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道感染及其处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感染(biliary tract infection,BTI)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及不同部位的胆管炎,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又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胆道感染主要是因胆道梗阻、胆汁淤滞造成,其中胆道结石是导致梗阻的最主要原因,反复引起感染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了胆道梗阻;而各种急性胆道感染如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临床症状严重,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衰竭,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胆道梗阻对犬小肠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犬制作胆道梗阻模型,观察梗阻后不同时相犬十二指肠和回盲部需氧菌与厌氧菌的变化,并对其肠壁进行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观察.以探讨胆道梗阻对小肠菌群的影响和肠道菌群在胆道感染等内源生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犬胆道梗阻时间的延长.小肠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细菌的轻度增殖,定殖菌种数增多,下段小肠细菌(主要是大脑杆菌)移位到十二指肠,使十二指肠内总需氧菌和大肠杆菌的定殖率明显增高;回肠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上皮微绒毛减少、破坏等病理改变。由此表明.胆道梗阻时肠菌失调和肠粘膜屏障的破坏可能与胆道梗阻时胆道感染发生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上在及时解除胆道梗阻的同时,还应注意调整胆道梗阻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阻止下消化道细菌上行定植.以防止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用犬制作胆道梗阻模型,观察梗阻后不同时相犬十二指肠和回盲部需氧菌与厌氧菌的变化,并对其肠壁进行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观察,以探讨胆道梗阻对小肠菌群的影响和肠道菌群在胆道感染等内源性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犬胆道梗阻时间的延长,小肠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细菌的轻度增殖,定殖菌种数增多,下段小肠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移位到十二指肠,使十二指肠内总需氧菌和大肠杆菌的定殖率明显增高;回肠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上皮微绒毛减少、破坏等病理改变。由此表明,胆道梗阻时肠菌失凋和肠粘膜屏障的破坏可能与胆道梗阻时胆道感染发生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上在及时解除胆道梗阻的同时,还应注意调整胆道梗阻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阻止下消化道细菌上行定植,以防上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恶性黄疸伴发急性胆道感染原因的探讨刘存居,邢国璋急性胆管炎(AC)及重症急性胆管炎(ACTS)在良性胆道梗阻病人中十分常见,共发生率可达60%~100%[1];而在恶性胆道梗阻病人中的发生率尚未见有大宗报道。我院自1980年3月~1992年2月共收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NO、ET1等在胆石性胆道梗阻病程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胆石性胆道梗阻患者,按黄疸发生时间、血内毒素检测结查、有无急性胆管炎分组比较NO、ET内毒素和肝功能变化关系。结果 梗阻性黄疸I、Ⅱ组NO与ET1呈负相关;Ⅲ组NO与ET1呈负相关。内毒素阳性组、有胆管炎组:NO ET1无相关关系。结论 ①胆道感染、内毒素等导致NO与ET1的协调关系紊乱、NO的正常保护机制受损,这在胆道梗阻所致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等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②检测比较NO/ET的变化关系,可能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肝储备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胆道恶性梗阻的内支架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支架置入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重要方法。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可以选择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置入途径主要有EST和PTCD途径。胆道支架的移位、堵塞以及胆道感染是支架置入后的常见并发症,而以腔内放射为主的后续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局部肿瘤的生长。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对于胆胰管并存梗阻的患者,最好同时行胆管及胰管双支架联合引流。胆道支架置入是有效解除胆道梗阻的方法,其效果可与外科分流术相媲美,对中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胆道结石合并胆道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以急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胆道结石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370例,死亡11例,放弃治疗5例。结论 胆道结石合并急性炎症时治疗的关键是判断胆道系统梗阻的部位及程度,根据B超、CT及黄疸的程度可对此作有效判断,如胆道系统出现明显梗阻则应尽早手术减压引流,此可减少重症胆管炎的发生率;如为重症胆管炎更应急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老年胆道梗阻的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老年胆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84年1月至1999年9月收治的65岁以上胆道梗阻疾病1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率为9%(13例),其中良性梗阻5例,恶性梗阻8例,均死于术后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有衰。结论:老年胆道梗阻病因复杂,病情进展快,强化围手术期治疗,预防胆道感染,及时有效的胆道引流,合理的术式选择,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经皮经肝穿刺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56例胆道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92例行保守治疗,其中65例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164例在发病48h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术。结果本组病人治愈245例,死亡6例,因病情恶化放弃治疗5例。结论早期诊断对胆道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尤为关键。及时判断胆道系统梗阻的部位及程度,尽早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以降低胆道内的压力有利于防止重症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 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术中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术中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外科(200040)倪泉兴,曹国海,张延龄我们自1990年6月起对手术证实癌肿无法切除的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即时作术中肝穿刺胆道引流(ITCD),取得较同期施行的PTCD满意的结果。现将初步...  相似文献   

12.
胆系感染指包括胆囊在内的肝内、外胆道的的急、慢性(亚急性)细菌感染。常以胆管结石、狭窄、肿瘤、先天畸形和损伤等胆道梗阻为基础。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需氧、厌氧的肠属细菌。在我国,胆道寄生虫病也是胆道感染的重要诱因。胆道的梗阻与感染互为因果。急性、慢性(亚急性)胆系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同。急性  相似文献   

13.
胆道梗阻性疾病,在术前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梗阻性质多能明确,但有部分患者因为术前检查手段的限制或因急性发作而未能明确,而于术中行胆囊管胆道造影,达到进一步术中诊断和治疗的目的。2003年10月~2005年3月,行经胆囊管术中胆道造影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及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胆汁培养及抗生素使用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胆道感染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疾病。常继发于结石、寄生虫和肿瘤所致的胆道梗阻,出现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和感染性休克。外科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引流胆汁是治疗的主要手段。而选择合理有效的抗生素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为更好的认识胆道感染的细菌分布特点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我们对临床收治的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对急性胆道感染大鼠肾功能影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实验性急性胆道感染大鼠肾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急性胆道感染组(AC组)、急性胆道感染加左旋精氨酸组(L组)、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酯组(N组)、单纯胆道梗阻对照组(O组)和假手术组(SO组)5组,分别测定血浆NO、BUN、Cr值和肾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并行肝、肾组织病理变化观察。结果 L组NO、NOS高于其余各组(P<0.05),BUN、Cr低于AC组和N组(P<0.05),而与O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组织病理变化较AC组轻;N组NO、NOS低于其余各组,而BUN、Cr则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 NO对急性胆道感染72小时大鼠的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舒张肾血管,增加血液灌流量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胆道感染胆汁细菌学调查和抗生素选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急性胆道感染胆汁细菌学调查和抗生素选用研究辽宁省人民医院外科(110015)王洪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外科(110001)郭仁宣为了探讨急性胆道感染的特点、性质和细菌种类,以便合理有效地选用抗生素.我们对56例急性胆道感染病人进行了术中胆汁细菌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接受胆道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评价术后1、2、3个月支架通畅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对33例患者均完成胆道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患者肝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期内,中位支架通畅时间103天(9~578天)。术后1、2、3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78.79%(26/33)、66.67%(22/33)、54.55%(18/33)。随访期内,28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93天(19~578天)。患者术后1、2、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6.97%(32/33)、81.82%(27/33)、75.76%(25/33)。9例患者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其中1例严重肝病患者死于胆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8例患者恢复;13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淀粉酶升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复发性胆道恶性梗阻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间,我科对15例胆道恶性梗阻手术后复发再出现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了PTCD术,对其中12例病人成功地放置了金属胆道内支架。为病人解除了胆道梗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解除前后肾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0例胆道梗阻病人前后的蛋白和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其中19例胆道梗阻得到完全解除。另选24例慢性结石胆囊炎病人对照。结果 胆道梗阻病人尿Alb及IgG均较对照组升高,术后不论胆道梗阻有无解除均进一步升高。结论胆道梗阻病人肾血管通透性增加,术后更为明显,解除胆道梗阻并不能改善病人近期肾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