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能够代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段后凸畸形躯干重心的影像学标记,进而设计AS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截骨矫形方案。方法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通过两个不同方向的悬吊或支撑力线获得,通过手术前后髋轴的支撑力线可寻找 AS 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躯干重心。38例无脊髓神经症状体征、双髋活动良好的AS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比较AS矫形患者手术前后矢状面平衡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C7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C7,HDHC )、T5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T5,HDHT5)、T9距髋轴中水平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T9,HDHT9)、肺门距髋轴中心水平距离(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hip axis and hilus pulmonis,HDHH ),将矫形前后测量值做统计描述及配对t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 ICC )衡量HDHH的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reliability)及观察者内复测信度(intra-observerreliability)。结果矫形前SVA、HDHC、HDHT5、HDHT9、HDHH分别为21.1 cm、12.7 cm、3.5 cm、-3.8 cm、2.7 cm;矫形后分别为9.1 cm、4.2 cm、-2.1 cm、-5.6 cm、0.9 cm。SVA、HDHC、HDHT5、HDHT9矫形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HDHH 矫形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HDHH 的观察者间总体信度与观察者内总体复测信度分别为0.958、0.963( P<0.001)。结论矫形前后肺门垂线通常总是落在髋轴上,肺门可作为躯干重心的影像学标记应用于AS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矫形设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全脊椎截骨联合椎板V形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疗效,并对矫形效果和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方法手术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22例,全部为男性,平均手术年龄29.3岁。2例患者术前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全部患者行后路弧顶全脊椎楔形截骨、联合多节段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应用SEP和唤醒试验双向监测。影像学测量脊柱后凸角(CA)、骶骨倾斜角(SEA)、大体像测量颏眉角(CBVA)评价矫形效果。结果术后平均后凸角由术前的76.6°(66°~105°)矫正至29.6°,平均矫正率66.2%,骶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7.5°(-5.9°~23.1°)矫正至33.4°,颏眉角由术前平均35.6°(28°~47.1°)矫正至7.4°。19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4~54个月),植骨融合良好,矫正丢失率平均2.3%。术后2例患者出现暂时神经功能障碍,1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全脊椎截骨联合椎板V形截骨能够有效恢复躯干矢状面平衡,是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后凸角度大于70°,特别是弧顶合并楔形变或压缩骨折的重度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截骨矫形术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3年12月,33例后凸>70°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术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双节段(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 )组(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平均34.8±10.6)岁;脊柱后凸Cobb’s角(82.6±17.5)°(70~108)°;C7铅垂线与骶骨后上角之间的垂直距离(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 )为(18.3±14.8) cm (11~35) cm;站立位颌眉垂线角为(67.2±21.9)°(43~130)°;单节段(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COWO )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2~43(平均31.2±8.5)岁,脊柱后凸Cobb’s角(76.3±11.2)°(73~98)°;SVA为(16.7±7.3) cm (10~26) cm;颌眉垂线角为(63.5±15.6)°( 47~86)°。比较两组的临床矫形效果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双节段PS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4.2±8.3)%,(86.2±9.5)%和(83.6±10.2)%;COWO组脊柱后凸角、颌眉垂线角以及SVA矫正率分别为(70.2±6.5)%,(86.6±8.3)%和(88.0±8.7)%,以上矫正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两节段PSO组明显高于COWO组( P<0.05)。COWO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节段PSO组( P<0.05),尤其以术中螺钉松动和截骨断端移位发生率高。结论对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单节段COWO可以取得与双节段PSO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单节段COWO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对要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范围颌眉角对颈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确定最优的颌眉角范围,进而为截骨矫形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5例颈椎强直的 AS 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矫形前后均完成视野相关生活质量功能及期望评分调查问卷表。不考虑手术与否,按照自然站立位颌眉角将所有外观照所对应病例( n=50)分为6组:A 组,CBVA<0°;B组,0°≤CBVA<10;C 组,10°≤CBVA<20°;D组,20°≤CBVA<30°;E 组,30°≤CBVA<40°;F组, CBVA≥40°。将6组患者每项调查问卷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多组间比较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总体评价:C组(10~20)°获得最优的期望值评价,P<0.05。B、C、D 组(0~30)°获得较其它组更好的功能评价,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形象评价:A、B、C 组(<20°)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形象满意度及期望值,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外活动:A、B、C、D组(<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更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值评价。室内活动:C、D组(10~30)°在多数项目上较其它组获得较好的功能评价及期望评价。结论颌眉角在10°~20°时,患者视野相关活动功能及满意度最高,因此,10°~20°为颌眉角的最佳矫正角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术中大量出血(massivebloodloss,MBL)的预测因素。方法共收集147例PSO治疗AS后凸畸形的病例数据。其中106例资料完整,分为两组:A组( n=69)术中出血量≥估计血容量的30%,B组( n=37)术中出血量<估计血容量的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大量出血所有可能的预测因素。应用多因素 Logitic 回归分析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 Pearson 相关性检验分析全部106例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与脊柱外科医生PSO手术积累量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65%)中, GK角≥70°、固定节段数≥9、双节段截骨的例数比B组(35%)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节段数≥9以及双节段截骨是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大量出血的发生率随着脊柱外科医生PSO手术积累量的增加而下降,二者呈线性相关。结论 PSO手术治疗AS后凸畸形的患者中,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为65%。术前 GK 角≥70°、双节段 PSO 截骨以及固定节段数≥9是大量出血的预测因素,后两者是独立预测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脊柱外科医生 PSO手术量的积累,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11月,对11例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的患者进行了经顶椎全脊椎截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24~49岁,平均31.9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s角62~102°,平均79.4°.伴神经压迫症状者9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一期经顶椎全脊椎截骨、经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截骨平面T9~L2.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接受手术,无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2-4.8h,平均3.6h.术中出血量750~1500ml,平均990ml;围手术期总出血量1450~2200ml,平均1722ml.术后10d左右佩戴支具下地,6例术前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1年随访有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后凸Cobb's角10~32°,平均21.8°;矫正率72.5%.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6.6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矫正丢失率为2.7%.结论 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成人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相对安全,矫正效果良好.通过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配合支具外固定,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与经典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影像学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连续收治陈旧性脊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5~72岁,平均60.2岁.随机分为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TPDO)组和经典经椎弓根截骨(TPO)组,每组15例,均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截骨矫形治疗.截骨矫正手术前、后及3年随访时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全部患者术前及手术后3年进行腰痛VAS评分和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评分.结果 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86.0±22.8)min,平均出血量(680.0±31.5)ml.术后脊柱局部后凸及整体矢状面平衡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并发症包括:切口附近局部浅感觉障碍5例,其中TPDO组3例,TPO组2例;深部感染3例,其中TPDO组1例,TPO组2例;手术后因邻近节段退变而再次手术的3例,其中TPDO组1例,TPO组2例.27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其中TPDO组14例,TPO组13例;随访时间至少3年,平均4.3年.手术后3年随访时,27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3±1.6改善至2.4±0.7,Oswestry评分由术前(60.5±8.2)%改善至(18.7±10.2)%;与TPDO组比较,TPO组脊柱局部后凸矫正度存在明显丢失,VAS和Oswestry评分略逊,其差异具有边缘统计学显著性.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结论 与经典经椎弓根截骨术比较,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可取得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后路胸腰段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长期疗效及其矢状面平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脊柱中心行后路胸腰段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5年以上的27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5~16岁,平均11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s角平均116°(85~175)°,侧凸Cobb’s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PVCR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内翻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6例股骨近端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FD患者。颈干角35°-100°,平均78°,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2.0~9.5cm,平均4.2cm。26例均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结果术后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5年,平均4.8年。22例内固定可靠,1例DHS内固定物股骨头螺纹钉术后1年切割出股骨头2mm,疼痛,经取出内固定物后治愈。股骨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5°~130°,平均119°,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术前延长2.5~8.6cm,平均3.7cm,术前肢体短缩基本纠正。术后17例患者步态正常;2例扶单拐行走,5例不扶拐轻度跛行。术后19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所有患者无感染、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FD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股骨近端加长的DHS或DCS钢板对FD患者的骨质结构有明显的加强作用,特别是维持股骨近端及颈干角的解剖力线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以避免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 C5~6椎骨折脱位1例,C6~7骨折脱位6例):男6例,女1例,年龄平均47.8(40~52)岁。对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7例术后获得平均18.2(6~34)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2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AS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脊髓或神经的损伤是脊柱侧凸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随着对脊柱畸形矫形和内固定能力的提高,尤其自应用三维内固定装置矫正脊柱侧凸以来,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相关的神经并发症成为脊柱矫形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是一种累及中轴及外周关节的慢性炎性进展性风湿病,AS 是脊柱关节炎( spondyloarthritis,SPA )的原型。2010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EULAR )及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 assessment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 )共同更新了AS的治疗指南,该指南同样适用于SPA的治疗[1]。同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也更新了我国 AS 诊断及治疗指南,两个指南的更新对于AS及SPA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传统药物及生物制剂治疗 AS 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又发表了许多关于 AS 治疗的研究。现综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了解以膝关节急性肿痛为首发症状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早期病情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经治的21例合并膝关节急性肿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17—45岁。21例首发症状以患侧膝关节肿痛为主。膝关节腔积液黄白色、浑浊,涂片镜检白细胞4+,膝关节滑膜组织为炎性肉芽组织。血沉、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18例HLA—B27阳性。磁共振提示膝关节滑膜增生、关节腔内大量积液。16例骶髂关节及脊柱x线片显示,均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隐匿,往往以膝关节急性肿痛为首发症状,误诊率及漏诊率高。加强年轻患者早期筛查、需仔细询问病史、详细查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治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脊柱骨折年发病率约64/100000。随着交通、工业建筑事故的不断增加,胸腰椎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脊柱胸腰段(T11--L2)处于相对固定的后凸脊柱与活动的前凸脊柱的转换区域,应力相对集中而容易受到传导暴力的直接损伤,该部位骨折约占脊柱创伤75%~95%,椎体发生爆裂骨折后,后缘骨折块往往突入椎管导致脊髓或马尾损伤。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对胸腰椎骨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治疗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但手术与否、手术时机、手术人路、术式的选择方面,仍有争议;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通过38例病例观察椎体内植骨的转归以及椎体内植骨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防止矫正度丢失的作用。方法通过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和后缘高度比的变化,分析椎体内植骨在伤椎形态恢复、防止矫正度丢失中的作用;通过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螺旋cT资料,应用PhotoshopCS8.0软件中的“磁性套索”工具对不同时期的植入骨块相对面积和骨缺损相对面积进行测量、比较,观察植入骨块和骨缺损的转归。结果术后12个月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分别降低了0.28%(P=0.071)和0.17%(P=0.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骨块相对面积逐渐缩小,由34.12%降低到13.56%,无新生空腔;骨缺损相对面积逐渐缩小,由18.53%降低到9.29%。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切实有效地消除伤椎内的空隙,恢复伤椎的结构完整性和初始稳定性;植入的骨粒通过诱导骨愈合,能够维持伤椎的结构完整性和力学稳定性;椎体内的空隙不能完全自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