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择39名临床显示有耐砜类药的门诊治疗病例。他们虽经相当长期的氨苯砜治疗但细菌指数高。对于有组织样麻风的特征或虽经充分治疗仍出现病情急性加剧者也予选入。39例中31例为瘤型,4例为界线类偏瘤型,4例为组织样麻风。方法:从细菌指数和形态指数高的活动皮疹取材制成麻风杆菌悬液,注入正常CBA鼠的足垫中,具体方法按照Job于1970年和1974年所报导者。每一标本的实验动物分4组,每组6只。第一组喂含0.01%氨苯砜(DDS)的饲料,第二组喂含0.001%DDS,第三组喂含0.0001%DDS,第四组喂无药物的正常饲料。各于6、8和10月末剖验每组中2只动物,取足垫判定麻风杆菌的繁殖情况。  相似文献   

2.
于免疫正常小鼠双后足垫感染1.0×104条麻风菌70天后,给予国产氟障酸150mg/kg每周5次管饲,共63天。同时设无药组、进口氟嗪酸和利福平治疗组作对照。结果示无药组小鼠麻风菌繁殖良好,国产氟嗪酸治疗组小鼠与进口氟嗪酸和利福平治疗组的一样,直到感染12个月,所有小鼠足垫均未检出抗酸菌。 11例新发未治BL/LL病人和 2例氨苯砜长期单疗复发的BL/LL病人,以氟嗪酸400mg每日1次,每周6次,监服12周。结果示皮损有明显进步;细菌形态指数疗前平均为11.89%,治疗2周时降至2.59%,治疗4周时降至0%;细菌指数疗前平均为4.28,疗程结束时降至3.90。疗程中4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全部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结果提示国产氟嗪酸抗麻风菌作用与国外的报告相似。该药可作为麻风联合化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50例已经证实为耐氨苯砜的麻风病人用利福平长期治疗(有的已达7年之久),对其临床和细菌学进行了研究。除1例病人为利福平600毫克每周一次外,余均为每天600毫克。大多数病人采用联合疗法(利福平加丁氨苯硫脲,后者每周注射一次1克或每日口服二次,每次1克),以期减少耐药的发生。各种检查结果的评价表明,所有病人不管其利福平治疗方案如何,均显示了良好和稳定的进步。初期临床进步特别快,与氨苯砜治疗2~3个月的疗效相比,利福平治疗的病人在2~3周内即已显效(尤其是鼻堵塞的消退)。从形态指数(MI)的下降来看,氨苯砜耐药病人和以往未经治疗过的瘤型病人二者在用利福平治疗后MI下降的速度一样快。然而细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78年3月~1979年2月对印度泰米尔纳德的古迪亚塔姆塔卢克的麻风病人中继发性耐氨苯砜麻风的患病率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地区为麻风高流行区,面积约为132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6,205人,麻风的患病率为26/1000。在1977年12月份的控制计划中有6880例病人在进行治疗。该区用氨苯砜广泛治疗已15年以上,有相当准确的治疗记录。在该控制区内有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  相似文献   

5.
在1982~1985年有10例临床疑似耐氨苯砜的病例做过鼠足垫试验,除1例未感染鼠足垫外,其余9例中有2株对DDS完全敏感,4株低度耐药(原发性),3株为中度耐药(继发性)。对C_(57)BL鼠的敏感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虽然砜类药物从1941年开始用来治疗麻风,但直到1953年才报道有耐砜类药的初步印象,1964年第一次获得临床和实验室的证据。12年前还认为耐砜类药相当罕见,如今已日见增多。在使用鼠足垫技术的大多数实验室已报道实验证实的耐砜类药的病例。其他许多中心也报道临床证实的耐药,这说明耐氨苯砜(DDS)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现象。砜类药耐药性问题极为重要:在医疗服务上,因所有的替代药物均较昂贵,且毒性通常较DDS大;对病人来说,复发会延长病期和可能增加组织损伤;对接触者来说,原  相似文献   

7.
印度学者观察到,少菌型麻风用6个月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作者研究了42例未定类麻风经12个月联合化疗的疗效,均属新病人,从未接受抗麻风治疗。所有病例每月给600mg利福平,同时日服100mg氨苯砜,连续12个月。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各作临床评价,6个月末有30例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开始时31例(73.8%)只有一个斑疹,30例(71%)有感觉障碍,所有病人皮肤涂片均阴性。疗前皮肤病理见淋巴和组织细胞围绕皮肤附件,有真皮神  相似文献   

8.
作者复查413例单用砜类药治愈的麻风患者,发现28例复发,占6.4%,其中14例(50%)为界线型,即11例BL和3例BB,余者均为L型;自治愈到复发,相隔6~10年的8例,10~15年的10例,15~20年的6例,20~30年的3例,39年的1例,他们的光田氏反应一直都是阴性,复发后全都用MDT。单用砜类治愈者中,Waters1988年报告362例,复发占6.9%,或10.9/1000人年;Cartel报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4.66×10~8菌量的麻风杆菌(由感染犰狳分离)经静脉内途径感染6只犰狳.经过12~16个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耐氨苯砜麻风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 Pettit 和 Rees 首次利用鼠足垫技术发现继发性耐氨苯砜麻风以来,已有25个以上的国家出现此类病人,且流行率不断上升,在出现继发性耐药较多的国家中,最高流行率竞达100%(埃塞俄比亚),不少资料表明氨苯砜耐药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麻风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2011年收治的63例麻风的临床资料。结果麻风多为青壮年男性,多伴有各种类型皮损和神经炎及功能障碍,病程较长,就诊时多为瘤型或偏瘤型麻风。临床医生的诊断流程不规范,病史和体检遗漏项目情况严重。结论临床医生要提高麻风的警惕性,重视皮肤科门诊对麻风患者初筛作用。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年轻医生进行麻风知识培训,规范麻风诊治流程。  相似文献   

12.
婴儿头部念珠菌病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36例婴儿头部念珠菌病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结果。本病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均为婴幼儿。初诊时皮损绝大多数为结痂,仅2例呈小脓疱。局部应用抗真菌剂有效,愈后不遗留瘢痕。取菌痂作透射电镜检查可见菌丝和孢子。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菌丝和孢子围绕毛发,毛干变细并有裂隙。应用白念珠菌作5个年龄组头发的体外感染试验,新生儿头发的毛小皮和皮质于16~20周被破坏。故我们认为念珠菌可侵犯毛干。  相似文献   

13.
Reactions in Leprosy Clinical Aspec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菌型麻风(MB)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对2007年新发的14例MB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组织切刮涂片、病理活检、抗酸染色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新发麻风病例中,MB占70%,细菌指数平均为3.9,病理活检均有表皮下无浸润带,大量泡沫细胞,巨噬细胞肉芽肿,抗酸杆菌平均4.6+。结论14例MB均有典型的症状体征、病理特征、抗酸染色强阳性。新发PB虽占总患病数少,可能与症状不典型有关,提示寻求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茴香醛抗真菌实验及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茴香醛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而且抗菌谱广,实验用18种46株真菌MIC为0.039~1. 25mg/ml,MFC为 0.156~5.0mg/ml。~3H-TdR掺入法试验显示对白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高而增强。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对菌细胞有破坏作用。5%茴香醛酊治疗浅部真菌病治愈率达74.26%。  相似文献   

16.
麻风新发病例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麻风病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55例有皮肤损害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做组织病理活检,HE染色及抗酸染色。结果病理检查结果表明,51例标本出现了麻风病改变,如上皮样和泡沫样细胞肉芽肿及神经损害等病变,其中46例查到抗酸杆菌;4例病理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但同样表现为抗酸性。结论对皮肤有红斑等慢性损害的病例,应结合临床、病理和抗酸染色三种检测方法,才能明确诊断麻风病。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50年麻风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肃省50年麻风流行基本指标变化,综合评价防治效果及流行趋势.方法对甘肃省50年麻风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省至1998年底累计发现麻风患者4773 例,77.76%的患者在陇南、甘南、临夏三个地区的24个县.历年多菌型比均>60%.累计治愈3507例,其余为未愈死亡、失访等减少.自60年代加大普查和防治力度后,患病率及发现率稳定下降,流行范围逐年缩小;平均发病年龄升高,0~14岁少年儿童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流行县(市)从1986年84.88%下降到1998年的24.14%.1998年底有现症患者42例,患病率为0 .0017‰.结论半个世纪的麻风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914年10月生。1953年5月右前臂内侧发生鸭蛋大的麻木斑;1954年4月眉间又出现蚕豆大的红色斑块,12月两颊和四肢发生散在性红斑和结节。1955年6月来本院门诊,确诊为反应性结核样型麻风,查菌+~++(四级法)。用 DDS50mg/d,第19天发生猩红热样药疹。停 DDS,改用中药扫风丸,1958年4月临床治愈。后接受 TB1巩固治疗。1965年4月面部和四肢又出现浸润性损害,查菌少~+(四级法),继续用 TB1,又先后加用 TH 1314或 Ciba—1906及 INH,1973年4月  相似文献   

19.
20.
1989~1998年中国儿童麻风发病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儿童麻风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989~1998年中国新发现儿童麻风患者的发病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病按性别、传染来源、发现方式分析,临床特点按皮损数目、神经损害、麻风反应、畸残、型别和查菌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989~1998年中国新发现麻风病例22437例,其中儿童麻风病例912例(4.1%),男560例,女352例.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1.13年(909例).传染来源以家内为主,有家庭内接触史者共计631例(69.2 %).发现方式以主动发现为主.儿童麻风确诊时有皮损者883例(96.8%),有神经损害者69 3例(76.0%),有麻风反应者43例(4.7%),Ⅱ级畸残113例(12.4%),皮肤查菌阳性共376例 (41.2%).云贵川儿童麻风482例(4.2%),鲁苏浙儿童麻风23例(1.3%).1989~1998年贵州、四川儿童麻风的比例波动不大,云南儿童麻风比例1998年突然上升至11.6%.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儿童麻风是体现麻风流行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儿童麻风传染主要来自活动性麻风患者的家庭内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