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Amplatzer或可控弹簧栓子堵闭 7例PDA ,PDA最窄直径 2— 4 .7mm ,平均 3.5mm。结果均获成功。 3个月随访封堵器无移位 ,无残余分流。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可靠 ,效果好 ,损伤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接受PDA介入封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心脏超声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及主动脉弓造影,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3l例PDA封堵均成功。封堵后10min,肺动脉压由封堵前的24—96(45.4±20.2)/10—45(21.9±8.6)mmHg,降至13—40(24.9±7.4)/4—23(11.9±5.5)mmHg(P〈0.05)。31例经随访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开胸做导管结扎 ,该手术创伤大 ,风险大 ,痛苦大 ,恢复慢。我科 1 996~ 2 0 0 3年 1月对 5例PDA患儿行导管介入治疗[1],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5例患儿都是在正常体检或疾病体检时被发现 ,经过心脏X线检查 ,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PDA。其中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4~ 1 1岁 ,PDA内径 3~ 5mm。堵塞方法 :海绵塞法 2例 ,弹簧圈法 2例 ,动脉导管封堵器 1例。1 .2 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 ,行心导管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封堵材料经皮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个体化选择及近期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PDA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8月~34岁,其中1例伴有房间隔缺损(ASD)。其中16例,直径4~20mm,选用6~22mm国产类Amplatzer标准型封堵器(ADO);3例,缺损直径小于2.5mm,选用德国6mm×5mm和5mm×4mmpfmDuctOcclud弹簧圈;另外1例,直径为6mm,PDA体部与降主动脉夹角小,漏斗部亦较小,选用10mm国产新型成角PDA封堵器。术后即刻重复造影检查及24小时,1~6月随访心电图、胸片、TTE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6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未见残余分流;4例封堵后造影有少量残余分流,1月后经胸TTE检查证实分流消失;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例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仍有轻微的心悸、胸闷症状,3月后逐渐消失,肺动脉压明显降低;全部患者心影缩小,无封堵器移位及变形、肺动脉及主动脉梗阻。结论选择性应用多种封堵材料经皮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及并发症较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巨大动脉导管未闭6例,均经介入行覆膜支架封堵完成治疗,术前给予心理指导、饮食护理,降低肺动脉压力等护理治疗;术后从体位活动、生命体征观察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护理;出院时给予康复护理指导.结果本组病例均于术后7天顺利出院.结论覆膜支架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手术风险小、不留疤痕且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严格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患者手术顺利、安全出院的基本工作.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胜才 《四川医学》1997,18(6):398-400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华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610041)唐胜才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成人和年长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是众所周知的。近年研究证明,早产儿PDA的发生率特别高,可达80%~90%,而且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成人...  相似文献   

8.
金献萍  黄正会 《华夏医学》2005,18(4):651-652
动脉导管是在主动脉弓与肺动脉之间相连的管道.在胎儿时期,胎儿循环系统依赖其存在,但在出生后应自然闭合,如未能闭合,则存留一个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通道,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临床上分为三型,即“窗型”、“漏斗型”、“管型”,其中以“漏斗型”多见.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开胸后行动脉导管切断缝合与结扎为主,对机体创伤大,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PDA患者应用国产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先行球囊扩张术,再行PDA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先行PDA封堵治疗,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即刻X线造影观察疗效,24h、1个月、3个月、1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1例患者植入封堵器均获成功,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随访1个月至3年,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法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9)及重度肺动脉高压(PAMP>50 mmHg,n=11)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在介入封堵术前及术后进行有创肺动脉压测定,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的变化.结果 30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无死亡病例.两组患儿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较术后均有明显下降,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全部降至正常(P<0.0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术后肺动脉压有4例降至正常(P<0.05).结论 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儿童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的综合分析,指出:该复合畸形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极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体格检查、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及心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尽量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自2000年1月~2009年1月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PDA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结果 1 000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且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加强PDA堵闭术中、术后病情及心电图的观察,并及时给以相应的处理是介入治疗PDA成功的重要保证[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 动脉导管未闭(PDA)常须要外科手术治疗,但其术式选择迄今未有定论。现就我院1987年6月~1994年12月收治的57例手术治疗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 57例中男14例,女43例;年龄2~40岁(15.44±3.20);体重 9.8~56kg(30.10±4.32);41例可闻及连续性杂音,11例以收缩期杂音为主,5例杂音不明显,均经彩超证实为 PDA。经测定肺动脉高压 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EKG示左室肥大劳损12例,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104-109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其中男20例,女32例,年龄1~46岁;在影像学引导下应用封堵器行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 d行心电图(ECG)、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后1、3、6、12个月、2年进行随访。结果 52例患者中50例手术成功,术后为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左右心腔缩小,肺动脉压降低,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技术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我院42例患者均1次堵成功,且治疗和积极护理干预后痊愈出院,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围期手术,细致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佶  刘杨  范崇济 《当代医学》2009,15(15):113-114
目的总结婴儿动脉导管末闭介入治疗的效果及蘑菇伞形封堵器选择的经验。方法选择年龄≤1岁的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使用蘑菇伞形封堵器经皮封堵。术后2天、1月及3月行超声心动图(UGG)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及封堵器直径(DADO)与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Dangio)的关系。结果35例患儿年龄5月~1岁,体质重5.5~10.5kg。其中成功33例,2例失败,封堵成功率93.9%。即刻完全封堵率78.7%,2天90.9%,1月936%,3月100%。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感染及血栓形成。1例术后少量输血,2例出现暂时性I°或II°I型AVB。1例术前主动脉峡部较窄患儿出现轻度主动脉狭窄。结论使用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婴儿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封堵器直径(DADO)与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Dangio)的比值可作为封堵器选择的新参考指标。DADO/Dangio≥1.5的最小封堵器应作为首选,既达到完全封堵的效果,也尽量避免对肺动脉及降主动脉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非开胸塞子堵闭动脉导管未闭术24例临床分析张卫东,张鸿举,刁绍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21002)1990年以来我院行非开胸塞子堵闭动脉导管未闭(PDA)24例,成功23例,失败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8~32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92例接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疗效.结果 92 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残余分流,随访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简单、安全、有效,是一项有发展前途的疗法.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病因第2位。传统治疗以外科手术结扎或切断为治疗方法,1967年Pomtman首次应用WALON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成功,开创了非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新途径。由于介入性治疗该病创伤小、康复快、患者痛苦少,加之不留疤痕及操作简便而得以迅速发展。继Pomtman法之后相继又出现了Rashkind法、Sidens法、弹簧栓子封堵截法及Amplatzer法。现将我院自1998年以来收治的3例患者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