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术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6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开展研究,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0例,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n=30例,进行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辅助T细胞(CD4+)及细胞毒性T细胞(CD8+)与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镇痛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苏醒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CD4+(28.41±1.41)%、CD8+(27.51±1.40)%、CD4+/CD8+(1.35±0.17)优于对照组的(24.43±1.49)%、(31.21±1.33)%、(1.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7、10.495、2.41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保证胸腔镜手术患...  相似文献   

2.
吴秀东  王两忠  于晓倩   《四川医学》2024,45(1):58-63
目的 探讨菱形肌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RISS)对肺叶切除手术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抽样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于我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及双盲方式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观察组予以RISS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对照组接受常规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按压自控镇痛泵(PCIA)时间、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D3+、CD4+、CD8+。结果 观察组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6.25±1.78)vs.(7.59±2.45)]次低于对照组,而首次按压PCIA时间[(12.85±2.85)h vs.(10.25±1.78 h)]长于对照组(t=2.274,、2.833、4.955,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VAS评分、Cor、NE、CD3+、CD4+、CD8+存在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在乳腺癌术后早期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根治术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采用肋间臂支阻滞镇痛,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累积吗啡用量、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VAS)、T淋巴水平、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结果联合组术后24 h累积吗啡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静息状态下术后4 h和24 h、咳嗽状态下术后4 h和1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联合组CD3+、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联合肋间臂支阻滞在乳腺癌术后早期镇痛中镇痛效果良好,对免疫系统及应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萌  黄朝宇  郭涛  武宽  韩哲 《北京医学》2015,37(6):561-563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在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自发性气胸术后镇痛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接受择期患侧单操作孔VATS探查和肺大疱切除术,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5 ml在切口所在肋间及其上下各1个肋间的椎旁阻滞肋间神经;B组为肋间神经阻滞+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方案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200 mg+芬太尼20 μg/kg+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16 mg;C组为单纯PCIA,方案同B组.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6、24、48 h(T1~T4)在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B组和C组术后各时段静脉镇痛泵用量,及额外要求注射盐酸哌替啶的患者例数及用量.结果 除A组T3时点静息状态外,A组和B组患者在术后T1~T3时点静息及活动状态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尤以T1和T2时点为明显;T4时点B组和C组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但B、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PCIA是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后比较满意的镇痛方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后24 h内的急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PCIA.  相似文献   

5.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前锯肌阻滞在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受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手术患者60例。根据接受区域阻滞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肋间神经阻滞+前锯肌阻滞)33例和对照组(前锯肌阻滞)27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BMI、ASA分级、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12、24和48?h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术后追加用药次数、术后PCIA相关副作用、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拔除胸管时间、术后SpO2、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两组的VAS评分,两组VAS评分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CIA相关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少术后PCIA泵按压次数,减少术后追加用药次数,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拔除胸管时间,提高术后动脉SpO2,提前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住院时间(P?<0.05)。结论 与前锯肌阻滞比较,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前锯肌阻滞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者肺部并发症,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手术围术期免疫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如皋市人民医院74例行胸科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GP组)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E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方式,进行常规麻醉诱导,GE组每1.5 h在硬膜外注射7 ml 0.375%罗哌卡因,GP组行T4~T8四点椎旁阻滞,每个点均注射6 ml 0.375%罗哌卡因。比较两组围术期用药剂量,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后30 min(T1)、拔管后即刻(T2)和术后24 h(T3)检测两组的CD4+及CD4+/CD8+比值,分别于T0、T3和术后3 d(T4)比较两组认知水平,比较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GP组围术期舒芬太尼、丙泊酚和罗库溴铵的总使用剂量均少于G...  相似文献   

7.
王全亮 《吉林医学》2023,(2):366-369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和腹横平面阻滞(TAPB)对开腹手术镇痛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泗洪县中医院60例行开腹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QLB,对照组患者采用TAPB。记录并比较两组各时段静脉可控式镇痛泵(PCIA)按压次数,各时点VAS评分,镇痛满意度,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在0~6 h, 6~12 h, 12~24 h PCIA的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 12 h, 24 h,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镇痛满意度明显更高,首次下床时间更早,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CD4+、CD8+和CD4+/CD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对骨科手术患者免疫能力及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作为支撑。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194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实施神经阻滞麻醉。比较术后24 h两组患者CD3+、CD4+、CD8+和NK等免疫细胞,以评估两组患者免疫能力。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CD3+、CD4+、CD8+和NK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22、7.826、7.593、7.402,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86,P<0.05);观察组患者的Col、GLU、NE、E、8-iso-PGF2α、Ang I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科手...  相似文献   

9.
李光耀  李伟  张雅磊 《海南医学》2022,(14):1813-1816
目的 分析不同模式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治疗的9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32)、B组(n=32)和C组(n=31),A组行肋间神经阻滞,B组行胸内直视下椎旁神经阻滞,C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术前与术后免疫功能和应激水平。结果 术后1 h、2 h、3 h、24 h、48 h,B组和C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三组患者的CD4+、CD4+/CD8+和CD8+与术前1 d比较,CD4+、CD4+/CD8+均降低,而CD8+升高,且B组和C组患者的CD4+和CD4+/CD8+明显高于A组,CD8+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根据自愿接受的镇痛方式将120例于胸腔镜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术中TPVB联合术后PCIA进行镇痛;对照组患者仅采用术后PCIA进行镇痛.对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PICA按压次数、术后6 h、12 h、24 h、48 h的静息状态及咳嗽状态下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1 d及术后48 h时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血清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在术后48 h内,研究组患者的PIC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各时点,研究组患者静息及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效应、组内效应、组间组内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8 h时,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较术前下降(P<0.05),而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Cor、PGE2水平却均较术前上升(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而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Cor、PGE2水平、术后镇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单独采用PCIA,在胸腔镜NSCLC根治术中采用TPVB联合PCIA的方式能够在术后早期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缓解术后免疫功能损害,降低应激水平,减少PCIA的使用频率,降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在老年周围型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90例老年周围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SAPB,对照组麻醉诱导后直接进行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4和12 h在静息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4 h,两组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的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可减轻老年周围型肺癌手术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细胞免疫功能损伤,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术后患者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我院30例胸腔镜术后镇痛患者分为两组:联合镇痛(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组和单一镇痛(静脉自控镇痛)组。评估两组4h、24h和48h患者在静息状态和躯体活动如咳嗽时的疼痛程度,评估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满意程度。记录芬太尼的累积使用剂量。结果两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4h的疼痛评分、镇痛满意度及芬太尼的累积使用剂量有差异(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胸腔镜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优于单一镇痛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87 例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n =43)和复合组(n =44),全身麻醉组患者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复合组患者则在全身麻醉组基础上,于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于术毕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24 和48 h时VAS 评分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和48 h时PCIA 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输注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或复合组神经阻滞前(T0)、气管拔管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和72 h(T4)时,监测静脉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 细胞,并计算CD4+/CD8+值。结果复合组患者术后2 和24 h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组均低于全身麻醉组;复合组患者术后24 和48 h时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和地佐辛输注量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合组均低于全身麻醉组;与T0 时比较,两组患者T1~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 细胞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全身麻醉组比较,复合组患者T2~4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 细胞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阻滞(ICNB)、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PVB)、硬膜外阻滞(EB)对单孔胸腔镜肺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ICNB组、PVB组和EB组各40例。ICNB组在手术结束前胸腔镜直视下行肋间神经阻滞,PVB组在全麻后行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EB组行硬膜外阻滞,术毕患者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三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麻醉苏醒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及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后0、1、2、4、8、24和48 h休息和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内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PVB组和E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32.7±5.7μg和33.86±2.8μg,少于ICNB组的41.9±3.6μg,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19.0±3.4 min和19.5±4.3 min,短于ICNB组的25.8±4.1 min,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分别为23.6±4.2 min和24.6±4.2 min,短于ICNB组的31.2±4.9 min,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于ICNB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及静脉自控镇痛在胸腔镜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静脉自控镇痛组(以下简称静脉组)、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组(简称肋间组)、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与静脉组(简称冷疗组),三组均采用三孔胸腔镜手术,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肋间组关胸前在切口处注射4m L 0.75%罗哌卡因,冷疗组与肋间组做相同处理,且于术后24小时内给予切口局部间断冷疗,观察3组患者术后3h、6h、12h、24h、48h的VAS评分、镇痛泵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静脉组相比,肋间组和冷疗组在术后6h、12h、24h、48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冷疗组较肋间组在术后6h、12h、24h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在镇痛泵的自控按压次数的比较上,冷疗组在术后3~6h、6~12h、12~24h较静脉组与肋间组均明显减少;与其他两组比较,冷疗组术后肺不张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减小。结论切口局部冷疗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及静脉自控镇痛的方式能够在48h内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陈艳林  袁莉  贾彤  王少微  王丽  邢珍  姚杰 《安徽医学》2024,45(5):559-56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胸腔镜肺癌手术的135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45)仅接受全身麻醉,罗哌卡因组(n=45)在接受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SAPB组(n=45)接受SAPB。比较3组患者临床数据、手术资料,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在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情况,并收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和相应试剂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血清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罗哌卡因组和SAP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首次按压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时间均晚于对照组,术后48小时内PCA泵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静息、咳嗽VAS评分、CD3+、CD4+、CD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行单侧胸腔镜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PI组)与胸椎旁阻滞组(PT组),各25例.PT组采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PI组舒芬太尼静脉输注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l、3、6、12、24及48 h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h内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及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两组术后1~24h在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输注总量及补救镇痛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具有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及安全等优点,适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8.
刘超武  岑盛华  唐黎威  梁磊  陈浩  袁旭晶  杨国才 《浙江医学》2023,45(16):1744-1747,1752
目的 探讨不同镇痛方法用于电视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 年 8 月至 2021 年 12 月舟山医院收治的肺癌并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共 12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阻滞镇痛组、肋 间神经阻滞镇痛组、静脉泵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每组各 30 例。分别于术后 6、12、24、48 h 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 情况,同时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对比 4 组患者术后镇痛针剂应用剂量、术后拔除胸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4 组患者术 后 12、24、48 h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静脉镇痛泵组术后 12 h VAS 评分相对较高,与前锯肌阻滞组、 肋间神经阻滞组及传统镇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前锯肌阻滞组术后 24、48 h VAS 评分相对较低,与肋间 神经阻滞组、静脉镇痛泵组及传统镇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静脉镇痛泵组术后拔管时间最长,而前锯肌 阻滞组术后住院时间最短。 结论 前锯肌阻滞镇痛方式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能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 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麻醉诱导前行双侧腹横肌平面(TAP)阻滞与帕瑞昔布钠联用的多模式镇痛对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按照干预方式的不同,将84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帕瑞昔布钠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麻醉诱导前TAP阻滞的多模式镇痛。收集两组患者术后1、12、24、48 h血流动力学水平[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T淋巴细胞亚群、炎性因子水平[血清γ-干扰素(INF-γ)与白细胞介素-6(IL-6)]及VAS疼痛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12、24、48 h,观察组MAP以及HR水平均少于对照组(P<0.05);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12、24、48 h,观察组INF-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麻醉诱导前行双侧TAP阻滞与帕瑞昔布钠联用的多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及NK细胞、CD4+和CD8+T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雅安市人民医院2021年8—12月行择期单侧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和试验组(行全身麻醉联合ESPB),每组45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在入手术室(T0)、切皮(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和拔管时(T3)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采用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 h恢复质量;比较术前和术后24 h两组患者NK细胞及CD4+、CD8+T细胞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瑞芬太尼泵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T0、T1、T2、T3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试验组身体舒适度、疼痛评分及NK细胞、CD4+和CD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