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的优越性、操作要点.方法:2005年3月~2009年6月采用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本(微创THA组)20例;同期按常规方法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THA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置换期的出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结果:微创小切口明显减少手术失血量,术后恢复快,假体位置良好.结论: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应严格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张峰 《吉林医学》2012,33(23):4957-4958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外侧小切口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40例(治疗组),同期采用常规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全髋置换术相比,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外侧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方法:采用外侧小切口(8~10cm)施行THA手术(微创THA组)47例(共50髋);同期按常规方法行THA手术(常规THA组)41例(41髋)。对两组围手术期出血量、切口引流量、输血量、关节置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微创THA组在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输血量等均较常规THA组少,术后l周可扶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术后2周可扶单拐不负重行走,术后弃拐时间同常规THA组。结论:微创THA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出血少、软组织创伤小、关节置换时间短、假体功能良好,但应注意手术适应证及技术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4.
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6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涛  历强  王润辉  董红  郭启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1):1502-1503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对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本组64髋,手术切口平均9.5cm,平均手术时间为97min,术中平均出血375ml,术后24h引流量260ml,术后12月Harris评分平均91.3分。结论: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6例16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3例23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2 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及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 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其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应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开展.由于本组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分析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选择48例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24例,微创组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微创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进行人工全髋置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9例19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6例26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一假体黏附率及股骨一假体三点固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可进一步开展该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比较15例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切口长度、失血量、术后康复、假体位置、Harris评分方面的区别。结果微创小切口明显减少手术失血量,术后恢复快,假体位置可以控制。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但技术条件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骨水泥假体与生物型假体不同固定方式在髋关节初次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假体选择适应证。方法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89例89髋,同期采用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2例92髋。对比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患者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的时间、并发症、假体位置、术后Harris髋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生物型假体平均手术时间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显著(P〈0.05);骨水泥型假体组较生物型假体组在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使用助步器的时间等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显著(P〈0.05)。骨水泥型假体组术后早期Harris髋评分较生物型假体组高,功能恢复较生物型假体组快。结论正确识别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骨水泥假体与生物型假体,在髋关节初次置换中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伟 《西部医学》2009,21(11):1929-1930,1932
目的探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术要点及临床近期疗效。方法髋关节疾病患者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53-82岁,平均73.5岁,术前Harris评分39.6分。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例的切口长度、术中髋关节囊处理、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的位置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切口均小于10cm,手术过程中均未行关节囊切除,对关节囊行缝合修整,围手术期出血量312±113.6ml,假体的安放和固定较常规手术未因手术切口的改变而改变,术后扶拐下床时间5.3±2.2天,术后6周均脱拐行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4.3分。术后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一例出现关节脱位、感染。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及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对于多数病例能替代传统手术,但手术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手术医师需具有丰富的关节置换经验,减少软组织的损伤和关节囊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6例需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全髋置换术)和观察组(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术后均随访9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后外侧微创入路和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双极头置换的差异。方法 32例双极头髋关节置换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15)采用后外侧微创入路,对照组(n=17)采用传统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SF-36评分、Harris评分、VAS评分、止痛药使用量、切口周围感染、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栓塞、肺栓塞、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发生率等指标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第2周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微创入路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量较少等优势,但较长的学习曲线和更有限的手术视野对术者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和更长的随访对这一术式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两切口微创技术在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切口微创技术在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4年6月间的3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者,随机分为两组:两切口微创全髋组15个、常规全髋置换组15个.比较两组在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与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切口微创全髋手术切口分别为3.6(3.0~4.5)cm、5.7(5.4~6.5)cm,常规手术组12.0(9.0~14.0)cm,P<0.05.两切口微创组与常规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00(80~220)min、80(60~150)min,760 mL、650 mL,P<0.05,但所需输血量没有差异.两切口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比,具有手术后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双下肢不等长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手术不切断髋关节周围肌肉,创伤小,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技术难度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开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并探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选取50例要进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传统组,各25例。传统组行常规全髋置换术,实验组行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比较患者手术过程中及术后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全髋置换具有出血少、对软组织损伤小、恢复快并且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行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23髋),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行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6.73 cm,手术平均时间(102±11)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74±53)m L,术后24 h引流量平均(123±41)m L,平均住院时间为5.7 d;术后Harri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无切口感染、假体脱位、骨折及双下肢长度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Super 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活动快、可快速康复等优点,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超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切口(Watson-Jones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超高龄(85~101岁)股骨颈骨折42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和引流、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Harris评分方面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小切口组)42例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减少,不仅促进了早期活动,并且对手术效果无影响。结论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感染机会低等优势。微创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冯建忠 《广州医药》2005,36(4):28-30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出2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25例同期进行的采取外侧入路及20例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月(4个月~2年3个月),微创后外侧小切口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与外侧切口及后外侧切口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具有切口长度小、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改良后侧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THR临床应用12例,切口长度7~9c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6~24个月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位置、术后疼痛评分均优于传统手术方式。结论采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确实可行,后侧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小切口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术22例(24髋);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8~15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切口平均长度为9.5 cm,平均手术时间105 min,平均术中失血量500 ml.无伤口感染、骨折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骨盆X线片未发现有假体松动、移位、断裂等迹象,大多数患者1个月后无需持拐辅助行走.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不损伤周围肌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几乎无后脱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平卧位直接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THR)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平卧位直接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髋置换术40例,45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0岁。结果:手术切口平均约9.5cm,术中出血量平均250 ml,手术时间平均80分钟,术后24小时引流量平均200 ml。术后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较常规入路显著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术后3天患者渐下地行功能练习,Harris评分平均98分。随访6-48个月,平均36个月,手术切口均获1期愈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持续的跛行和Trendelenburg 征阳性。无感染、脱位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平卧位小切口外侧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入路创伤小,暴露良好,术中假体安置更精确,手术操作更方便,麻醉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