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群体感应(QS)系统的lasR/rhlR基因缺陷对小鼠腹腔PA生物被膜(BF)感染的影响.方法 体外利用无菌引流管切片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和PAO1 lasR/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生物被膜感染的载体,将两种感染载体和无菌载体分别移植至正常小鼠腹腔构建生物被膜感染模型,术后3d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被膜(BF)的体外模型,研究在体外黄芩水煎液对BF的影响及对左氧氟沙星(LFX)的增效作用。方法:选取P.a野生株PAO1,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培养BF,建立体外BF模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BF变化。将黄芩水煎液、红霉素、LFX各药单独或相互联合作用于BF,连续稀释法进行存活菌菌落计数。结果:31.25g/L的黄芩水煎液即可抑制和破坏BF。与LFX联合应用后,BF内存活菌数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黄芩水煎液在体外可破坏P.a已形成的BF,并可增强LFX对BF内P.a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罗红霉素与乙酰螺旋霉素对眼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及与环丙沙星合用的抗菌协同作用。方法:用0.22μm微孔膜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测定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及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银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构,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结果:生物膜(BF)可在7 d内稳定形成,1/16MIC、1/4MIC浓度罗红霉素显著减少单用环丙沙星组中的BF活菌数(P<0.05),乙酰螺旋霉素没有明显作用。结论:罗红霉素能显著提高环丙沙星对BF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环丙沙星(CIP)、乳铁蛋白多肽嵌合体(LFchimera)单用及二者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密度感知(QS)系统信号分子(AHL)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株PA01为实验菌株,分为对照组(未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野生菌株PA01)、CIP(0.04 μg·mL-1)组、LFchimera(0.25 μmol·L-1)组、LFchimera(1.00 μmol·L“)组、CIP(0.04 μg· mL-1)±LFchimera(1.00 μmol·L-1)组,分别定量测定并比较各组PA01生物被膜和QS系统信号分子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PA01生物膜定量表达(A590) (1.511 3±0.031 8)及QS系统信号分子表达(A420) (0.502 5±0.028 3)比较,CIP(0.04 μ,g·mL-1)组(1.073 3±0.010 9,0.245 3±0.014 0)、LFchimera(0.25 μmol·L-1)组(1.065 5±0.011 4,0.235 9±0.010 7)、LFchimera(1.00 μmol·L-1)组(0.665 3±0.012 9,0.108 6±0.007 0)和CIP(0.04 μg·mL-1)± LFchimera(1.00 μmol·L-1)组(0.122 1 ±0.013 0,0.048 2±0.005 4)均下降(均P<0.05);CIP(0.04 μg·mL-1)组和LFchimera(0.25 μmol·L-1)组比较,PAO1生物膜定量表达和QS系统信号分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Fchimera(1.00 μmol·L-1)组PA01的生物膜定量表达和QS系统信号分子表达较LFchimera(0.25 μmol·L-1)组和CIP(0.04 μg·mL-1)组均降低(均P<0.05);CIP(0.04ug·mL-1)±LFchimera(1.00 μmol·L-1)组和各单独用药组比较,PAO1生物膜的定量表达和QS系统信号分子表达均下降(均P<0.05).结论 亚抑菌浓度的CIP和LFchimera都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QS系统信号分子的生成有抑制作用,且提高LFchimera浓度可加强抑制作用;CIP与LFchimera联用能增强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QS系统信号分子的生成实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以及BF形成过程中与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体外建立6h和1、3及6d等4个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 protein,GFP)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摄取BF形成发展各阶段不同层面的图片堆,经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分析获得PAO1菌株BF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1CLSM结合GFP标记,实现了对PAO1菌株BF动态形成过程的观察;2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BF发展,厚度不断增加,前3d增加程度(19.6μm)明显大于后3d(6.1μm),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ral entropy,TE)在BF形成的6h和6d分别为:0.98±0.01和0.92±0.02,呈现下降趋势;1.00±0.009和1.06±0.027,虽变化幅度不大,但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0.7±0.08和4.3±0.09,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ISA程序可以表征PAO1菌株BF的空间结构特征,对细菌BF结构的定量化分析也有助于探索BF形成过程与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群体感应(QS)系统的影响。方法平板法培养成熟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菌株和QS系统缺陷株△lasR△rhlR基因缺陷型、△lasI△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生物膜,分别予生理盐水和氨溴索1.875 g·L~(-1)、3.75 g·L~(-1)作用8 h。通过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不同浓度氧溴索作用前后不同菌株生物膜的结构变化,利用生物膜图象结构分析软件(ISA)对氨溴索作用前后的生物膜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PAO1野生型菌株可见大片状生物膜,细菌密集。2个基因缺陷型菌株的生物膜菌落较稀疏,氨溴索作用后不同菌株生物膜厚度、平均扩散距离和结构熵均显著减少,区域孔率增加,有剂量相关性(P<0.05),PAO1野生型菌株生物膜的变化幅度比QS系统缺陷株更大(P<0.05)。结论氨溴索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结构,具有拮抗QS系统的特性,高浓度氨溴索(3.75 g·L~(-1))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芩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生物膜(BF)的破坏作用以及与头孢唑啉(CEZ)的协同杀菌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编号为17546的S.a构建体外BF模型,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s)和最低杀菌浓度(MBCs),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BF,连续稀释法活菌计数。结果 BF经黄芩苷作用24h后BF半定量结果显示,黄芩苷组吸光度值为(1.284±0.076),黄芩苷+CEZ组第16h、24h分别为(0.931±0.206)、(0.611±0.738),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黄芩苷+CEZ组第8h、16h、24hBF内的活菌计数分别为(6.906±0.376)×lgCFU/ml、(6.801±0.109)×lgCFU/ml、(6.014±0.340)×lgC-FU/ml,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黄芩苷和CLA能破坏S.a已形成的BF,并可增强CEZ对BF内S.a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PA)PAO1野生型及其PAO1 lasI rhlI、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及其PAO1 lasI rhlI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2)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PAO1 lasI rhlI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生物膜培养7d后,用美罗培南26 mg·L~(-1)作用24h,然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的变化。结果:(1)美罗培南对PAO1野生型、PAO1 lasl rhlI基因缺陷型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3种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MIC均为1mg·L~(-1),MBC均为2 mg·L~(-1)。(2)7 d后PAO1野生型和PAO1 lasR rhlR基因缺陷型铜绿假单胞菌都可形成较厚、有孔状通道的生物膜,PAO1 lasl rhlI基因缺陷型形成明显稀薄的早期生物膜结构;经过美罗培南作用后,PAO1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结构明显稀薄,而PAO1 lasI rhlI、PAO1 IasR rhlR基因缺陷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结构基本被破坏。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las、rhl基因可影响其生物膜的形成及生物膜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克霉唑阴道片(商品名:凯妮汀)治疗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凯妮汀治疗)与对照组(30例,采用制霉素阴道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阴道菌群培养结果、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为(10.33±2.25)d,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为(18.99±3.52)d;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乳酸杆菌活菌计数、肠杆菌活菌计数、酵母菌活菌计数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杆菌活菌计数、肠杆菌活菌计数、酵母菌活菌计数均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严重感染合并腹腔脓肿形成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315例腹腔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及血小板计数形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腹腔感染尤其是合并腹腔脓肿形成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影响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腹腔脓肿组(腹腔感染形成脓肿组,n=45)中,45例患者病程中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异常升高,普通腹腔感染组(未合并腹腔脓肿形成组,n=270)病程中血小板异常升高不明显。两组在入院3d内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病程进展,两组血小板计数在第5天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感染并发腹腔脓肿形成时血小板计数明显异常升高,随着病情恢复而逐步下降直至正常,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齐霉素对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的头孢他啶敏感性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 (PA)生物膜 (BF)是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结合 NCCL S标准的方法研究 BF中 PA的抗生素敏感性 ,主要研究了阿齐霉素对 BF中 PA抗生素敏感性的作用 ,为临床防治生物膜寻求潜在方法。本研究测定头孢服啶对悬浮状态和 BF中座生 PA(包括粘液型和非粘液型 )的最小杀菌浓度 (MBC)。在非粘液型菌株 ,悬浮菌和 BF菌均对头孢他啶敏感 ,加入 4μg/ ml阿齐霉素对头孢他啶的 MBC影响较小 ;在粘液型菌株 ,头孢他啶对 BF中的座生菌 MBC增高 ,而加入 4μg/ ml阿齐霉素明显降低了头孢他啶的 MBC,显示阿齐霉素增强了座生菌对头孢他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在铜绿假单胞菌肺炎中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在大鼠铜绿假单胞菌(PA)肺炎中的抗炎作用。方法54只SD大鼠建立急性PA肺炎模型,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PA组和PDTC组,每组18只。模型制作前60min,大鼠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PA组)和PDTC(PDTC组),每组按PA刺激后不同时间又分为3、9、24h亚组,每亚组6只大鼠。观察大鼠临床表现及肺组织湿/干比(W/D);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行半定量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肺组织NF-κB p65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含量。结果PA组大鼠肺组织明显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DTC组较PA组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A刺激后3h可见NF-κB阳性细胞,3~24h均较PDTC组明显增多(P<0.01);IL-8蛋白分泌在PA刺激后3h开始升高,9h达高峰,3~24h均较PDTC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NF-κB及其诱导的IL-8在PA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发光菌株,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研究盐酸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影响及与环丙沙星合用是否具有协同杀菌作用。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质粒转染铜绿假单胞菌,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BF,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经盐酸氨溴索作用后,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盐酸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盐酸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通过发光菌株荧光强度定量分析盐酸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量。结果盐酸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黏液样物变稀疏,不规则。盐酸氨溴索浓度大于0.49mg/mlBF内活菌数减少(F=18,P<0.05);盐酸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盐酸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盐酸氨溴索破坏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减少其内活菌数;盐酸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增强其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BF)是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结合NCCLS标准的方法研究BF中PA的抗生素敏感性,主要研究了阿剂毒素对BF中PA抗生素敏感性的作用,为临床防治生物膜寻求潜在方法.本研究测定头孢服啶对悬浮状态和BF中座生PA(包括粘液型和非粘液型)的最小浓度(MPC).在非粘液型菌株,悬浮菌和BF菌均对头孢他啶敏感,加入4μg/ml阿剂毒素对头孢他啶的MBC影响较小;在粘液型菌株,头孢他啶对BF中的座生菌MBC增高,而加入4μg/ml阿剂毒素明显降低了头孢他啶的MBC,显示阿剂毒素增强了座生菌对头孢他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黄芩苷、黄芩素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芩苷、黄芩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铜绿假单胞菌X140为研究对象,用32μg·mL-1的黄芩苷、2μg·mL-1的黄芩素干预X140生物膜的培养。以阿奇霉素为对照,采用倍比稀释法对生物膜内活菌菌落计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膜的变化。结果:32μg·mL-1的黄芩苷、2μg·mL-1的黄芩素可以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性和抑制生物膜的形成(P<0.01)。结论:黄芩苷、黄芩素可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思密达)、双歧三联活菌散(培菲康)、丙种球蛋白三联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36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散治疗:双歧三联活菌散1粒/次,每天3次,以温开水冲服;蒙脱石散<1岁每次1/3包,1~2岁每次2/3包,2岁以上每次1包,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 mg/kg,每天1次,连用4 d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TNF-α、IL-6、内毒素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恢复正常时间与住院时间。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89.71%)高于对照组(7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缩短(P<0.01);(3)两组患儿治疗后内毒素、TNF-α、IL-6均较治疗前降低,IgA、IgG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蒙脱石散、双歧三联活菌散、丙种球蛋白三联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疗效确切,能有效提高患儿免疫功能,调节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保护、修复受损粘膜,双向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多途径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观察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 d后经皮胆红素较治疗前开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 d后经皮胆红素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2 d后开始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观察组各时间点经皮胆红素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陈达卫 《中国药房》2011,(24):2251-2252
目的:观察西沙必利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FD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65例采用西沙必利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照组65例仅采用西沙必利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上腹胀痛、早饱和恶心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上腹胀痛、早饱和恶心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沙必利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FD,较单用西沙必利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治疗中乳酸杆菌活菌胶囊的临床作用。方法132例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在抗菌药物基础上加用乳酸杆菌活菌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抗菌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阴道pH值≤4.5比例、阴道乳酸杆菌数量、阴道菌群密集度及阴道菌群多样性。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阴道pH值下降≤4.5比例60.61%高于对照组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阴道乳酸杆菌计数>2+比例69.70%高于对照组的1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阴道菌群密集度集中在2级比例63.64%高于对照组的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阴道菌群多样性集中在1级比例75.76%高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乳酸杆菌活菌胶囊治疗阴道炎可有效促进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三种细菌生物被膜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三种细菌的生物被膜(biofilm,BF)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的产生。方法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在硅胶膜上建立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体外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BF进行鉴定。用双纸片试验检测ESBLs,等电聚焦电泳测定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结果三种细菌的各30株中,BF肺炎克雷伯氏菌组(A2组)中ESBLs的产生率最高(14株,46.7%),其浮游菌组(A1组)检出8株(26.7%);BF大肠埃希氏菌组(B2组)有10株(33.3%)产生ESBLs,其浮游菌组(B1组)检出6株(20.0%);BF铜绿假单胞菌组(C2组)有3株(10%)产ESBLs,其浮游组(C1组)为2株(6.7%)。浮游菌组中ESBLs的产生率低于BF菌组,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的BF组和浮游菌组的检出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A2组共检出14株产生ESBLs,有4种ESBLs,等电点分别为8.2(4株)、7.6(8株)、6.3(1株)和5.6(1株),A1组检出8株产生ESBLs,为3种ESBLs,等电点分别为8.2(2株)、7.6(5株)和5.6(1株);B2、B1组检出2种相同等电点分别为7.6(B1组4株,B2组6株)、8.2(B1组2株,B2组4株)的ESBLs;C1、C2组检出一种等电点为6.4的ESBLs(C1组2株,C2组3株)。以pI为7.6的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最高,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