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超慧  陈东风 《重庆医学》2007,36(15):1546-1548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脂肪肝是一个病理学概念,指肝脏弥漫性脂肪浸润,肝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储积大于肝湿重的5%,光镜下每单位面积>30%的肝实质细胞出现脂变,称为脂肪肝(fatty liver,FL).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a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脂肪肝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1].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特殊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特殊人群2006年查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NAFLD组收缩压、舒张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显著高于无NAFLD组(P均〈0.05)。(2)NAFLD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或肥胖以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高于无NAFLD组(P均〈0.05)。结论NAFLD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针对NAFLD患者应及时筛查和干预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颇多,其成因主要有外源性营养因素、理化因素、内分泌因素以及生物性因素,遗传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在基础研究方面,其相关因素主要有抵抗素、脂联素、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小肠细菌过生长、载脂蛋白C3基因、PNPLA3基因、血尿酸、内脂素、果糖等。本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成因及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被重新定义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包括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代谢失调,此种定义挑战了人们对此疾病的理解。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的患病率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且成为全球新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本文就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筛查和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肪堆积异常、炎症和肝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肝脏疾病的总称,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近年来,NAFLD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数量日益增多,对NAFLD-HCC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NAFLD-HCC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成为其有效治疗的主要障碍,主要与代谢综合征、肠道微生物、基因、促炎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因子、自噬等相关,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可为NAFLD-H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全球最普遍的肝脏疾病,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也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增加有关。NAFLD是指在很少饮酒或不饮酒且没有肝脏脂肪变性继发原因(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营养不良或已知会诱发这种疾病的药物暴露)的个体中,继发于肝脏脂肪过度积累的一系列疾病[1],常作为肥胖的并发症,与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密切相关,是常见的肝脏脂质代谢异常诱发的代谢类疾病。NAFLD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大致可以分为2个亚型:伴或不伴轻度炎症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NAFL)以及伴有坏死性炎症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其特征是明显的肝脂肪变性、肝小叶炎症以及肝细胞肿胀。随着肝细胞损伤和肝脏炎症的进一步加重,NAFL发展为NASH,继续加重的肝损伤和纤维化的积累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危及生命。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十年内,中国NAFLD患病率的增长速度是西方国家的两倍[2]。NAFLD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手段乏善可陈,早期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得到恢复,但是疾病进展到纤维化后就很难逆转,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和肝癌,只能依靠肝脏移植。因此,揭示NAFLD发病机制,寻找潜在的干预靶标,将更好地指导有效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目前西医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药物,主要通过保肝降酶、调节生活方式来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NAFLD获益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针灸治疗,其多靶点,多方位,针对性强的优势也日益突出。该文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NAFLD的临床研究及临床治疗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包括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耳穴压豆及针药结合等方面的治疗,同时总结了治疗NAFLD的研究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NAFL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外对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二次打击"理论、"肠-肝轴"学说,现在又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对NAFLD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本文从NAFLD基因组学研究、NAFLD转录组学研究、NAFLD标志物组学研究、NAFLD发病机制组学研究四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田昊宇  关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2,(11):1035-1039+104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肝细胞癌(HCC)的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变化,目前,NAFLD逐渐成为HCC的主要病因;另外,NAFLD相关HCC患者通常年龄较大,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NAFLD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同时筛查并监测高危人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NAFLD相关HC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NAFLD相关HCC的了解,从而为早期监测和管理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无酒精滥用的肝病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目前由于发病率高,治疗困难,已成为广受关注的医学难题.由于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上也缺乏有效措施,因此建立高质量的动物模型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研究NAFLD的动物模型,介绍其制作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在居民中的分布特点、患病情况及其相关性,为防治NAFLD及MS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目前全球最流行的肝病之一,其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遗传以及代谢应激密切相关.NAFLD发生的潜在机制复杂,涉及各种细胞介质及相关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以及细胞自噬等病理过程.从单纯性脂肪肝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再到肝纤维化和晚期肝硬化等,目前临床可直接用于治疗NAFLD的药...  相似文献   

14.
蔡泓  陈赟  张治芬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4):10-12, 16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可能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严重后果。临床研究表明绝经是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绝经不仅增加女性胰岛素抵抗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还可在血脂成分、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肝细胞脂质抗氧化作用等多方面对NAFLD的发生起促进作用。本文从7个方面就绝经与女性NAFLD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汪运生  戴武 《安徽医学》2019,40(3):339-342
<正>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人口的逐年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 2,T2DM)患病率也越来越高。肥胖与脂肪的异位沉积有关,特别是肝脏脂肪沉积,使NAFLD成为最常见的肝脏疾病。NAFLD常被定义为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5%,同时没有过量饮酒和其他致病来源,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引起的肝病。目前,NAFLD可从单纯性脂肪变性恶化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并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约50%的NAFLD患者可因肝硬化需要肝移植或死于肝脏相关的疾病或心血管疾病~([1])。同时NAFLD亦会引发胰岛素抵抗以及糖脂  相似文献   

16.
自噬是一种重要的溶酶体介导的物质降解途径,通过净化自身多余或受损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物质的再循环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对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均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自噬在肝脏脂质代谢方面有重要作用,自噬功能异常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个潜在病因。但是,自噬在脂质代谢过程中的确切作用还不十分清楚,甚至有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 122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B超检查结果分为2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62例和正常对照组60例,对2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BMI、腰臀比值、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胰岛素浓度、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比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γ-氨酰转肽酶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两组水平相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变量分析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IMT及斑块呈显著相关(OR 8.3,95% CI 1.2~7.7,P=0.001).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机制可能与内脏性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状态下增加的氧化应激特性及血脂紊乱、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慢性肝炎的一种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2大慢性肝病.据报道,重度肥胖人群中NAFLD的患病率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桑葚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正常饲料)和造模组50只(高脂饲料),持续8周。于第9周起,再将造模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桑葚低、中、高剂量组、异甘草酸镁对照组,每组各10只。干预组灌胃给予对应药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持续6周。赖氏法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观察肝脏大体观,计算肝脏指数,油红O染色及HE染色观察肝组织脂滴分布状况及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肝脏大体色泽较为苍白,肝指数下降[(2.86±0.10)比(3.79±0.55),P <0.01],肝脏油红O染色强阳性,脂肪沉积明显,肝脂肪变显著,血清ALT、AST、TG、TC及LDL-C升高,HDL-C下降[(38.70±7.87)U/L比(72.50±6.20)U/L、(93.60±16.61)U/L比(267.00±40.70)U/L、(0.99±0.09)mmol/L比(1.52±0.24)mmol/L、(1.11±0.07)mmol/L比(1.52±0.14)mmol/L、(0.41±0.07)mmol/L比(0.57±0.04)mmol/L、(0.43±0.03)mmol/L比(0.38±0.05)mmol/L,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肝脏大体色泽的红润度均有一定改善,以桑葚高剂量组的改善最为明显。肝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桑葚中、高剂量组及异甘草酸镁对照组的改善显著[(3.12±0.14)、(3.22±0.10)及(3.16±0.22)比(2.86±0.10),P均<0.01]。肝组织油红O染色强度随桑葚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轻,桑葚高剂量组及异甘草酸镁对照组的肝脏脂肪沉积改善显著;肝脂肪变均不同程度改善。桑葚各剂量组血清ALT、AST均下降,呈剂量依赖性[(54.80±5.16)U/L、(53.00±8.65)U/L及(43.30±2.36)U/L比(72.50±6.20)U/L,(135.40±26.68)U/L、(124.60±35.29)U/L及(93.90±8.91)U/L比(267.00±40.70)U/L,P均< 0.01];TG、LDL-C均下降,呈剂量依赖性[(1.05±0.22)mmol/L、(0.95±0.17)mmol/L及(0.79±0.03)mmol/L比(1.52±0.24)mmol/L,(0.48±0.05)mmol/L、(0.47±0.05)mmol/L及(0.39±0.02)mmol/L比(0.57±0.04)mmol/L,P均< 0.01];桑葚高剂量组血清TC降低[(1.21±0.08)mmol/L比(1.52±0.14)mmol/L,P < 0.01],低、中剂量组HDL-C升高[(0.46±0.05)mmol/L及(0.43±0.04)mmol/L比(0.38±0.05)mmol/L,P<0.05、<0.01]。结论 桑葚对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的脂质代谢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率迅速升高,且有着密切联系,严重危害国民健康。两者均以胰岛素抵抗为关键病机,以中心性肥胖为重要始发因素,且受饮食、心理、生活方式、肠道菌群以及年龄、性别、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两者在中医病因病机及体质类型和证候特点上也具有高度一致性。未来,应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探讨NAFLD和MS的相关性,以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