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MT)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1],内镜黏膜切除术是应用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较小的无蒂浅表性病变行病灶切除的方法[2]。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内镜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部位,能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对35例SMT患者实施了ESD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EMR适应证的166例患者,部分用超声内镜(EUS)探查证实病变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层,应用EMR切除了184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EMR前123例患者行EUS检查,占74%。EMR切除病变184处,完全切除169处,完全切除率达91.8%。术后病理诊断鳞癌2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1例,腺瘤或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6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伴低度异型增生21例,腺瘤不伴异型增生8例,平滑肌瘤63例,间质瘤13例,炎性息肉6例,幼年型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41例,异位胰腺1例。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发生出血22例占13.3%,其中发生在EMR中/后24 h内的早期出血16例(73%),24 h后的延迟出血6例(27%)。并发穿孔1例,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好转。随访1~36个月,无1例复发或癌变。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浅表肿瘤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1984年日本多田正弘、竹本忠良等首先报道了黏膜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它是1种对常规活检难以确诊的病人或对消化道肿瘤浸润深度难以估计的病例进行较大块活检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黏膜切除的技术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在扩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usal rwsection EMR)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无蒂或扁平息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快速康复理念在老年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将老年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给予不同护理。实验组48例应用ERAS理念实施护理,对照组48例应用内镜中心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比较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并讨论。结果:实验组各项术后恢复时间(首次排气2.06±0.41h、首次排便13.18±1.71h、首次下床活动14.51±2.05h、恢复流质饮食30.15±3.84h)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老年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的护理中可加速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穆琳  纪莉莎  李静  杨金环 《齐鲁医学杂志》2012,27(6):523-524,527
目的探讨不同黏膜下注射液对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的影响。方法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中所用黏膜下注射液为生理盐水加亚甲蓝;观察组30例,术中所用黏膜下注射液为甘油果糖加亚甲蓝,两种黏膜下注射液均加入少量肾上腺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一次性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黏膜下注射液用量、操作时间和重复注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511、2.954,χ2=5.454,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出现复发情况,切口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中采用甘油果糖加亚甲蓝作为黏膜下注射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不同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行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碳酸血症组(H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术中高碳酸血症组(H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维持在55~65 mm Hg;对照组(C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维持在35~45 mm Hg。观察并记录诱导前即刻(T_0)、手术开始后15 min(T_1)、手术开始后30 min(T_2)、手术开始后60 min(T_3)、手术开始后90 min(T_4)及手术开始后120 min(T_5)的气道压力峰值(Peak)、动脉血压(AB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后拔管时间和离开复苏室时间。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6 h分别测动脉血气,拔管后6 h同时测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C组部分时点(T_1,T_2,T_3,T_4,T_5)气道压力、中心静脉压及心率较H组同时点上升;动脉血压较H组同时点下降。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和离开复苏室时间无差异。H组患者拔管后即刻的pH与C组相比下降,PaCO_2升高;拔管后6 h两组pH和PaCO_2无差异。H组患者拔管后6 h IL-10较C组上升,IL-6下降。结论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在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血气及术后恢复等方面对老年患者没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可逆病理性Q波的变化。方法 对 2 15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分别作心电图和血流变学检查。病理性Q波组应用川芎嗪治疗。结果 心电图基本正常者 98例 ;出现无病理性Q波异常的其他心电图异常 5 2例 ;表现为可逆性病理性Q波者 6 5例。病理性Q波患者血流变异常。应用川芎嗪 3~ 5天后病理性Q波均消失。结论 老年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可导致可逆性病理性Q波 ,药物治疗可使病理性Q波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间常规普通内镜发现的24例消化道SMT(食管7例,胃13例,直肠4例),先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起源,再进行ESD治疗,获取术后病理及详细记录相关资料,评价ESD治疗SMT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1例病变因起源于固有肌层,辅以尼龙绳套扎,未能获取术后病理。切除病变直径0.5~2.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30~105 min,平均55 min。1例胃底病变术中出现穿孔,经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及保守治疗痊愈。所有病例术中少量出血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未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所有ESD剥离的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及切缘干净,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既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明确病变性质。但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因并发穿孔、出血概率大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内镜套扎术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常规电子内镜下明确的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在行电子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黏膜下肿瘤后,采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结果确诊黏膜下肿瘤43例,其中间质瘤22例,平滑肌瘤18例,脂肪瘤3例;来源于黏膜下层1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32例。采用胶圈套扎治疗25例,尼龙绳套扎治疗18例。肿瘤脱落42例,成功率98%。术后发生食管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2.3%。结论经内镜套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无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全部5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成功,病变直径为1.5 cm~3.5 cm,平均2.6 cm,手术时间为35 min~140 min,平均75 min,手中创面少量出血均予以电凝下止血,术后3例(5.6%)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术治愈,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能成功处理较大的病灶,安全有效,同时具有微创的优势,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临床治疗上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SMT患者82例,患者均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等,比较EUS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根据EUS诊断结果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结果 EUS能清晰显示消化道SMT的层次来源、大小、回声、边界;经EUS诊断85例病灶,12例EUS诊断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其中2例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1例胃窦血管球瘤、1例副脾、1例神经鞘瘤、1例腺肌瘤、1例纤维瘤误认为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体异位胰腺均误认为间质瘤,EUS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5.9%(73/85);ESD手术40例,ESE手术34例,STER手术2例,EFTR手术9例,其中2例术中转腹腔镜术,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根据EUS制定的术前方案与实际的手术方案符合率为97.6%(83/85)。结论 EUS是诊断消化道SMT较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EMR组,同期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一般资料与EMR组均衡的30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病灶残留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整块切除率以及完全切除率均明显低于ESD组,手术时间短于ESD组,术中出血量大于ESD组,住院时间长于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均P0.05)。术后1个月EMR组的病灶残留率高于ES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和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良好效果,其中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控制上,EMR优于ESD,但在术中出血量、肿瘤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上,ESD明显优于EMR。临床上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马春艳 《河北医学》2014,(4):643-645
目的:研究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umor ,SMT)内镜微创切除新技术的应用价值情况。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SMT病患52例,作观察组,对其实施内镜微创切除术。将前一年同期所收治SMT病患52例作对照组,该组病患均接受外科切除术。结果:观察组病患手术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54%,术后并发症之发生率为3.85%,穿孔率为1.9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1%,15.38%,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0,病变残留率为1.9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62%,13.46%,创面愈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镜微创切除新技术应用于SMT切除中,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安全性高,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9.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泛指一类来源于黏膜层以下组织的消化道肿瘤。随着消化内镜及超声内镜的广泛运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发现及诊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对传统的手术处理,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治疗不仅可以高效、安全完整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而且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治疗费用低等优势。至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已成为一种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现胃肠道间质瘤以和平滑肌瘤为例,对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及处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年龄是急性下消化道出血(LGIH)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分析:①诊断与治疗策略;②相关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③手术指征;④年龄≥80岁患者的急性LG IH的治疗进展。对43例年龄≥80岁的急性LG I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86%的患者(n=37)发现有相关合并疾病,9%的患者(n=4)有结肠直肠手术史,19%的患者(n=8)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7%的患者(n=3)使用过抗凝治疗。132例年龄<80岁的急性LG IH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tudent t检验和χ2检验。最初急救病房中有11例患者(26%)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经保守治疗8例患者状况趋于稳定。在所有进行急救或半急救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