碍、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紧密相关,可为临床诊断与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发病与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7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两组受试者知情同意下对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进行检测和比较,探讨二者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浆Cys-C、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TACI、PACI、POCI、LACI患者血浆Cys-C、D-二聚体相比较,TACIPACIPOCILA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与血浆Cys-C、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r=0.78、0.8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Cys-C水平及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性,数值越高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越高,可作为临床预测该病症发生与否的参照指标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血浆D-二聚体随脑梗死的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对47例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及治疗后3个月行常规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比较梗死灶中心的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总肌酸(肌酸+磷酸肌酸)(Cr)含量的差异;测定卒中体积;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在患者入院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血浆D-二聚体和NAA与NHISS显著相关。结论 D-二聚体与NAA随脑梗死病情进展发生相应变化,二者之间亦具相关性,对二者的监测有助于对脑梗死的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血清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治疗组),维脑路通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利于早期恢复脑血供,改善微循环,降低D-二聚体含量,调节体内凝血一纤溶系统功能平衡,促进患者康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血液标志物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探寻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01—06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96例非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多普勒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有颈动脉斑块者和无颈动脉斑块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促甲状腺激素、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尿酸水平及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且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偏高,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偏大,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越来越高。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最常见原因是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是血栓形成时特异性降解产物。因此,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比分析20例急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D-二聚体、NT-proBNP及脂蛋白(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试验组,以60例同期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UniceLDxc800Synchorn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取肘静脉血,3 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测定D-二聚体和脂蛋白(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试验组轻度患者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33±0.04)mg/L、(247.46±51.27)mg/L和(0.42±0.07)mg/L,中度分别为(049±0.06)mg/L、(308.73±59.36)mg/L和(0.96±0.12)mg/L,重度分别为(0.64±0.07)mg/L、(348.49±59.35)mg/L和(1.49±0.6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分别为(0.58±0.06)mg/L、(327.47±56.76)mg/L和(1.28±0.52)mg/L,对照组分别为(0.19±0.03)mg/L、(185.63±31.28)mg/L和(0.06±0.0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D-二聚体、脂蛋白(a)及NTproBNP水平有助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和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5例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同时收集病例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临床资料患者NT-proBNP和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病例组的NT-proBNP水平为2319.42±5687.26 ng/L,D-二聚体水平为354.57±445.08 m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NT-proBNP水平为4039.12±7610.02 ng/L,D-二聚体水平为519.37±575.88 mg/ml,均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P<0.05);NIHSS评分>10分患者NT-proBNP水平为3594.86±6947.46 ng/L,D-二聚体水平为483.72±513.81 mg/ml,均显著高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0.05);有意识障碍患者NT-proBNP水平为4984.37±8657.23 ng/L,D-二聚体水平为629.41±609.48 mg/ml,均显著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0.05);有高血压病患者NT-proBNP水平为4107.24±7802.16 ng/L,D-二聚体水平为544.37±569.06 mg/ml,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病患者(P<0.05);结局为死亡的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为9168.32±11354.17 ng/L,D-二聚体水平为908.17±758.36 mg/ml,均显著高于存活的患者(P<0.05)。结论 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可反应出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为临床病情的评估和预后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0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0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进行测定,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粘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42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Fg含量分别为(2.49±1.21)mg/L和(3.76±0.59)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26±0.17)mg/L和(2.17±0.52)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呈高凝状态,纤溶活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