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前后血液质量比较及临床应用。方法:对100份全血进行白细胞过滤前后的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白细胞滤除率为99.6%,红细胞回收率92.7%。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显著性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并能滤除相关病毒,可提高输血的疗效和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国产库型白细胞滤器在储存添加剂红细胞过滤效果。方法 使用国产血库型白细胞滤器 (BC·L 2 0 0 -1型 )过滤 15袋 10天以内的储存添加剂红细胞 (去白RBC) ,检测过滤前后WBC、RBC、PLT的浓度 ,并求出WBC、PLT的去除率 ,WBC残留量及RBC回收率 ;比较过滤前后RBC渗透脆性。并将去白RBC和非去白RBC分别用于两组患者 ,每组患者 2 0 3人 ,观察去白组与非去白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NHFTR)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白细胞去除率、血小扳去除率及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 99.3 9%、97.42 %及 93 .5 1%。开始溶血点 :过滤前后比较的t检验得P1 >0 .5 ,完全溶血点 :过滤前后比较的t检验得 0 .2 0 >P2 >0 .10。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无显著差异 (P1 >0 .0 5 ;P2 >0 .0 5 )。去白组NHFTR发生率为 1.48% ;非去白组NHFTR发生率为 12 .3 2 % (P <0 .0 0 5 )。结论 该型白细胞滤器的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临床少白RBC输血的要求。使用该种去白RBC可以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技术在肿瘤患者输血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取24小时内采集的红细胞悬液,采用带滤器的3联袋在层流室内滤除白细胞,分别对反复输血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观察组)及未过滤悬浮红细胞(对照组),观察2组输血反应率及输血疗效。结果:悬浮红细胞过滤后对白细胞的滤除率为99.9%,红细胞回收率为93.0%。2组输血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输血后发热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能显著降低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能有效防止输血性免疫抑制的发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输血时应选择输成分血,有条件的更应选择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白细胞过滤器对全血或SAGM(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悬浮红细胞进行白细胞去除,比较白细胞去除前后血液的质量及临床应用现状,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将全血或悬浮红细胞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来分析白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情况,并且比较去除白细胞组与未去除白细胞组发生的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结果在400ml全血或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去除率〉99%(99.26%~99.41%),红细胞回收率〉90%(90.97%~92.32%),血红蛋白回收率〉99%(99.62%~99.84%)血小板去除率〉38%(38.11%~39.89%)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35%,较未去白细胞组发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4.1%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制品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反应率、白细胞携带病毒相关疾病的传播、由HLA抗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真正满足了临床输血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的血液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秀春 《卫生职业教育》2008,21(21):101-102
目的 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血液质量变化,及对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降低程度进行探讨.方法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是将200毫升/袋全血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后的血液加入添加剂,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血液质量检测,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降低程度.结果 检测过滤后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滤过率>99.99%(P<0.05),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由于去除了白细胞和血小板,所以能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去除白细胞对添加剂红细胞质量影响及去除白细胞输血降低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反应的效果。方法 对白细胞过滤前后的添加荆红细胞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红蛋白(Hb)、钾离子(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细菌生长状况,观察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间2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使用未过滤及过滤添加剂红细胞后的输血状况。结果 过滤后的添加剂红细胞白细胞去除率99.99%,红细胞回收率96.83%,其它指标去白细胞过滤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中海贫血患者使用过滤的添加荆红细胞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较应用前24.8%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性质功能影响极少且能有效降低地中海贫血患者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滤除白细胞血液前后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为我市全面推广该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上饶市县级及县级以上12家医院2008~2010年采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调查,将临床输血病例分为两组: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观察组和输注全血即未滤除白细胞血液的对照组;对两组病例输血不良反应作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病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共输血1257人次,输血不良反应73例,不良反应率5.807%;观察组共输血1277人次,输血不良反应9例,不良反应率0.705%。过滤后血液白细胞去除率达99.07%,红细胞回收率达92.61%,与过滤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滤除白细胞血液进行临床输血可以显著降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滤除在肿瘤、血液病患者输血治疗中的作用,进一步证实白细胞过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5年~2007年我院肿瘤和血液病患者使用滤白机采血小板的情况,并通过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血小板有效输注及24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与未进行白细胞滤除的机采血小板输注相比较。结果:过滤机采血小板和未过滤机采血小板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过滤机采血小板和未过滤机采血小板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4hCCI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地减少机采血小板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且不影响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国产滤器制备的去白细胞的晶体盐红细胞悬液(Saline adenine glucose mannitol red blood cell suspension,SAGM RBCs)进行质量和临床效果评估。方法:200单位过滤后的SAGM RBCs,测定其过滤前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CT,Hb,计算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回收率,血小板损失率,150例受血者,输血前均不使用激素类及抗过敏类药物,观察输血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滤去除白细胞的SAGM RBCs,白细胞清除率为99.3%;红细胞回收率为92.7%,血小板损失率为87.2%;在接受去白细胞的SAGM RBCs的150例受血者中,输血≤2次的受血者中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3次曾有过发热性输血反应史(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SAGM红细胞悬液)的30例受血者中仅有1例出现发热性输血反应。结论:使用国产滤器能去除血液成分中99%以上的白细胞,能有效地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效果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输血中发现,多次接受输血的患者可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WBC减少与荨麻疹等,这类输血反应大多是由于患者血液中存在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的抗体所致。为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我们对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的变化及其对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降低的程度。方法:将200ml/袋全血用白细胞过滤除白细胞。结果:检测过滤的白细胞平均滤过率为99.80%(P<0.05),红细胞平均回收率为93.54%(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有选择地滤除白细胞,能显著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仁南  黄晓静  李玺 《吉林医学》2006,27(5):493-494
目的:评估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1例患者接受了去除白细胞红细胞悬液761U,(每人1 ̄8U不等),对其中200U红细胞悬液滤除白细胞前、后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并对其输血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应用白细胞滤器后,其白细胞数比过滤前显著减低,过滤前、后白细胞数分别为(6.16±1.44)×109/L与(0.12±0.10)×109/L(P<0.01),血红蛋白过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61.58±23.31)g/L与(157.84±22.35)g/L,P>0.05。251例接受去白细胞受血者均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白细胞,去除白细胞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滤器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患者接受滤除白细胞输血。对 2 0 0U红细胞悬液滤除白细胞前、后分别进行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并对患者输血反应进行了观察。结果 应用白细胞滤器后其白细胞比过滤前显著减低 ,过滤前、后白细胞数分别为 ( 6 .16± 1.4 4 )× 10 9/L与 ( 0 .12± 0 .10 )×10 9/L(P <0 .0 1) ,血红蛋白过滤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分别为 ( 16 1.5 8± 2 3.31)g/L与 ( 15 7.84± 2 2 .35 )g/L(P >0 .0 5 )。 80例接受少白细胞血的受血者均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 白细胞滤器能有效去除白细胞 ,能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我院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术中应用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评价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725例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患者回收、回输血液量、术后输注异体血以及治愈情况。比较其中未输异体血的140例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术前、术后1d和术后5d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经血液回收机回收血液总量1501920ml,平均每例2072ml。725例患者中,死亡7例术后,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1d与术前比较RBC、Hb、Hct、PLT、WBC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d与术前各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异体血的输注,缓解血源紧张,降低输血并发症及医疗费用,在抢救大出血时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双倍血量换血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治疗效果,明确单倍血量换血在减少内环境波动、降低换血相关并发症中是否具有明显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新生儿诊治中心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换血治疗的8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资料,以单位体质量换血量将其分为单倍换血量组(80~110 mL/kg,35例)及双倍换血量组(150~180 mL/kg,51例),比较两组换血前、后内环境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单倍换血量组与双倍换血量组的换血量分别为(98.16士10.75)、(157.78±7.37)mL/kg,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1.68士8.52)%、(50.22±13.14)%,换血时间分别为(85.60士18.66)、(118.22士24.81)min,两组胆红素换出率与换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换血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血清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血钾、血钠、血氯、血钙、碳酸氢盐(HCO3-)水平及pH值均低于换血前,红细胞(RBC)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糖水平均高于换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双倍换血量组换血后血糖、PLT、TBIL变化较单倍换血量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换血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倍量换血相比,单倍量换血对内环境影响较小,用血量及人力消耗较少,能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红斑汤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CD34、CD45表达的影响。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以环磷酰胺25 mg·kg^-1,隔日1次,腹腔注射2次即可造成骨髓抑制模型,正常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观察红斑汤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及骨髓细胞CD34、CD45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细胞CD34、CD45均可见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红斑汤组及鲨肝醇组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红斑汤组与鲨肝醇组,具有促进骨髓抑制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恢复,且鲨肝醇组疗效不显著优于红斑汤组(P〉0.05);红斑汤组和鲨肝醇组骨髓细胞CD34、CD45及CD34、CD45的双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红斑汤组和模型组均能促进骨髓细胞CD34、CD45的恢复,且鲨肝醇组不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红斑汤具有升高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细胞CD34、CD45;具有改善环磷酰胺对小鼠骨髓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同名异种鸡血藤对60Co γ射线辐射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 woodiana)、皱果崖豆藤(Millettia oosperma)、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等4种同名异种鸡血藤对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作用。方法:60Coγ射线亚致死量辐照造成骨髓抑制小鼠模型,灌胃给药,于给药后1、3、7、14和21d监测其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给予同名异种鸡血藤治疗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趋势减缓,与对照组比较,白花油麻藤和密花豆藤高、低剂量组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名异种鸡血藤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辐射小鼠外周血象的恢复,其中密花豆藤和白花油麻藤作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肝癌联合脾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11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肝脾联合切除术组(观察组,66例)和单纯肝切除术组(对照组,52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及CD4+、CD8+、CD4+/CD8+等T细胞亚型,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患者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果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1周RBC、WBC、PLT、CD4+、CD8+、CD4+/CD8+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观察组WBC、PLT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1),术后2个月观察组CD4+、CD4+/CD8+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胆漏、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10/66),对照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6/52),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4,P=0.569);术后随访3年,观察组无瘤生存率为40.91%(27/66),对照组为21.15%(11/52),观察组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99,P=0.023)。  结论  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能有效促进WBC和PLT升高、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远期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63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83)与对照组(n=80),观察组接受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肝癌切除术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WBC、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C现、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全脾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案,该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