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态监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86例T2DM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对第1日及第3日评估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24 h平均血糖水平(24 h MBG)由胰岛素剂量调整前的(10.7±2.7)mmol/L降至(7.9±1.6)mmol/L(P〈0.05);调整后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5.5±1.6)mmol/L降至(2.3±1.0)mmol/L(P〈0.05);胰岛素剂量调整前后血糖的时间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T1(≤3.9 mmol/L)由0.8%降至0.3%,PT3(≥7.8mmol/L)由(32.7±7.5)%降至(14.7±3.1)%(P〈0.05);血糖低于5 mmol/L的平均发生次数由1.6次降至0.7次(P〈0.05)。结论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幅度和趋势,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为针对性的降糖方案,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176例HbA1c<6.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钙名正常糖调节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分析比较CGM中连续48 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MBG及MAGE分别为(7.0±0.9)mmol/L、(3.8±2.5)mmol/L,均高于对照组(5.4±0.6)mmol/L、(2.0±0.7)mmol/L(P<0.01).(2)以超过对照组MAGE的x+1.96 5(3.4 mmol/L)定为MAGE升高的诊断标准,176例患者中MAGE升高者为91例(51.7%),其MAU的发生率高于MAGE水平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18.7%比7.1%,P<0.05).(3)血MAGE水平与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空腹及餐后C肽水平呈负相关.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及餐后30 min C肽水平与MAGE呈独立相关.(4)MAU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及MAGE均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均P<0.05),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MAGE与患者发生MAU独立正相关.结论 血糖波动是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病程及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功能是影响血糖波动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个体血糖稳定性的特征。方法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53例受试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其中正常糖调节(NGR)组48名,糖耐量受损(IGT)组3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组(N-T2DM组)69例;IGT组包括单纯IGT(I-IGT)亚组16例和空腹血糖受损(IFG)合并IGT(IGT/IFG)亚组20例。比较CGMS监测中连续48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①IGT/IFG亚组的MBG为(6.55±0.70)mmol/L,显著高于I-IGT组的(6.02±0.50)mmol/L(P<0.05),而两组间MAGE、MO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IGT组的MBG为(6.31±0.67)mmol/L,显著高于NGR组的(5.37±0.55)mmol/L(P<0.05);MAGE为(3.12±1.09)mmol/L,显著高于NGR组的(2.00±0.69)mmol/L(P<0.01);MODD为(0.89±0.29)mmol/L,与NGR组(0.81±0.29)mmol/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N-T2DM组的MBG、MAGE及MODD均显著高于NGR、IGT组(P值均<0.01)。④N-T2DM组中,MAGE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MBG均不相关(P值均>0.05),与SDBG呈显著正相关(r=0.81,P<0.01);SDBG与MBG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1)。结论①IGT伴或不伴IFG患者已存在日内血糖波动显著增大,至糖尿病阶段,日内血糖波动进一步加大,同时伴有日间血糖波动的明显增大。②HbA_1c不能反映血糖稳定性的特征,MAGE和MODD有助于准确反映日内及日间血糖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T2DM)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sDPN)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T2DM sDPN患者153例为sDPN组,无DPN T2DM患者186例为非DPN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血糖波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sDPN与血糖波动的关系,ROC分析血糖波动对T2DM患者合并sDPN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非DPN组相比,sDPN组空腹血糖、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血糖变异系数(CV)、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及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TAR)的时间更高,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BG、SDBG、CV、MAGE、LAGE及TAR为T2DM并发sDPN的危险因素,TIR为其保护因素。ROC曲线显示危险因素MAGE曲线下面积最大。 结论血糖波动与T2DM患者合并sDPN密切相关,关注血糖波动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5.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1型糖尿病(T1DM)平均血糖及血糖波动控制的有效性。方法将30例T1DM患者随机分为3C组和CSII组,每组15例。3C组接受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T-CGMS)和Care Link软件治疗;CSII组接受CSII和指尖血糖监测治疗。两组均佩戴CGMS 3 d,比较3 d平均血糖(MBG)、血糖的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小于3.9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3.9)变化情况。结果第1天两组MBG、SDBG、MAGE、AUC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3天3C组MBG、SDBG、MAGE、AUC3.9显著低于CSI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C治疗可以更好地降低T1DM平均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漂移变化,并分别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及C肽水平与血糖漂移参数的关系.方法 对30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5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及30例糖调节正常(NGR)者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其血糖谱参数,包括日内平均血糖水平(24h MBG)及标准差(SDBG)、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漂移次数(NGE)、不同血糖水平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PT)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①T1DM组和T2DM组的24 h MBG及三餐前后平均血糖明显高于NGR组(P<0.05).②在昼夜24 h中,T1DM组处于理想血糖控制水平(>4.4且<8.0 mmol/L)所占日内时间百分比为(27.03±15.71)%,T2DM组为(37.77±25.40)%,均明显少于NGR组(89.20±10.34)%,P<0.05.③与NGR组相比,T1DM组及T2DM组日内血糖漂移参数(SDBG、LAGE、MAGE、晚餐PPGE)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MODD)显著升高(P<0.05),且多数指标T1DM组显著高于T2DM组(P<0.05).④T1DM组及T2DM组的HbAlc与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无明显相关,而其空腹C肽、餐后1h及2hC肽均与LAGE、SDBG、MODD呈负相关(P<0.05),且T1DM组相关程度多高于T2DM组.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持续性高血糖及血糖漂移增加,在血糖漂移方面,T1DM较T2DM更显著.胰岛功能与血糖漂移密切相关.日内及日间血糖漂移参数是全面而精细反映血糖全方位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踝肱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BI值将162例T2DM患者分为3组:A组44例,ABI≤0.9;B组103例,0.9〈ABI≤1.3;C组15例,ABI〉1.3。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一般临床资料。结果与B组比较,A、C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MBG、SD、MAGE和CV值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5);ABI与年龄、病程、HbA1c、MAGE、SD均成负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患者年龄、病程、MAGE是AB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糖波动是ABI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增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9.
背景1型糖尿病(T1DM)患病率逐年增加,其自身免疫的特性易导致患者出现胰腺β细胞破坏和胰岛素缺乏症,进而使患者血糖不易达标。目的应用瞬感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FGMS)探讨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为未来临床采取针对性降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85例T1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基线资料,测定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等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是否高于总体均值0.82 mmol/L将患者分为血糖波动高组与血糖波动低组,评估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总分及糖尿病授权简化量表(DES-SF)总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TG、UACR、平均血糖浓度(MEAN)、血糖标准差(SD)、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时间(TIR)、DES-SF得分和SDSCA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MEAN(β=-0.272,P=0.019)、SD(β=-0.300,P=0.009)、MAGE(β=-0.254,P=0.007)的影响因素;糖尿病病程是MEAN(β=0.466,P=0.029)的影响因素;HbA1c是MEAN(β=0.416,P<0.001)、SD(β=0.330,P=0.004)、TIR(β=-0.287,P=0.014)、MAGE(β=0.182,P<0.001)的影响因素;UACR是SD(β=0.264,P=0.040)、TIR(β=-0.350,P=0.006)、MAGE(β=0.236,P=0.009)的影响因素;SDSCA总分是MEAN(β=0.416,P<0.001)、SD(β=0.330,P=0.004)、TIR(β=-0.287,P=0.014)的影响因素;DES-SF总分是MEAN(β=-0.271,P=0.045)、TIR(β=0.865,P=0.016)的影响因素。结论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UACR、自我管理行为以及自我管理潜能,临床应根据这些因素为患者制订个体化降糖策略,从而减少患者的血糖波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血糖监测组(CGMS组)和常规血糖监测组(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组)。CGMS组患者行3 d CGMS监测,SMBG组采用八点法测定血糖值,分别根据各自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2周后两组患者均佩戴3 d CGMS。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同时比较CGMS组治疗前后血糖波动情况。结果CGMS组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GA)、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分别为(17.0&#177;2.9)%、(7.5&#177;3.2)mmol/L、(3.2&#177;1.0)〕显著低于SMBG组〔分别为(18.5&#177;4.1)%、(9.9&#177;3.0)mmol/L、(5.6&#177;2.1)〕。CGMS组调整治疗后GA、MBG、MAGE较治疗前〔分别为(21.8&#177;5.0)%、(11.6&#177;3.6)mmol/L和(5.5&#177;1.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MS监测血糖调整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监测的患者;根据CGM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明显改善,CGMS是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并比较以预混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高龄糖尿病患者与高龄正常糖调节(NGR)个体的动态血糖图谱特点.方法 选取26例高龄(60~80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均以预混胰岛素治疗;同时入选24例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与T2DM组相匹配的NGR者.采用动态血糖仪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两组的高血糖(≥10 mmol/L)、低血糖(≤3.9 mmol/L)的时间百分比、24 h平均血糖(MBG),三餐前1 h和三餐后3 h的血糖,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ODD).结果 T2DM组患者除0:00-3:00时段外,其余各时段血糖均显著高于NGR组,并以早餐后血糖升高最显著,其MAGE、MODD亦显著高于N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53.8%)T2DM患者发生30次低血糖,且66.7%(20/30)发生于夜间,尤以0:00-3:00多见(60.0%);NGR组未发生低血糖.HbA1c与MBG、24 h内血糖≥5.6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PG≥5.6 mmol/L)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P=0.03)和0.60(P=0.02)],而与MAGE、MODD无相关性.结论 HbA1c控制良好的老年T2DM患者仍有较高的餐后血糖,餐后的急性血糖升高主要发生在早餐后;HbA1c虽能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但并不能反映具体的血糖波动;即使在HbA1c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血糖波动,且常发生夜间无症状低血糖,故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及胰岛素剂量等方法更好地实现血糖的平稳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观察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糖波动特点。方法采用CGMS(Mini Med)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获得51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MBG)、低血糖时间百分率(DBLL)、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51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糖波动参数如下:MBG为(9.39±2.13)mmol/L,DBLL为(1.92±2.92)%,MAGE为(5.42±2.61)mmol/L,SDBG为(2.35±0.86)mmol/L,LAGE为(10.98±3.41)mmol/L,MODD为(2.03±0.76)mmol/L。结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大,SDBG和MAGE均增加,而LAGE明显大于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6例合并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并与16例不伴乙肝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相比较。结果与不伴乙肝的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合并肝硬化组24h最高血糖较高([17.7±2.2)mmol/Lvs(15.9±2.0)mmol/L,P〈0.05],而24h最低血糖较低([6.3±0.7)mmol/Lvs(7.0±0.5)mmol/L,P〈0.05],白天平均血糖较高([12.9±1.8)mmol/Lvs(11.7±1.4)mmol/L,P〈0.05],夜间平均血糖较低([7.6±0.7)mmol/Lvs(8.2±0.8)mmol/L,P〈0.05],合并肝硬化组及对照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别为(7.0±1.6)mmol/Lvs(5.4±1.0)mmol/L,P〈0.05,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为(3.4±1.1)mmol/Lvs(1.8±0.9)mmol/L,P〈0.01。肝硬化组餐后血糖峰值均高于对照组,且早餐后血糖波动幅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偿期肝硬化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更为明显,治疗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2型糖尿病需注意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4.
章容  戴武  叶军  曹永红  刘燕  汪运生  张苏皖  匡蕾  邹玲玲 《安徽医学》2018,39(12):1462-1465
目的 动态血糖监测(CGM)评估血糖波动,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68例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R病变程度,将108例无DR的患者纳为NDR组,60例DR患者纳为DR组。对受试者进行连续72 h的CGM,计算平均血糖(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有效波动平均幅度(MAGE),同时检测HbAlc、血压、体质指数,评估HbA1c控制理想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糖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R组患者病程(8.33±0.82)年、收缩压(138.20±11.84)mmHg、舒张压(86.53±8.57)mmHg、SDBG(2.73±0.54)、MAGE(3.98±0.70)mmol/L,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MAGE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DR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波动及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使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S)"全景式"地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明确FGMS指标与T2DM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探究佩戴FGMS的T2DM患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等指标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就诊并佩戴FGMS的T2DM患者79例,以尿液检查中UACR是否<30 mg/g将患者分为无白蛋白尿组(n=50)和白蛋白尿组(n=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FGMS指标等。采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TIR、高血糖时间(TAR)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偏相关分析探讨FGMS指标与lnUACR的相关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发生白蛋白尿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IR对白蛋白尿的预测价值。 结果 白蛋白尿组T2DM病程长于无白蛋白尿组,三酰甘油(TG)、HbA1c、平均血糖(MBG)、TAR、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葡萄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葡萄糖波动幅度(MAGE)、连续每隔2 h血糖净作用(CONGA2)高于无白蛋白尿组,TIR低于无白蛋白尿组(P<0.05)。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R与HbA1c呈负相关(P<0.001),TAR与HbA1c呈正相关(P<0.001)。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均表明,TIR与lnUACR呈负相关(P<0.001),MBG、TAR、SDBG、LAGE、MAGE、CONGA2与lnUACR呈正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R>70%〔OR=0.038,95%CI(0.003,0.467)〕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保护因素(P<0.05),TAR升高〔OR=1.046,95%CI(1.000,1.094)〕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TIR预测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CI(0.674,0.894)〕(P=0.003),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83%,最佳切点为69.71%。 结论 在FGMS指标中,TIR>70%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保护因素,TAR升高是T2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同时,SDBG、LAGE、MAGE、CONGA2等多种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也与UACR密切相关。对TIR水平较低及TAR、SDBG、LAGE、MAGE、CONGA2水平较高的T2DM患者进行FGMS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预防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糖耐量正常(NGT)者血糖水平变化特征.方法 纳入50例NGT(男、女各25例)受试者,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分析日内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餐后血糖峰值(PP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三餐PPGE的均值(M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血糖波动的时间百分比. 结果 受试者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夜间及3餐前是血糖较低时段,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1~2 h显现,尤以中、晚餐后为甚,且老年人群午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最大;本组NGT者MBG (5.9±1.2) mmol/L,MAGE (1.7±0.7) mmol/L,LAGE (4.4±1.9) mmol/L,PPG (8.7±1.7) mmol/L,MPPGE (2.3±1.6) mmol/L,MODD (0.75±0.79) mmol/L;78%(39例)的受试者血糖波动>7.8 mmol/L,10%(5例)的血糖波动<2.8 mmol/L,血糖波动于4.1~8.8 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5%(77%~100%).结论 成都地区NGT受试者存在血糖波动,CGMS有助于观察血糖波动并及时发现高血糖和无症状的低血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联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42例。A组给予CGMS联合CSII治疗,B组给予指血血糖监测联合CSII治疗,C组给予指血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各血糖参数,采用SF-36简式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及修订版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A-D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强化治疗后A、B、C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8±1.1)mmol/L、(7.3±1.4)mmol/L、(7.1±1.7)mmol/L],餐后2 h血糖[(8.4±1.0)mmol/L、(9.4±1.3)mmol/L、(9.5±2.3)mmol/L]均较治疗前[(10.9±1.8)mmol/L、(10.6±2.3)mmol/L、(11.0±1.8)mmol/L;(15.0±2.8)mmol/L、(14.9±2.5)mmol/L、(15.3±2.4)mmol/L]明显下降(P<0.01);而平均血糖漂移度(MAGE)水平只有A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3.3±1.1)mmol/L比(5.3±1.5)mmol/L](P<0.05);随访结果表明,各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次数、糖化血红蛋白和MAGE水平及SF-36量表各维度的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DQOL量表项目满意度,糖尿病相关忧虑维度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MS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更好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曹婷  杜小琴 《吉林医学》2012,33(11):2346-2348
目的:调查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分析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与指尖血糖差异,寻找动态血糖监测的优势,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糖难以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18例,1型糖尿病患者2例,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每天下载CGM S数据,指导第2天治疗。结果:CGMS监测示为3例血糖值<3.9 mmol/L,持续时间最长为3 h,最短约为几分钟。临床及既往指尖血糖监测未发现低血糖;1例出现Somogyi反应,临床无认知,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1例出现黎明现象,临床未发现,血糖控制欠佳。结论:CGMS克服了传统的指端血糖监测方法的局限性,能够及时发现低血糖和未控制的高血糖,可作为目前血糖监测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根据颈动脉有无病变分为A组(颈动脉无病变组)和B组(有病变组)。所有患者均接受3d动态血糖检测(CGMS),计算平均空腹血糖(MFBG)、平均餐后2h血糖(MPBG)、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低血糖时间比(血糖〈3.9mmol/L),并检测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两组间性别、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B组病程、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lc、MAGE、SD、LAGE、MPBG、低血糖时间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病变不仅与血压、血糖、血脂、HbAlc有关,而且和血糖波动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大的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变化及对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选取近期经冠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为T2DM1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选取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一般临床资料匹配的经冠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为T2DM2组,所有对象接受FMD检测及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比较T2DM1组血糖波动的变化,并分析其与FMD的相关性。结果 (1)与T2DM2组相比,T2DM1组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低血糖曲线下面积(IAUC7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T2DM1组FMD进行分析显示,FMD与MAGE、MODD、PPGE、IAUC70等血糖波动系数明显相关(P〈0.05),其中与MAGE相关性最强;以FMD为因变量,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MAGE仍与FMD呈负相关,且MAGE、IAUC70、收缩压均是影响FMD的独立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较不合并冠心病患者明显增加,FMD明显受损,血糖波动与FMD受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