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科开展中药药学服务管理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2—7月医院手术科42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医院手术科于2022年5月开始开展中药药学服务管理模式,该模式基于我国卫健委发布的政策文件,以患者和专业药学技术服务为中心,以进一步履行医务人员职责,提升服务能力为目的。2022年2—4月作为开展前,将2022年5—7月作为开展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比手术科中药药学服务管理模式开展前后护理人员的中药药学服务认知评分、中药药学服务工作绩效评分、中药药学服务水平评分。结果:开展后医院手术科护理人员中药药学服务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开展前(P<0.05)。开展后医院手术科护理人员中药药学服务工作绩效评分明显高于开展前(P<0.05)。开展后医院手术科护理人员药学服务水平评分明显高于开展前(P<0.05)。结论:手术科开展中药药学服务管理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中药药学服务认知水平、工作绩效及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规范中成药说明书管理与学习方法对于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安全用药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精神科护理人员30名为研究对象,2021年7月起对精神科中成药说明书进行规范化管理与学习,2021年1—6月为实施前,2021年7—12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能力评分、用药差错率及患者用药满意度评分。结果:实施前护理人员的用药安全能力总分为(79.22±6.38)分,显著低于实施后的(87.17±4.33)分(P<0.05)。实施后用药差错率为8.93%,显著低于实施前的25.89%(P<0.05)。实施后患者用药满意度评分为(87.28±7.35)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0.93±9.43)分(P<0.05)。结论:采用规范中成药说明书管理与学习方法,可以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安全用药能力,降低用药差错率,提高患者用药服务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策略优化管理模式对外科中药使用规范化管理的影响。方法:医院肝胆胰外科从2022年1月开始采用策略优化管理模式对中药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将2021年7—12月肝胆胰外科24名护理人员及随机抽取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施前;将2022年1—6月肝胆胰外科24名护理人员及随机抽取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施后。实施前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对科室中药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实施后在实施前的基础上采用策略优化管理模式对科室中药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分别于实施前后对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掌握程度、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中药用药不良事件明显少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中药用药管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采用策略优化管理模式对肝胆胰外科中药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中医药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患者在服用中药时的不良事件及提高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加强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管理与学习对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安全用药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按照时间不同将研究阶段分为实施前(2020年)和实施后(2021年)。实施前仍采用传统的ICU护理管理方案;实施后则针对护士安全用药的管理问题,进行护理管理方案调整,加强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管理与学习,采用整体抽样法进行研究对象抽取。2020年ICU共统计有效研究对象636例,2021年ICU共统计有效研究对象671例,比较实施前后ICU中成药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安全用药能力评分,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解实施前后患者对ICU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实施后ICU中成药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ICU护士在用药方法、用药宣教、用药禁忌、不良反应预防及处理方面的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ICU患者对ICU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加强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管理与学习能够显著降低ICU中成药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提高了护士的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规范化药学干预在提高中药注射剂使用合格率中的作用。方法:2021年1—6月医院未施行规范化药学干预时科室中药注射剂用药状况,设为实施前;2021年7—12月施行规范化药学干预后科室中药注射剂用药状况,设为实施后。抽取实施前后医院中药注射剂处方各1 000张、患者各100例开展研究。分析开展规范化药学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使用合格率、科室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各环节(查对环节、配药与配伍环节、操作环节、药品不良反应统计上报环环节)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科室管理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用药服务满意率。结果:实施后的科室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各环节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药注射剂使用合格率、科室管理质量评分、患者用药服务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开展规范化药学干预后,能够有效优化科室管理质量,提高中药注射剂使用合格率,降低科室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各环节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让患者对中药注射剂用药服务更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360份中成药说明书老年用药信息标注情况调查与管理对策。方法:将2020年6—12月药剂科未施行药学服务管理干预前的360份中成药处方和开具中成药处方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设为管理前,统计360份中成药说明书所在科室分布情况、调查老年用药信息标注情况。于2021年开展药学服务管理干预,另纳入开具中成药处方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设为管理后,分析老年患者中成药服药依从性评分、中成药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中成药药学服务满意度改善情况。结果:360份中成药说明书涉及9个科室,依次为内科(27.77%)、外科(25.00%)、妇科(16.67%)、骨伤科(11.11%)、肿瘤科(8.33%)、皮肤科(5.56%)、儿科(2.78%)、耳鼻喉科(1.67%)和口腔科(1.11%)。其中无任何老年用药信息标注的300份(83.33%),提示老年人用药慎用的30份(8.33%),标注老年人用药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20份(5.56%),提示药物相互作用的10份(2.78%)。管理后老年患者对中成药服药依从性评分和对中成药药学服务的满意度均较管理前显著提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骨科疾病治疗与管理的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探究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为了解骨科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2021年4月开始实施临床药学服务模式。2021年1—3月实施常规管理,设为实施前。2021年4—6月实施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师的药物管理、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药物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专科管理、用药依从性、药物浓度监测、联合用药管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骨科非处方中成药用药患者应用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有效预防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患者满意度,同时还可提高医师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规范性培训模式在肿瘤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2021年在某医院肿瘤科内接受中药注射剂用药治疗的患者797例及科室内的15名护理工作人员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医院肿瘤科自2021年1月开始实施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用药规范性培训。2020年护理人员使用常规的中药注射剂使用培训方法,设为实施前。2021年护理人员在实施前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规范性培训的模式,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药物相关问题发生频率情况。比较科室护理人员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操作水平考核成绩、中药注射剂使用培训方法的认同情况。结果:实施后患者在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各类药物相关问题发生频率均低于实施前患者(P<0.05)。实施后科室护理人员中药注射剂使用操作水平考核成绩在各维度上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科室护理人员对中药注射剂使用培训方法的认同情况评分在各维度上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医院肿瘤科内实施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规范性培训,十分有利于降低患者在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各类不良临床表现的比例,同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系统化培训对在重症监护室(ICU)开展与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作用效果。方法:ICU自2022年3月起开展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系统化中医护理培训工作,比较培训前(2022年1—2月)和培训后(2022年3—4月)科室14名护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层级效果、岗位胜任能力及对培训体系满意度水平差异,同时培训前后各随机抽取100例患者统计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知识、技能操作及岗位胜任力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后(P<0.05)。培训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护理人员对培训方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系统化培训对ICU开展与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有积极意义,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应用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医辨证管理在促进中药制剂用于妇科安全使用的效果。方法:医院妇科病区于2022年10月针对使用中药制剂患者实施中医辨证管理,将2022年1—9月设为实施前,将2022年10月—2023年6月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预防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知信行以及中药制剂药物理论知识水平、患者中药制剂治疗知信行水平、患者积极度、患者中药制剂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对于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认知得分、态度得分和行为得分以及中药制剂药物理论知识得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中药制剂治疗认知得分、态度得分和行为得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预防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认知得分、态度得分和行为得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中药制剂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妇科中药制剂使用过程中采用中医辨证管理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预防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治疗的知信行,改善患者对中药制剂知信行以及积极度,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分构成”理论应用于内科中药质控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2019年4月按照常规方式进行中药管理,设为对照组。2019年5月—2022年4月于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组分构成”理论进行中药质控护理管理,设为观察组。两组分别选取18名护士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效果(护士核对技能、应急处置能力、专业能力、管理水平、专业技能、药学服务水平),记录两组管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士核对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专业能力、管理水平、专业技能、药学服务水平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管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分构成”理论应用于内科中药质控管理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其可显著提升护士综合能力,确保内科用药安全,最大程度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构建口腔科中成药科学化应用制度并验证其实施效果。方法:医院口腔科2022年4月起针对中成药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文件,并结合医院口腔科诊疗与患者用药需求,探索构建“科学化应用制度”并加以实施。将2022年1—3月作为实施前,将2022年4—6月作为实施后。统计分析实施前后医院口腔科中成药处方合格率、应用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实施后医院口腔科中成药处方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院口腔科中成药应用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院口腔科患者对中成药用药服务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口腔科中成药科学化应用制度有利于促进中成药有效、安全、经济使用,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方法:医院中药房自2022年起开始应用PDCA循环模式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工作中。从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含中药配方颗粒处方中选取120份,作为实施前研究对象。从2022年5月—2023年3月期间中药房录入含中药配方颗粒的处方中选取120份,作为实施后研究对象。分别在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评估医院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质量,统计实施前后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管理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调查临床患者对中药房管理及调剂用药服务的满意度,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情况,分析新管理模式在中药房调剂管理工作中的开展价值。结果:实施后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管理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药房管理和调剂用药相关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模式的实施开展,能明显提升中药房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质量管理水平,减少中药配方颗粒调剂差错和不良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药临床药师在重症医学科开展药学服务的价值进行分析,不断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方法:医院2021年5月起在重症医学科实施中药师药学服务。选择2021年1—4月ICU收治的患者80例,设置为实施前研究对象。选择2021年5—8月收治的患者81例,设置为实施后研究对象。比较ICU开展中药师药学服务前后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药学服务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药学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实施前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率高于实施后(P<0.05);实施后的药学服务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药学服务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中药临床药师在重症医学科开展药学服务,降低了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提高了中药药学服务质量和患者的药学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临床药师在骨科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中的效果,对医患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21年1月开始,医院骨科的中医临床路径由中药临床药师协助制定,诊疗全程由中药临床药师进行药学监护。2021年骨科收治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实施后研究对象;2020年常规临床路径管理下骨科收治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实施前研究对象。比较中药临床药师参与的骨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前后,骨科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记录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中药费用,比较差异。结果:实施后骨科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骨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平均中药费用也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中药临床药师参与骨科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能提高临床路径制定规范性、合理性,进一步保障临床患者用药安全,减少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医患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在患者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22年1月起对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应用中医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指导下的工作策略,2021年为实施前,2022年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中药房工作人员共13名,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服药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服药患者对于中药使用服务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工作人员对于中药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中药房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考核结果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中药临床药物服务模式的工作策略使用到中药使用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可有效的降低中药处方的不合理发生率,提升患者对于中药服务及药房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改善药房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20—2022年某市心血管科中成药临床应用安全警示进行分析,总结管理对策,以保障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某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对中成药实验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安全警示制定管理对策,观察两组中成药使用质量、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管理前两组用药剂量、用药时机、用药途径、用药禁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的用药剂量、用药时机、用药途径和用药禁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成药使用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因中成药说明书安全警示信息缺失,中成药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临床应用时需及时归纳安全警示,及时制定临床应用管理对策,提高中成药使用管理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应用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现状分析对策,探讨其对策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自2020年7月起应用品管、思维导图等方法,提升小组成员对药物使用说明书应用率,2020年1—6月为实施前,2020年7—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护理人员采用常规药学培训,仅对各类新药及传统药物的更新进行通知。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给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31%,显著低于实施前的2.90%(P<0.05)。实施后患者对药物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治疗总依从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可快速掌握药物错误应用范围及应用后的严重不良反应特征,可帮助护理人员快速形成相关用药概念,避免不良给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量化管理模式实践对中成药在慢性病管理中规范化使用的效果。方法:在医院内科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应用中成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28例以随机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4例。对照组慢性病管理期间进行常规中成药应用管理。观察组慢性病管理期间进行中成药规范化量化管理。观察两组慢性病管理质量、中成药不规范使用情况及中成药临床用药满意度。结果:管理前,两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能力、健康结果4个维度的慢性病管理质量评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能力、健康结果4个维度的慢性病管理质量评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观察组中成药不规范使用情况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成药用药安全满意度、中成药用药指导满意度、中成药费用支出满意度、中成药用药效果满意度4个维度的调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病患者,在其使用中成药治疗期间,对其进行中成药规范化量化管理不仅对临床慢性病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减少中成药不规范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研究关节外科中成药安全用药通则规律与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将医院骨科关节组2020年1月—2022年10月的130例关节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的调查对象,根据关节疾病患者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通过常规治疗方案及管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中成药安全用药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医护人员通过临床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诊断及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进行不良反应的诊断和统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相关等,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由科室管理人员使用关节疾病中成药处方不规范调查统计表进行调查及统计,处方不规范包括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不宜、未辨证用药等方面,分别计算和统计中成药处方不规范发生情况。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用药管理效果评价指标,指标主要包括用药指导、用药审核、不良反应干预、中成药医嘱维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疾病患者配伍禁忌发生率、用法用量不宜发生率、未辨证用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指导维度评分、用好审核维度评分、不良反应干预维度评分、中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