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与《汤液经法》药物剂量溯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伤寒论>12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汤液经法>方剂的组成、药物剂量、主治、煎服法等,初步探讨<伤寒论>药物剂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伤寒论>继承了<汤液经法>的药物剂量,二书成书年代虽不同,但两个年代的医用度量衡制度基本一致,均为秦汉之制.  相似文献   

2.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箓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3.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篆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箓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5.
《汤液经法》与《伤寒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汤液经法》强调天人相应,主要从人体正气、生理的角度来探讨疾病诊疗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方规律。《伤寒论》则是从临床角度出发,收集大量的临床病案,综合人体正气和外感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撰用《素问.热论篇》的相关内容,创造性地总结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天行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阳病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阴病,并在《汤液经法》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论广"而成,重释了《汤液经法》经方的方义。  相似文献   

6.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解读伊尹汤液经>,探讨<伊尹汤液经>,进一步对本草、汤液和经方加以深思,追源溯流,以便从学术沿革角度阐明中医临床治疗的发展过程,知晓各种学术流派的短长.  相似文献   

8.
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宋本《伤寒论》与中国所藏5部宋本《伤寒论》进行逐字校读,发现日本内阁本讹误甚多,结合赵开美精于校雠的学术经历和对善本古书的珍惜态度,可以确证内阁文库本不是赵开美本的原刻本而是日本翻刻本。中国所藏5部宋本《伤寒论》皆为赵开美原刻本,其中分初刻本与修订本两种版次。  相似文献   

9.
10.
《汤液经法图》载于敦煌藏经洞遗卷《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是根据五行配属五脏的“体味”“用味”“化味”而遣药组方,其作者陶弘景对此图的评价甚高。通过分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肺脏病诸方,深入研究《汤液经法图》并诠释蕴含其中的药味组方法则,简析药味组方法则的特色,对于正确理解和阐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及配伍规律,从而指导临证组方,提高临床能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赵开美本《仲景全书》,因其中《伤寒论》部分被认为是现存最接近北宋本的版本而受到重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仲景全书》原刊本,在首册的护页,有两则手书题记,题记作者声称拥有北宋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是首次显示此重要文献存世的记录。此题记曾先后引起数位中日学者的注意,但其作者为何人,始终未能得以确认。经由考察《仲景全书》原件,以及考证题记内容及藏印,确认了清末的徐坊即为题记的作者。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寻治平官刊大字景写本《伤寒论》这一珍贵版本的踪迹,未来或有机会为《伤寒论》的版本学及文献学的内容增添新页。  相似文献   

12.
13.
讨论《伤寒论》中“和法”的传统概念,提出张仲景并未明确指出治疗少阳病的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而是成无已的一家之言。认为仲景明示的“和法”应为较缓和的祛邪方法,半非单用于少阳经病。  相似文献   

14.
经方起源考     
从考古发现和史料出发,分析了《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成书时间,发现两书均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时,且前者成书可能还稍晚于后者。经方起源于古单方,于汉代获得空前发展而形成,成熟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小柴胡汤为“柴胡证”而设,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善于灵活运用小柴胡汤,除方后对7个或然证的加减外,临床还可用治多种疾病。驱邪与扶正是小柴胡汤的组方特点,它切合了临床多数疾病皆由邪实正虚、阴阳失调这一基本病机,故小柴胡汤既能和解少阳,又能治疗其他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作为一部主要论述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专著,于汗法颇为重视。全书397条,涉及汗法者就有120余条。其言或为治疗立法,或为疾病传化诱因,论而允当,辨而精妙,堪属医家必循之准绳。学者如能于此深研细审,必将对中医临床和理论更新良多启示。本文仅笔者学习后的一些肤浅体会,权作引玉之砖,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397法说出自北宋·林亿等校刻“伤寒论·序”。本文归纳历代医家对397法的不同认识有四种观点:1、宋本各篇名下所注法数之和;2、王安道删其重复得238治;3、喻嘉言重新编得397法;4、陈修园删取原文得397节。作者考察明·赵开美仿宋复刻本(影印本)后指出:1、林亿等所言“法”是指伤寒及杂病多种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方药、针灸和部分治禁等;2、397法系指从辨太阳病至辨发汗吐下后病十八篇内,各篇所注法数之和。然统计赵本各篇法数之和并非397,实为387法.疑有脱误。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20.
整理归纳了《伤寒论》小柴胡汤应用范围,从治少阳肝脾不和证、外感表证初入少阳、太少两感轻证,治阳微结,少阳阳明同病,三阳同病,热入血室,黄疸,功能性发热等9个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